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五橋”建“五家” 共築幸福千萬家

近日,省委、市委下發了工青婦組織實施“新市民·追夢橋”工作方案,旨在發揮群團組織在黨和政府聯繫群眾的橋樑和紐帶作用,促進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連日來,相關部門圍繞健全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搭“五橋”、建“五家”,全力服務安置點職工、青少年、婦女兒童,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所有搬遷家庭。

今年上半年,全市所有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全面建立工青婦組織和“新市民·追夢橋”服務中心,實現安置點職工、青少年、婦女兒童聯繫服務全覆蓋。下一步,將通過3年至5年努力,實現安置點群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穩步提高、素質持續提升、精神持續提振,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全面實現由農民向市民轉變。

搭建群眾思想引領“感恩橋”,創建奮進之家

銅仁作為貴州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開展了規模空前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搬出了“銅仁奇蹟”、創造了“銅仁經驗”。目前,全市29.3579萬人搬出深山,開啟幸福新生活。易地扶貧搬遷的“前半篇文章”已基本完成,“搬出來後怎麼辦”的“後半篇文章”正拉開大幕。據統計,全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中有一半以上人口是婦女和兒童,這些貧困群眾搬到安置點以後生活困難怎麼辦?無法就業找哪裡?缺少關愛去哪兒?……

市婦聯圍繞“新市民·追夢橋”,深入開展感恩宣講,激發搬遷群眾脫貧志。並在全市144個易地搬遷安置點上新建了婦聯組織52個,納入原村(社區)管理的婦聯組織76個,婦聯組織建設基本實現了全覆蓋。

“作為在廣大婦女和家庭中具有獨特影響力、號召力和凝聚力的婦聯組織就是要積極為她們服好務、辦實事、做好事,讓她們走到哪裡都能想到並且找到‘孃家人’。”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羅秀紅說道。與此同時,各級婦聯還在各安置點大力開展“感恩勵志”主題教育活動,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黨的政策宣講到安置點千家萬戶,激勵引領搬遷婦女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並鼓勵她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的生活。

加強政策理論宣傳。團市委分別從全市各領域優秀青年骨幹中,選拔出青年講師充實“青年講師團”。同時,依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青年之家、春暉社、四點半課堂等團屬綜合陣地,圍繞黨的創新理論、脫貧攻堅成就、青年榜樣故事等,每月在安置點集中開展宣講活動。

搭建群眾創業就業“致富橋”,創建幸福之家

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是基礎,穩得住是核心,能致富才是關鍵。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我市堅持產業就業並舉,拓寬增收渠道,著力解決搬遷戶生計問題。

而搬遷婦女能脫貧,創業就業是關鍵。據悉,全市各級婦聯通過依託“桃源銅仁·錦繡計劃”項目發展婦女特色手工產業、巧借“黔靈女”家政品牌促進銅仁家政企業提質升級、大力開展“巾幗企業幫帶計劃”、繼續實施好婦女小額貸款項目等方式,支持有創業意願、有創新熱情、有項目方案、有推進措施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婦女創業發展。

市總工會緊緊圍繞“搬得進、留得住、能發展”目標,以保障就業為核心,著力開展技能培訓,在就業需求、就業培訓、就業安排、自主創業上實現精準。通過深入安置點對搬遷群眾就業需求進行摸底排查,建立“一戶一檔案”,對有勞動力待就業人員進行分析,掌握學歷水平、勞動技能、就業意願等,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同時,根據搬遷群眾就業需求,積極與人社、扶貧、農業等部門對接,以就業需求分類分批分期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和素質提升培訓,廣泛開展送政策、送技術、送健康、送文化、送資金"五送"活動以及在安置點舉辦招聘會,發佈企業招工、用工信息,免費提供就業諮詢指導。

目前,全市共開展就業、新市民教育培訓175場,培訓19900人次,實現就業6700人次。碧江、萬山、石阡、思南、印江等區縣總工會還在安置點定期發佈蘇州市對口幫扶市區企業用工需求,積極向對口市區輸送農民工就業。

搭建群眾排憂解難"連心橋",創建溫暖之家

搬遷安置工作責任大、難度大,要做到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相關部門正用實際行動為群眾排憂解難。

"結合工作職能職責,我們做強做優'春送崗位、夏送清涼、金秋助學、冬送溫暖''拔窮根·助圓夢'品牌活動,在維護權益、矛盾化解、困難幫扶上顯真情。"市總工會有關工作人員說道。

