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画”系列(文:刘明亮)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画”系列(文:刘明亮)

李冰奇近照

李冰奇先生,山东潍坊人,是我国老一辈大写意花鸟画家。其写意花鸟,用笔老辣、视角独特,通过苍劲概括的笔触、变形夸张的造型阐释着自己对大写意的理解。然而这只是老先生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其还常沉浸在“指画”的探索和创作中,乐此不疲。当然,其“指画”,依然不离于传统的大写意精神。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画”系列(文:刘明亮)

李冰奇指墨作品欣赏

之所以将李冰奇先生的“指画”专门拿出来“谈”,是因为一方面其“指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另一方面则是在于人们关注的同时,往往惊奇于“指画”的“指”,而忽视了“指画”的“所指”,也就是忽视了“画面”。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要“指月忘指”,即以手指月,目的是让人顺着“手指”去看“月”,而不是让大家盯着手指头不放。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画”系列(文:刘明亮)

李冰奇指墨作品欣赏

以指作画,自清高其佩始。刘廷玑《在园杂志》载:“高韦之佥事其佩,留心绘事,能以指头作画,辟开生面,超越前人。” “以指蘸墨,云飞风动,转瞬而成。”陈子文跋曰“历代以来,名家既多,以指为之,自我弟韦之使君始。”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画”系列(文:刘明亮)

李冰奇指墨作品欣赏

而不以笔作画,其史更早,唐时就有王洽、张僧繇等。邹一桂《小山画谱》谓:“唐时王洽,性疏野,好酒。醺酣后,以墨泼纸素,或吟或啸,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山石云水,倏忽造化,不见墨污。后张僧繇亦工泼墨,尝醉后以发蘸墨塗之。”无论王洽之“泼墨”还是张僧繇之“发蘸墨塗”,皆是不用笔之例。当然,不用笔画并非主流,这从大家对李冰奇先生“指画”的特别关注或者说惊奇就可见一斑。因此邹一桂也未忘提醒:“凡画不用笔者,吹云、泼墨、水画、火画、漆画、绣画,皆非正派,故不足取。”当然,对于邹之言论,我们要有所取舍,不能一概而论。在我们看来,其提醒不仅在于是否正统,而是提醒无论是画家还是欣赏者,皆不可沉迷于此,而忘了最终的目的还在于“画”自身,也就是“指月”要“忘指”。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画”系列(文:刘明亮)

李冰奇指墨作品欣赏

当然,李冰奇先生明白这一点,因此才能虽以“指”“画”,但不失丝毫大写意的“画”味。

谈及“画”味,不由得让人想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概念诸如“如锥画沙”“金石味”等。所谓“如锥画沙”在于以笔模拟以“椎”画“沙”的力度及苍劲。何以要如此模拟?是椎的确比毛笔好用?还是沙地确实优于宣纸?当然人们并不会就此走入歧途,仍然明白这一概念的能指和所指;同样的,提到“金石味”,必然想到吴昌硕。其创新之处恰恰在于将金石器的特殊美感移入绘画之中,形成了开拓性的“金石味”或“金石气”。于此,我想没有人会怀疑吴昌硕真的以为墨味不如金石味吧!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画”系列(文:刘明亮)

李冰奇指墨作品欣赏

当然,指画,并非全无缺陷。其最大的缺陷在于人们往往过度的关注“指”,而忽视了“指”的真正价值在于模拟了“笔”的某些功能,但又没办法完全等同于笔,尤其是对于一些丰富的细节,更是望尘莫及。但为何有些画家还要选择以指作画?或许答案正在于画家明知其先天不足,却恰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意正在其缺陷,才有意想不到之处,至少有笔不能达到的地方。再者,指画的缺陷又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画家对于细节的过度关注,而强制性的让画家更多的关注画面的整体感觉,从而从细节中解放出来,我想这大概就是历来画家会在绘画的过程中尝试使用不同绘画工具的主要原因吧。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画”系列(文:刘明亮)

李冰奇指墨作品欣赏

因此,欣赏李冰奇先生的“指画”作品,其落脚点亦在于“画”,而非在于“指”。唯有如此,或可才真能读懂李冰奇先生画中的“味”。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画”系列(文:刘明亮)

李冰奇近照

李冰奇简介:旅美画家,师承刘勃舒、许麟庐,擅长花鸟指墨。原中国画研究院画家,于1993年当选为中国指画学会主席,现为美国东西方艺术学会会长。


“指月忘指”:我看李冰奇先生“指画”系列(文:刘明亮)

刘明亮近照

文章作者刘明亮简介:山东新泰人;2002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文学(油画) 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文学(艺术学)博士学位;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