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暴力敢发声,对暴力零容忍

2015年12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审议通过。

2016年3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

2020年3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四周年了。

《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四年来,妇联投诉家庭暴力的妇女人数降低,全国妇联信访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妇联系统收到家暴投诉44071件,2018年妇联系统收到家暴投诉39371件,2019年家暴投诉为36002件。

反家暴法施行四周年 | 遇暴力敢发声,对暴力零容忍

《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四年来,全国每年颁发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数据逐步增加。2016年687份,2017年1469份,2018年1589份,2019年2004份,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国法院共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5749份。(来源:全国妇联)

为什么我们仍觉得家暴问题很严重?

客观地说,在反对家庭暴力问题上,从《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到社区、妇联、民政等多种救济机制的初步建立,再到每一起案件背后舆论的高度关注,全社会整体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道路依旧漫长。

据全国妇联2019年调查统计,全国2.7亿个家庭中约30%的家庭存在家暴,其中90%受害者是女性,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妻子遭受丈夫的殴打。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生活在暴力阴影下的受害者。

反家暴法施行四周年 | 遇暴力敢发声,对暴力零容忍

▲2019年11月25日,也就是在联合国确立的“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当天,一段令人揪心的视频上了微博热搜:一男子抓住女子的脚往电梯外拖。女子虽然尽力蹬着电梯门反抗,最终还是被男子拖出电梯。事发后,警方迅速介入。

为什么第一次被打后不选择离开?

事实上,家庭暴力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关系,比如说老人因为年迈仰仗子女的赡养与照料,一些妻子更多投入家庭育儿需要依赖丈夫的收入,孩子因为幼小需要父母长辈提供养育资源,在这些情况下,受害者往往难以“直起腰杆”。

实际上,他们不应该被指责“为什么不选择离开”,而是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物质、精神上的支持,更多法律和制度上的保护!

还有很多受害者认为家丑是不可外扬的,宁愿忍气吞声,也不会公之于众,因此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系统性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但不再沉默是可以迈出的第一步!

什么是家庭暴力?

《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家庭暴力是指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以后不要说“打是亲、骂是爱”了,这种给对方造成伤害的行为,往往是违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第三十七条 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

被家暴的对象是谁?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家庭暴力就是丈夫打老婆。事实上,据全国妇联调查,妇女、老人、小孩、残疾人等都是家庭暴力的首要受害者。值得注意的是,《反家庭暴力法》同样保护“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比如说同居的男女朋友,也同样有效。

反家暴法施行四周年 | 遇暴力敢发声,对暴力零容忍

遭遇家暴时,你该如何做?

反家暴法施行四周年 | 遇暴力敢发声,对暴力零容忍


反家暴法施行四周年 | 遇暴力敢发声,对暴力零容忍


当你遭受家庭暴力或存在家庭暴力现实危险时,应第一时间报警,并注重保留证据。最有利的证据是公安机关出警记录、告诫书、伤情鉴定意见等,必要时及时就医。

同时,可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根据《反家庭暴力法》,人身安全保护令变成人民法院受理的独立案件,可以在不提起任何诉讼的情况下只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发现本单位人员有家庭暴力情况的,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做好家庭矛盾的调解、化解工作。

第十三条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单位、个人发现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有权及时劝阻。

第十六条 家庭暴力情节较轻,依法不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告诫书应当包括加害人的身份信息、家庭暴力的事实陈述、禁止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等内容。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当事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其近亲属、公安机关、妇女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救助管理机构可以代为申请。

“央视社会与法”提示

对家人暴力相向,不代表强大

而是无能!

收手吧,别再让家人瞧不起你!

别让自己等着法律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