據悉,市總工會利用重要節假日,開展送春聯、慶端午、"勞模上講堂"等各種"感黨恩·住新居"活動,豐富搬遷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2019年,共幫扶困難搬遷群眾3620人次,幫扶金額達329萬元。其中,2019年8月在萬山旺家花園舉行"金秋助學"活動啟動儀式,發放助學金18.2萬元,幫助39名易地搬遷困難學子圓了大學夢。

"充分利用'婦女之家''兒童之家'等陣地經常性開展活動,幫助他們更好更快適應新生活,融入新環境。同時,主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羅秀紅說,該單位利用重要節日,走訪搬遷戶,傾聽他們的訴求,幫助協調解決困難,為他們送去黨和政府的溫暖。

羅秀紅補充道,她們做好"播灑愛心陽光--讓困境兒童共享甜蜜生活"的"花蜜行動"公益活動,聚集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力量關愛搬遷安置點貧困兒童,利用"三八""六一"、春節等重要節日,深入易地扶貧搬遷家庭,開展走訪慰問。

目前,全市國奶扶貧工程項目資助7000餘戶,資助金額達1.32億元,其中易地扶貧搬遷戶不足500戶,部分安置點因剛搬遷入住還未申請。下一步,各區縣婦聯將符合條件且自願申請"國奶扶貧"項目資助的家庭全部納入資助對象,切實減輕搬遷家庭經濟負擔。

搭建群眾權益維護"平安橋",創建和諧之家

《銅仁市工青婦組織實施"新市民·追夢橋"工程細化方案》中指出,要大力開展社區普法教育,強化搬遷群眾的社會責任意識、規矩意識、集體意識,正確引導搬遷群眾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不斷增強法治觀念,維護社區安定團結。

開展法治服務。聯合相關部門開展"為了明天·青春護航益起來"法治精神進社區活動,持續實施"雨露工程",關愛安置點五類重點青少年群體及服刑人員子女。組織12355青少年服務檯法律諮詢服務志願者隊伍,深入安置點開展法律宣傳諮詢專項志願服務活動。

調解矛盾糾紛。深化"青少年維權崗"創建活動,不斷提高和完善12355服務檯的工作手段和功能,暢通安置點青少年權益侵害訴求渠道,加強對安置點青年及未成年人等群體的關愛和權益維護工作。

參與社區治理。在全市144個安置點優先配備至少1名西部計劃志願者,實現西部計劃志願者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全覆蓋。在安置點探索組織成立青年突擊隊,參與社區治理,引導安置點青年積極參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推動群眾工作群眾做,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加強法律宣傳。聯合司法、民政、衛生等婦女兒童維權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聯動,整合各方資源,經常性組織開展法律諮詢與宣傳,努力提升搬遷安置點婦女兒童學法、用法、守法意識;多形式為易地搬遷群眾提供矛盾調處和維權服務,以家庭的和諧促進社會和諧。

搭建市民意識培養"融合橋"創建文明之家

住進了新房子,能否過上好日子?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而搬遷群眾如何更好"融入"新生活,銅仁有自己的解題方式--

開展評選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尚,多形式評選"好婆婆""好媳婦""大孝子",尋找"最美家庭""五好家庭",開展形式多樣的互評會、推選會、文藝匯演等活動,帶動更多家庭見賢思齊、向善向美。廣泛開展"巾幗愛家·共享美麗家園"活動,引導婦女操持家務、整潔衛生,以家庭文明促進安置點的社區文明。

開辦文藝活動。建設"小桔燈"親子閱讀書屋,成立安置點文藝隊,豐富搬遷群眾精神生活。深入開展"講巾幗脫貧好故事"講巾幗創業好故事"活動,以身邊人講身邊事,大力弘揚關愛社會、睦鄰友善、家庭和睦等美德,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精神風貌。

開展文體活動。設立新市民"追夢"書屋,通過志願服務等形式,組織安置點青少年開展讀書、研學、科普等活動,引導青少年養成閱讀習慣、增長科學知識,幫助搬遷群眾更快更好地融入社區生活;在寒暑假期間,招募大學生志願者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展"大手拉小手·共度愉快假期"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協調書協、美協、攝協等協會開展相應的業務指導工作,每年至少開展2場次"流動少年宮"、公益性培訓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活動。(銅仁日報融媒體記者王婷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