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一场从摇篮到坟墓的修行

人类必须通过年龄的各个阶段来获取全部的知识,并且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终身的学习来确保知识的获得。——孔多塞

要说到学习,那可真的是令好友小文头疼的一件事情了。从小对学习无感的小文终于大学毕业,本来以为可以彻底摆脱掉学习的烦恼,没想到进入职场后,不仅每周要参加部门的学习培训,每个月还得参加公司的职能测试,学习的烦恼又回来了。

“学习不是学校里学生的事情吗?学习不是自愿性的事情吗?为什么毕业了还要学习?”

面对小文的三连问,我觉得首要的问题不在于小文自学习能力的缺失,而在于对学习概念理解上的偏颇,以下我将从对学习和终身学习概念的解读、终身学习的充分必要性以及如何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这三个方面来帮小文答疑解惑。

终身学习:一场从摇篮到坟墓的修行

一、 “学习”和“终身学习”概念的解读

“学习”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词语。“自学成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向雷锋同志学习”以及“这个我得多跟你学习学习”等,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用法。通常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说的学习往往指的是知识、技能的学习。

在心理学中,对于“学习”的界说有很多种,但较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简单来讲,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反观小文对于学习这一概念的认知,她只是单单的把学习这一行为与某种单一特定的场景即学校课堂联系在一起,而没有考虑到其他诸如社会职场、日常生活等同样需要学习的场景。

终身学习:一场从摇篮到坟墓的修行

而对于“终身学习”这个概念,其实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在全世界广泛的提倡和普及。当时法国的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曾经提出“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他认为人的发展是终身的过程,学习应该从摇篮到坟墓,从生到死,连续不断。

这也就恰恰回应了小文提出的问题,大学毕业只是单纯代表了学校学生时代的结束,当步入社会进入职场这样一个大课堂时,仍需要新知识的获取和新能力的培养。但小文说的没错,学习确实是一件自愿性的事情,离开学校之后,没有人会像老师那样天天督促自己学习了,那么小文还有终身学习的必要吗?

二、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说”解读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孔子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关于终身学习的思想,古来有之且绵延已久。

关于为什么要终身学习,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缘由和目的。有的是为了持续性的充实自己,有的是为了实现深埋于心中的某个梦想,有的则希望成为一个不落伍的人,赶上终身学习的浪潮。

其实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在心理学中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动机。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是一种单向的关系。”

在众多的动机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影响最为广泛,对于学习动机同样适用。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求,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终身学习:一场从摇篮到坟墓的修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

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这些是我们生存所必须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否则相应的动机将会消失。对于后三种需要,它虽然不是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马斯洛将其定义为“成长需要”,现实情况确却是我们大多数人很少完全得到满足。

“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成长需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

回到小文学习的烦扰,她的问题不在于学习能力的缺失,而在于缺乏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模型来看,小文的“缺失需要”已经得到了满足,在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后,更高级的需要则应运而生,即求知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因此,不管是在职场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小文若想消解自己的困扰,她需要依次去满足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应该学会在职场中尽快吸纳新的知识,迭代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在离开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将自己的大脑封闭起来,别无所求。

我国的教育学家陶行知也曾在他的《普及现代生活之路》一文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活到老,学到老……大众的教育寿命可以延伸到个人身体寿命一样长,终身是一个继续不断的现代人。”

终身学习:一场从摇篮到坟墓的修行

说到活到老学到老,上海静安公园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爷爷可谓是终身学习的典范。老爷爷93岁的高龄自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每个周末还常常在公园中找各种机会练习口语。面对记者的采访,老爷爷眼神坚定的说:

“任何人不管是20岁还是80岁,停止学习才会使人变老,坚持学习才能永葆青春!”

