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亢奋 Euphoria

今日作者 陀螺


去年底在刷推特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些法国影评人和影迷在聊一部叫《亢奋》(又译《迷醉》)的HBO剧集,都说看得入迷、中毒了。我还记得我跑去豆瓣上看了眼,发现评分才刚过8分,这对于美剧来说并不算高,只能算及格吧,豆瓣友邻似乎没啥人看,所以就没有继续关注了。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一直到最近柏林电影节结束,一个制片人朋友跟我力荐此剧,说等我回到北京趁着在家隔离,赶紧看了。

这下才激起我的好奇心。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HBO出品的这部美剧,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部“青春剧”。青春剧往往是讲述青少年的成长故事,初恋,友谊,梦想,针对的是青少年受众群体。《亢奋》的确是关于美国一群高中生的故事,的确讲的是他们的爱情、友谊和梦想。但是,它针对的是成年观众。

因为《亢奋》中涉及了大量对毒品、性爱、暴力的直接且耸动的展现,是绝对意义上“未成年不宜”的剧集。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我一口气看完了第一季共八集,我的感觉是,真的像入迷、中毒了,每天都把OST翻来覆去听,重新下载了高清资源重温那些高亮段落。

并不是剧情本身。因为《亢奋》的剧本是这部剧最大的短板。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亢奋》描述了一群高中生的生活:

女主Rue刚从戒毒所出来,在抵抗毒品诱惑的同时陷入了一段令她迷茫的感情关系▽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Jules是刚转来的新学生,她是一个跨性别女生,正处于无所畏惧探索自己女性身份的阶段▽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Nate是美国中学典型的橄榄球明星,高大帅气,人人都想成为他朋友,或者女朋友,但他却有潜在的暴力倾向和愤怒管理问题。

而这似乎源自其内心压抑的、对自己性取向的迷惑▽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Kat是身体有些肥胖的女生,她在那些看起来就像芭比娃娃的朋友面前显得特别不自信,而常被嘲笑还是处女的她终于找到一种方式,通过满足男性的性幻想来确立自我的身体自信▽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Cassie是性感貌美的金发少女,所有男生都想跟她上床,但在经历了一段感情关系后她发现自己的价值被这种男性欲望所淹没了▽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其实《亢奋》这八集看下来,最初印象会觉得这剧情特别狗血,典型青春剧集的各种乱搞和抓马。但是如果稍微细想,就会发现至少第一季,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

这个主题就是,男性气概,或者叫大男子气概(Masculinity),是如何把男性和女性囚禁在自我否定的牢笼之中。

这些男性为了证明自己的男性气概,为了某种归属感,而做出一系列压抑甚至违背其个性的行为;而女性为了证明自己的女性特质,又不得已为附和这样的男子气概。

《亢奋》到了最后,讲的是,这些女性角色,根本不需要通过来自男性的凝视和欲望,来确立自己的女性特质。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女主Jules,她原本是个男生,但因为无法认同自己的身体性别而选择了变性,如今女性身体的她急于跟不同男性发生性关系,以确立自己刚获得的女性身份。

但到了第一季最后,她才发现,这确立过程,并不需要男性来完成。她和Rue的感情关系仍然可以让她感受到自己作为女性的特质和力量。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这似乎说得有点太大了。

《亢奋》并不是一部高调女权的青春剧,它只是在这狗血俗套的剧情中挖出来了这一层核心表达。

但就像我最开始说的,《亢奋》的剧本仍然最受诟病。它太想让自己“不仅仅是又一部青春剧”,做出了太多努力和尝试,反而显得顾此失彼、过犹不及。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那为什么我又会对这部剧如此着迷呢?

其实也是制片人朋友最开始跟我推荐时说的,这部剧的视听做得太棒了。

我往往发现,比起故事本身,我更容易被视听氛围所吸引。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故事有啥好稀奇的?但却是午夜阳台的触碰,二战纪念碑下的告白长镜头,以及最后火光映照下的情绪流转,这些通过视觉和听觉构建的情绪氛围,让我为之沉醉。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亢奋》这部剧,用极为风格化的视听手法,将这个俗套狗血的青春故事,提升到了电影级别。

整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其镜头运动,完全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在《木兰花》中大量使用过的运动方式▽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 《木兰花》(上)和《亢奋》(下)对比

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我经常看着看着就会惊叹,这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啊!

比如女主Rue在派对上吸毒后,突然天旋地转。这个镜头显然灵感来源于《盗梦空间》,但让人震撼的是,整个过道在旋转过程中,除了女主外,对过道里的其他人毫无影响。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再比如这种食堂中的镜头,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立即会让人想起1927年美国默片《翼》里面留名影史的长镜头。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或者男主Nate的这个镜头,小时候的他瘦小如柴,站在镜子前低下头,再一抬头就变成了成年健美的自己。这里其实并没有镜子,但给观众造成了镜面的错觉,其实是两个演员在一个镜框的两面。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这个灵感是来自于卡索维茨1995年的《怒火青春》。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而《亢奋》的灯光系统又始终如一打造一种梦幻迷离的霓虹感。这是为了呼应整部剧的定位: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就像我们做过的一个噩梦,虽然其内核看起来是源自于生活,但却光怪陆离,充满了想象力。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比如有一集的故事是完全发生在一场嘉年华,所有主要角色都在热闹的嘉年华上,各种矛盾和抓马都同时发生。

如果只是普通拍法,那就只剩下了狗血和抓马。但是《亢奋》的团队将这场嘉年华大戏,打造成了混乱、喧闹又迷幻的视听氛围,为这些狗血和抓马提供了绝佳的形式支撑。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当然我最喜欢的一段,仍然是Jules和Nate在同志交友软件上的对话戏。

无数影视作品试图展现主角用手机发短信,但常常这些戏变成了单调的文字阅读或者旁白,很少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形式。我记得阿萨亚斯在《私人采购员》中展现的近20分钟短信戏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而在《亢奋》中的这一段,又是另一种方式:通过分屏的形式结合摄影以及剪辑,让整个短信戏完全“活”了起来。观众不仅在“看”两个角色的短信内容,更“体验”到了他们短信交流时的感受和情绪。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当然配乐在这一段也功不可没。在看《亢奋》时会发现,每一集的配乐和插曲特别饱满,甚至有点过于饱满,有滑向MV的危险。

整部剧的音乐总监挑选了大量洗耳朵的顶级金曲,让人恨不得立即把歌单翻出来挨个收藏。而Labrinth负责的原创配乐更是锦上添花,比如本文最上方的那段音频,一种盛大却孤独的情绪,犹如我们所有人都经历过的青春和成长,让无数剧迷沉醉其中。

超大尺度、绝美视听,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这部剧

我很喜欢这部剧,尽管它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远远称不上完美。

但一部青春题材的剧,能在视听层面做到电影级别,实在让人眼前一亮。而在主题上对Masculinity的思考又的确做了有效表达。

所以,如果你还没看过,快去看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