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济南,阳光温和。初见杨乐乐,戴着黑边眼镜、步履匆匆的他,刚刚从学校紧张的期末工作中抽出身来。人如其名,这位85后教师的脸上时时带着笑容,极具亲和力。
2009年7月,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之后,杨乐乐考入济南市市中区教育系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转眼十年过去了,他依然记得自己在教育局新教师宣誓仪式上立下的誓言:一定要用实际行动给所教的孩子以更好的教育。十年间,他默默坚守,踏实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也守护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不变初心。
构建梦想教室,为成长保驾护航
杨乐乐所工作的济南市催马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作为一名从农村来、最终又回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他深知教育对于乡村学子命运的巨大影响。"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中的这句话一直萦绕于他的耳畔,时时提醒着他肩上的重担。第一个教师节,杨乐乐收到了满载孩子们真诚祝福的贺卡,心中满是感动的他不由得陷入深思:该如何回报孩子们的这份喜欢与信任?又该如何践行自己先前的誓言,为这些同样是出身于农村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呢?他试图在基本的教学之外,给孩子更为丰富的知识与体验。
结合自身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背景,杨乐乐确定了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努力的方向。在当时的一篇教育随笔中,他这样写道:"我决定在'经典'二字上下功夫:一方面向纵深发展,带孩子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本为主,开展诵读活动,培养孩子安身立命的文化之基;另一方面向横向发展,扩展孩子阅读的外延,但依然以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为本,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感知与表达能力。"
为了更好地走近学生,作为一名班主任的他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班级管理知识。他在班级内大胆尝试,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不断为孩子的成长赋能,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与展示的舞台。
2016年,在区教育局组织的班主任技能大赛中,杨乐乐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2017年,作为学区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一员,他和其他几位伙伴一起,在教育局的引领下,踏上了一条意义非凡的筑梦之旅——他们要为自己所教的孩子们创建一间属于他们的梦想教室。
经过一次次的研讨与交流,杨乐乐不断听取学生意见,虚心向专家请教,历经多次修改,终于确定了自己所要创建的梦想教室的主题——原木之林。
为何以此为题?他解释道:"'原木'乃是原生之木的意思。在我看来,班里的孩子们就像一棵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如何才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在这方面,树木的生长给我带来了不少启示。在成长的过程中,树木一方面会将根深深扎入泥土,努力伸展它们的枝叶;另一方面会在成长自身的同时,为其他的生命提供氧气、肥料,以及生活的空间。它们独立自信、扎实沉稳、心怀他人,这种'自立立人'的品质也正是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根植于心的。"
在确立了梦想教室的主题之后,杨乐乐便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布置教室。首先是将教室各处进行功能划分,再进一步做美化工作。
为了凸显教室主题,他们在教室后墙墙壁上设计了大树造型,以彰显无限生机。树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笑脸,并挂上了班级的全家福。
在教室两侧墙角,杨乐乐申请设置了两个书橱,并采用师生自带和图书室借阅两种方式将书橱充实了起来。在他看来,这两个书橱运载着知识与乐趣,是滋养树木成长的两渠活水。
教室的窗边摆放了多盆绿植,以取"绿满窗前草不除"之意,进一步增加教室生机,彰显读书之乐。而在教室左右两侧的墙壁上,杨乐乐专门设立了孩子作品的展示区,用以展示孩子们的手工、书法、习作等作品。
充满生机的绿植、用心精良的作品、极具内涵的图书、天真可爱的笑脸……这一切都将班级内蕴含的书卷气与灵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打造知本课程,让育人目标落地生根
班本课程是一个班级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结合着自身的爱好与学生实际,杨乐乐精心打造了基于传统文化的班本课程——知本课程。
何谓"知本"?杨乐乐这样介绍道,所谓"知本",其实就是个体对其存在有明确的认知,知道其精神与文化层面的由来,并能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为何要开发这一课程?杨乐乐有着自己的思考。
他表示,作为儒家经典的《大学》提出了著名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其中尤其指出修身乃是个人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境界的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并将"知本"看作是最重要的知识与能力(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如果想确立起这种伟大人格,积极而正面的引导是最高效的方式。具体到自己班级的"自立立人"的育人目标,杨乐乐表示,中国历史上,从不缺乏"自立立人"的道德榜样,更不乏在这种道德榜样下成长起来的时代巨人。这些伟大人物本身,其实便是极宝贵的教育资源。至圣先师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只为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他所继承的乃是周公的梦;北宋的大学问家张载用双肩扛起孔子等先哲的梦,呼喊并践行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外,心系"天下寒士"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们的心中都牢记着往圣先哲们的梦,这种文化的传承最终让他们成为一个个大写的"人"! 在杨乐乐看来,教育是一场生命与生命、生命与世界的相遇。对孩子而言,不管是孔子还是张载,不论是杜甫还是范仲淹,只要有这样的伟大人格植根于心间,他或许便会成为第二个孔子,第二个张载……若是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他们又会将这种文化的基因继续传承下去。这便造就了整个民族文化的延续。所谓"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道理正在于此。