正如《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的作者摩西奶奶,在她77岁高龄的那一年才开始拿起画笔,找回了曾经被周围人夺走的梦想。于她而言,绘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充实自己,也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模型中对于求知和美的追求。当摩西奶奶的画作和故事给他人带去鼓舞和力量时,她也就顺势达到了“成长需要”金字塔的顶尖——自我实现的需要,由此带来的充实感和成就感可想而知。

三、从底层逻辑到落地实践,教你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在明白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之后,我们如何才能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呢?下面我将从思维逻辑和实践方法两个方面来介绍。

思维篇

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张忠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一个人若想成功,必须要养成两个习惯,一个是终身学习,一个是独立思考。”他本人不仅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也是终身学习的受益者。当然,张忠谋口中的终身学习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表面意思,抓到什么就学什么,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而应该在实践前具备一定的学习思维,进行有方向、有目标的学习。

终身学习:一场从摇篮到坟墓的修行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可是当问及对方想学什么时,往往答非所问甚至一问三不知。这其实就是学习方向的迷失,那么我们该如何获得自己的学习目标,确定方向呢?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处境不同,学习的方向自然也就不同,但是有一个方法却可以帮助我们每个人找到自己当下的学习方向,甚至是未来的学习方向——人物角色法,具体如下:

  • 现阶段的人生角色中,我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要实现的事情是什么?一旦有了目标,方向自然也就有了。比如我念大学的时候,我的角色是学生,我想要实现的事情是考过英语四六级,那么我的学习方向就是四六级英语。
  • 现阶段的人生角色中,需要为下一个人生阶段做铺垫的事情是什么?例如在我研三即将毕业的时候,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就是求职,那么接下来我就需要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类的相关课程。
  • 现阶段的人生角色中,学什么可以增加人生活法的多样性?比如每天晚上下班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绘画、小提琴等。但就我个人来讲,我是一个生活气息比较浓的女孩,平时喜欢做饭,下班后会学习一些烹饪的相关知识。食物不但养颜还养胃,把一堆生的食物放在一起炒,再加入香料,出来就是香喷喷的美食,真的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呢。
终身学习:一场从摇篮到坟墓的修行

实践篇

在这个知识付费的热潮期,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不计其数,但过多的“资源”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是自我的迷失。我们应当学会从海量的学习资源中找到真正有利于自我成长的,也是当下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目前学习类的平台比较多,大致可以分为阅读类、视频音频类两种。

  • 阅读平台

股神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可见阅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

传统纸质的书籍比较有质感,但是携带不方便,其实除了纸质书籍,一些阅读类的APP也会提供一些优质的阅读资源,可供读者随时随地的学习。例如:藏书馆、微信阅读、当当云阅读、京东阅读、百度阅读等。

  • 课程平台

世界观是观完世界才有的,但观世界并不是需要你真的用双脚去丈量世界的每一寸土地,很多学习平台已经实现了国内外学习资源的共享,足不出户便可以进入世界顶级高校的课堂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视频类课程学习APP有:中国大学慕课、TED、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慕课网、学习强国等。

当然,像小文目前的情况,作为一名上班族,观看视频课程的时间和条件有限,那么她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例如上下班地铁上听一些音频类的课程,这类学习平台也比较多,如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凤凰FM、中读、十点读书等。

  • 笔记法

学习的有效性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看过了多少视频听了多少音频,而在于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思考和新的认知。每天做笔记,哪怕是输出一条新知,日拱一卒,积少成多,3年、5年、10年之后你再看,收效有多大只有你自己知道。

做笔记的方法除了比较传统的纸笔笔记法,电子笔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目前可供输出电子笔记的工具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是印象笔记和有道云笔记,这两款笔记基本上可以实现知识的归类、标签的添加、内容版式的设计和信息的快速查找等。当然,如果喜欢将电子笔记做的更有趣、更精致,也可以尝试“时光手帐”这种手账类型的笔记。

终身学习:一场从摇篮到坟墓的修行

四、总结

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我们似乎从一出生就已经被灌输要学习,要好好学习的思想,但是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离开了校园还要学习?仍旧是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本文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的角度解读了需要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原因并提出了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然而这世间大部分的事情,缺少的从来都不是技巧,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动。终身学习并非一个口号,当大家能够把学习从单纯的接受学校教育的学习扩展开来,把阶段性的学习扩展到终身,把被动的学习发展到主动学习,让学习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自觉行动时,那么才真的是将 “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践行深入到了骨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