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畫”系列(文:劉明亮)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畫”系列(文:劉明亮)

李冰奇近照

李冰奇先生,山東濰坊人,是我國老一輩大寫意花鳥畫家。其寫意花鳥,用筆老辣、視角獨特,通過蒼勁概括的筆觸、變形誇張的造型闡釋著自己對大寫意的理解。然而這只是老先生的一面,另一面則是其還常沉浸在“指畫”的探索和創作中,樂此不疲。當然,其“指畫”,依然不離於傳統的大寫意精神。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畫”系列(文:劉明亮)

李冰奇指墨作品欣賞

之所以將李冰奇先生的“指畫”專門拿出來“談”,是因為一方面其“指畫”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另一方面則是在於人們關注的同時,往往驚奇於“指畫”的“指”,而忽視了“指畫”的“所指”,也就是忽視了“畫面”。用古人的話說就是要“指月忘指”,即以手指月,目的是讓人順著“手指”去看“月”,而不是讓大家盯著手指頭不放。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畫”系列(文:劉明亮)

李冰奇指墨作品欣賞

以指作畫,自清高其佩始。劉廷璣《在園雜誌》載:“高韋之僉事其佩,留心繪事,能以指頭作畫,闢開生面,超越前人。” “以指蘸墨,雲飛風動,轉瞬而成。”陳子文跋曰“歷代以來,名家既多,以指為之,自我弟韋之使君始。”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畫”系列(文:劉明亮)

李冰奇指墨作品欣賞

而不以筆作畫,其史更早,唐時就有王洽、張僧繇等。鄒一桂《小山畫譜》謂:“唐時王洽,性疏野,好酒。醺酣後,以墨潑紙素,或吟或嘯,腳蹴手抹,隨其形狀,為山石雲水,倏忽造化,不見墨汙。後張僧繇亦工潑墨,嘗醉後以發蘸墨塗之。”無論王洽之“潑墨”還是張僧繇之“發蘸墨塗”,皆是不用筆之例。當然,不用筆畫並非主流,這從大家對李冰奇先生“指畫”的特別關注或者說驚奇就可見一斑。因此鄒一桂也未忘提醒:“凡畫不用筆者,吹雲、潑墨、水畫、火畫、漆畫、繡畫,皆非正派,故不足取。”當然,對於鄒之言論,我們要有所取捨,不能一概而論。在我們看來,其提醒不僅在於是否正統,而是提醒無論是畫家還是欣賞者,皆不可沉迷於此,而忘了最終的目的還在於“畫”自身,也就是“指月”要“忘指”。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畫”系列(文:劉明亮)

李冰奇指墨作品欣賞

當然,李冰奇先生明白這一點,因此才能雖以“指”“畫”,但不失絲毫大寫意的“畫”味。

談及“畫”味,不由得讓人想到中國傳統繪畫的美學概念諸如“如錐畫沙”“金石味”等。所謂“如錐畫沙”在於以筆模擬以“椎”畫“沙”的力度及蒼勁。何以要如此模擬?是椎的確比毛筆好用?還是沙地確實優於宣紙?當然人們並不會就此走入歧途,仍然明白這一概念的能指和所指;同樣的,提到“金石味”,必然想到吳昌碩。其創新之處恰恰在於將金石器的特殊美感移入繪畫之中,形成了開拓性的“金石味”或“金石氣”。於此,我想沒有人會懷疑吳昌碩真的以為墨味不如金石味吧!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畫”系列(文:劉明亮)

李冰奇指墨作品欣賞

當然,指畫,並非全無缺陷。其最大的缺陷在於人們往往過度的關注“指”,而忽視了“指”的真正價值在於模擬了“筆”的某些功能,但又沒辦法完全等同於筆,尤其是對於一些豐富的細節,更是望塵莫及。但為何有些畫家還要選擇以指作畫?或許答案正在於畫家明知其先天不足,卻恰恰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其意正在其缺陷,才有意想不到之處,至少有筆不能達到的地方。再者,指畫的缺陷又恰恰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畫家對於細節的過度關注,而強制性的讓畫家更多的關注畫面的整體感覺,從而從細節中解放出來,我想這大概就是歷來畫家會在繪畫的過程中嘗試使用不同繪畫工具的主要原因吧。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畫”系列(文:劉明亮)

李冰奇指墨作品欣賞

因此,欣賞李冰奇先生的“指畫”作品,其落腳點亦在於“畫”,而非在於“指”。唯有如此,或可才真能讀懂李冰奇先生畫中的“味”。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畫”系列(文:劉明亮)

李冰奇近照

李冰奇簡介:旅美畫家,師承劉勃舒、許麟廬,擅長花鳥指墨。原中國畫研究院畫家,於1993年當選為中國指畫學會主席,現為美國東西方藝術學會會長。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畫”系列(文:劉明亮)

劉明亮近照

文章作者劉明亮簡介:山東新泰人;2002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獲文學(油畫) 碩士學位;2010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獲文學(藝術學)博士學位;齊魯師範學院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理事;濟南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濟南市文藝志願者協會副主席;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