涨知识:很多人熟知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但下片7字才是精华

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堪称是他流传最广的宋词名句,代表了自身的生活态度,对于今天我们人生的选择也有积极的帮助。这首宋词写于他在黄州的那一段岁月,也是最能够代表他旷达品格的诗词名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涨知识:很多人熟知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但下片7字才是精华

​这就是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上片的最后一句,也是最为我们所熟知的诗句。苏轼酒醉路上遇大雨,“穿林打叶声”不绝于耳,但是他依然能够“吟啸且徐行”。甚至觉得自己“竹杖芒鞋”还能比骑马走得更快。如此诗意的心态让他吟咏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心存淡泊无欲则刚。

相比而言,这首诗词的下片在知名度上要稍逊一筹。但其实词的下片才是真正的经典所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之前苏轼冒着大雨“吟啸且徐行”,身上衣服都被淋湿了,春风拂面打个寒颤。

微冷”,表示春寒的程度之轻,但随后的一个“”却暗示夕阳送来的温暖,写出了两种体验转变的速度之快。

涨知识:很多人熟知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但下片7字才是精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没有了寒意,也已经酒醒,诗人不自觉地回顾刚才走过的路,也即“萧瑟处”,然后告诉自己“归去”罢,因为天气变换得太过迅速,也就无所谓阴阳雨晴了。 “归去”并非只是回家这么简单,而是暗示着诗人心灵的回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存在较大的差别。自然界的天气当中必然有阴雨,也会出现晴天,太阳雨的状况虽然会有,但毕竟属于少数。所以针对这一句宋词的理解,文学界也存在不同的见解。

涨知识:很多人熟知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但下片7字才是精华

​蔡义江先生将此段译为: “这趟归程,对我来说实在是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啊!”如此解释令人总感觉有些别扭,而王俊鸣则表示认可: “我们说是一天的行程结束了,回到住处,这一切都烟飞云散,在心里‘也无风雨也无晴’了!”并且强调道: “‘在心里’几个字很重要,这只是一种心情,一种精神状态。

但是真的要如此解释的话,难免有一些尴尬和别扭。诗人在这里回望刚才走过的路程,心中有所感悟,绝不会简单地交代一句“回到住处”就草草结尾。

事实上,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其实是诗词下片当中最经典的一句,不光能够呼应下片当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更能够和上文当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形成无缝对接。

涨知识:很多人熟知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但下片7字才是精华

​但由于下片当中,涉及到天气的变化,也涉及到诗人自我寒冷和温暖体验的转变,也就是“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微” “却”,关于这一句的理解自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其实纵观整首诗词的下片,我们很容易也能够得到结论。因为天气转变的实在太快,因为寒冷和温暖的体验也是时刻相随的。所以词人在此时更想要说明的就是,所有的人生境遇都随时处于变动之中,完全不必为一时的荣辱、得失和顺逆或骄或馁。

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吗?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寒冷中有温暖,在忧患中有喜悦。既然这样,那人生的寒冷、挫折、忧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涨知识:很多人熟知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但下片7字才是精华

​所以相比酒醉雨中遭遇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更容易理解,也更能贴近我们的生活,才是这首诗词当中真正的精华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