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梅抄襲事件:功利主義評價機制下的"成功者"與"犧牲品"

也許是孤陋寡聞,在抄襲事件爆發之前,我沒聽說過胡紅梅這個人。開始關注到胡紅梅同樣不是因為抄襲事件,因為這類事情太多了。關注到胡紅梅主要是一個知名媒體的報道,特別是她的照片下面配了一句詩"腹有詩書氣自華"。我覺得這句詩和她的照片還真的較為吻合,她確實有一種詩書氣。這估計也是為什麼胡紅梅抄襲事件引起這麼大的風波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們不願意看到一個"腹有詩書的人"最後是"氣自濁",她毀了的不僅僅是名師的頭銜,更是人們對這句詩的信仰,人們潛意識中不願相信、不可接受。

胡紅梅抄襲事件:功利主義評價機制下的

一、胡紅梅事件再次讓我們反思教育評價機制

對胡紅梅不瞭解,不做過多討論。但是對胡紅梅類似事件確實耳聞頗多。遠的不說,近的估計就是去年鬧得遠遠高於胡紅梅事件的翟天臨抄襲事件了。一個是名師,一個是名演員,最後我們都把他們稱為"人設崩塌",嗤之以鼻,無情批判。這無可厚非,錯了就要承擔責任。但是我們更深層地應該反思,為什麼他們會錯的如此離譜?是他們神通廣大,還是我們評價機制漏洞百出或者是形同虛設,甚至就是助紂為虐,說的再嚴重一點是逼良為娼?

胡紅梅為什麼要抄襲,不可否認自身原因是主因,因為如果她寧願放棄名師頭銜也不抄襲,完全不會有人硬去逼她。從這個層面講,她是咎由自取。可是我們同時要反思,名師特別是一個小學的名師必須要出書嗎?隨便在網上搜索一下各地中小學名師工作室標準,國家級課題、國家級獎項、國家級刊物論文或著作等字眼頻頻出現,而且佔分較高,甚至有的是基本要求。教育界的人都知道這些字眼對於中小學教師意味著什麼?不使出渾身解數幾乎沒有可能!

如果這是中小學名師必備素質那無可厚非,但是我們反思名師是幹什麼的?名師就是優秀的教師,教師的核心職責是教師育人,對於中小學教育來說,那就更是如此。名師的"名"體現在她教育理念如何?教育素養如何?教育能力如何?育人成果如何?學生認可度如何?團隊建設如何?著書立說只是教育的副產品,感興趣的可以寫,甚至寫的很好,不感興趣的就不能強求,但不代表不會寫的就不是名師。有多少教師無一字之著,就憑藉三尺講臺譜寫出多少華章!

這些教師最後若不符合名師標準,那隻能說不是名師錯了,是我們評價名師的標準錯了。

二、胡紅梅事件讓我們再次反思教育監督機制

胡紅梅等等走到這個程度絕不是一日之功,她要通過其他各種頭銜,一步一步地往上走,那麼為什麼她能一直帶病攀升哪?很重要的是目前的各類職稱、頭銜的評選主要是專家評選,材料當家,是一種脫離教學現實的考核,而且所有評審材料均不公開。造成一種會教的不如會寫的,會寫的不如會編的評價怪象。

考核結果的利益有多大,投機的膽量就會有多大,監督的壓力就會有多大。所以,越是高回報的評審,也是要高嚴格的監督,材料的真實性僅僅靠一張承諾書,這風險太大。

1.加強申報材料的真實性檢查。隨著科技的發展,檢索重複比已經不是難事,對所有著作論文等文字性材料都應該進行真實性和重複性檢查。

2.強化多元評價,還權於民。對於各類頭銜的評審和考核應該儘量下放,強化直接管理者、同行、學生甚至是家長的評價,進一步拓展利益相關者的評價途徑,只有最熟悉的人才能有最真實的評價。當然這裡後期也要進行數據分析,排除惡意報復和阿諛奉承的因素。

3.強化現場考核。特別是對於教學類頭銜和職稱的考核,更應該看看這個教師到底會不會教,去現場看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看經過材料"美顏"的人,不是看經過新聞媒體“包裝”的人。

胡紅梅抄襲事件:功利主義評價機制下的

強化監督看似對教師嚴格,增加了很多難處,事實上是對教師的保護,特別是對於有投機心理的教師,及時制止他們,以免患更大的錯誤,不可收拾。

伴隨依法治國的推進,希望各類教育評價機制和監督機制更加的健全合理。前段時間,教育部通知要求打破職稱評審中唯SCI傾向,降低SCI權重,引發社會強烈反響,在全民點贊背後折射出的是多年來青年教師長期以來的SCI壓抑症。

一個錯誤的評價標準可能導引人們往錯誤的方向上奔跑,所以,在我們笑話、指責、甚至謾罵那些在錯誤道路上奔跑的人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要冷靜地反思一下:是誰修了這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