在原木之林班,杨乐乐首先开展的活动是诵读经典。早读时间,孩子们在杨乐乐的带领下诵读《论语》、《大学》等经典书籍。他们从大声朗读的方式读起,后来,又学会了歌诀乐读法等吟诵方法。而随着诵读方式的变化,孩子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着。此外,通过观看名家讲座,开展论坛交流等方式,孩子们也逐步将孔子的形象内化于心。很多之前学习并不突出的孩子,通过对经典的诵读修养了心中正气,重拾了自信。
与儒家经典诵读相辅相成,以走进中国历史为主题的班级论坛也随即展开。最初,他们采用以讲述为主的形式。每次讲述,孩子们都精心准备——熟悉故事,整理文字,制作课件;活动中,他们自信地分享,熟练地表达,和同学们积极互动,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后来,他们对历史的学习由最初的讲述升级为评议。每天,由老师或学生代表指定阅读篇目,并提出问题,第二天大家一起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进行交流评议。所提问题既有知识性的,也有开放式的,能鼓励孩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在杨乐乐看来,以上包含历史元素的教育是孩子人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他的班级里,孩子们和他一起与那一个个已然消逝但仍然鲜活的生命相遇,他们共同去拜会了同样追求梦想的孔子及其弟子,见证了战国豪强的英雄逐鹿,领略了所谓的汉唐气象,也明白了魏晋名士的无奈与悲伤……在这种种相遇中,孩子们与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识,并实现了更深层次的个体内在生命的认同与传承。
"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在《缔造完美教室》的主题报告中曾说:"一间完美教室的根本是为了生命的绽放,是为了让人性充满道德的光辉。在完美教室中,道德人格的养成始终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
随着知本课程的开展,杨乐乐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在表达时越来越自信,他们的文化素养在提升,思辨能力也在提高。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孩子身上的历史责任感在加强,心中的家国意识也逐渐变得浓厚起来。
丰富课程种类,书写诗和远方
教室是什么?随着梦想教室的创建,杨乐乐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越发深入。他说,对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一间充满梦想的教室,其实便是他所有教育梦想的总和。在这里,他倾注着自己对于教育的全部认知,用与学生共同打造的空间及课程,尽情书写着自己教育的诗和远方。 那一个教师的"诗和远方"会是什么呢?杨乐乐说,对他而言,那便是学生指向未来的成长。杜威曾说:"教育即生长,除此之外,别无目的。"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获得成长,杨乐乐用心呵护着自己带过的一批批小苗,努力发掘着他们的生长点,同时,为了让他们的成长可以更为全面,除知本课程之外,他还开设了名为"枝繁叶茂"的其他课程。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走近中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一部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梦想教室的创建,不仅促进了孩子们良好精神品格的形成与道德修养的提升,更为给乡村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快乐与可能。
针对班里的男孩儿们,杨乐乐开创了属于他们的篮球课程。午间闲暇,他力邀孩子们一起活动。在团队的合作与对抗中,实现了对孩子们规则意识的启蒙。
杨乐乐喜欢爬山,喜欢加缪笔下快乐的西西弗斯的形象,也喜欢时时与子路、曾皙、冉有等闲谈的孔子。学校旁的小山,是他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山间小路之上,他和孩子们一起自在闲谈,深入了解他们的同时,也共享着阳光、雨露,感受着山的博大与坚忍。 他所任教的学校坐落于美丽的伏虎山脚下。山虽不高,却很是清幽。一般半个小时左右,便可走个来回。他常利用午休时间到山上走走。"老师,我也想爬山",这是孩子们看到他爬山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基于进一步加深对孩子们的了解的考虑,在之后的爬山中,杨乐乐便会带上几个孩子。路上,他和他们边走边聊,听听孩子们的困惑的同时,也谈谈他的看法。后来,为了使这一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杨乐乐还为参与爬山的孩子设置了一个个小任务,如"欣赏并了解杏花的特点""搜集山间的十种不同色彩"、"探望仍在冬天坚守的山林里的动物朋友""寻找王维诗中的山间美景"……孩子们爬山更加起劲了。他们认真观察的同时,杨乐乐也会不时进行指导、帮助。活动之后,孩子们还需要形成一个小的研究报告,并向班内同学进行汇报。
大山给了这些孩子别样的馈赠,也给他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杨乐乐说,十年之后,或许孩子们已经记不得课堂上他讲过的课文了,但和他一起爬山的经历肯定会深深地印在他们心中,成为他们人生的一部分。
而今,在乡村教育战线上,杨乐乐已经坚守了十年。十年坚守,他不仅见证了数以百计乡村少年的蜕变,也收获了自身的专业成长。他所带的班级被评为济南市优秀班集体,其个人也获得了市中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班主任技能大赛一等奖、优质课一等奖等诸多荣誉。
杨乐乐说,投身乡村教育的这十年,他看到了中国乡村面貌的巨大变化。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他所在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民生活日益改善。同时,他也深知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终究还是要靠教育。对乡村来说,学校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灵魂的功能,更起着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作用。回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梁漱溟、黄炎培等教育先贤从城市走进农村,大力开展乡村教育实验,他们的努力折射出的便是他们对乡村教育巨大作用的认识。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杨乐乐说,作为中国千千万万乡村教师中的一员,能够参与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之中,并做出自己的贡献,他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未来的日子里,他也将继续竭尽所能,为乡村孩子的成长和乡村的全面振兴继续贡献力量。
<code>本文原载于《中华儿女》海外版2020年1月号(中)总第697期 72-77页;
国内统一刊号:CN11-2780/C;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2151;
邮发代号:82-63/<code>
閱讀更多 中華兒女海外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