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8.8,為什麼15年過去,《斷背山》依舊不可逾越?

隨著時代變化,電影所擁有的範圍早已沒了清晰的界限。社會是邁步向前的,它對於人的接受與包容也愈發寬泛而開放。

電影作為一門主流藝術,自然有了更多施展拳腳的空間。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同性電影。而在這其中,當屬李安導演作品《斷背山》為代表。

三次觀影,還是首次讀到劇本譯文。兩萬字的原著在李安筆下有了四萬字的可能性,而他的文人氣息賦予這篇文章變成影像的特殊韻味。這部電影為李安導演帶來了奧斯卡,也帶來了全世矚目的地位。


豆瓣評分8.8,為什麼15年過去,《斷背山》依舊不可逾越?


一、文本中視覺元素與隱喻的運用

列夫·托爾斯泰曾泚筆:“藝術家在細節上竭盡全部力量,必將產生巨大的藝術魅力”。此言不欺。在《斷背山》劇本中,導演使用了多處視覺元素和隱喻的埋藏,來達到影片效果。

從人物上講,傑克的姓氏是“twist”,在英文中“twist”意為“彎曲的”,暗示著傑克性向的不同。而他在見到恩尼斯的第一面時,文本中用到的是“look over”,意為“打量”。

男性之間的打量往往是存在於話語權不同時,掌握者對另一方的評判行為;可此時很明顯二人的處境、階級不盡相同,“打量”便多了一層“double check”的意味,這是傑克對恩尼斯態度最初始的變化。在恩尼斯名字中,Ennis Del Mal的意為“island of the sea”,正是隔絕之意,輝映著恩尼斯最初冷落的性格。

當他們來到工作崗位時,我們看到,他們的工作是牧羊。在宗教中,李安導演藏了兩個富有宗教含義的身份:羊和牧羊人。《聖經》中,羊最初是一種獻給天主的祭品。恩尼斯和傑克兼有雙重身份,他們是在牧場工作的牧羊人同時也是信奉基督的“羊”。

導演以此暗喻倆人都會為彼此做出犧牲,並表達出他的態度——同性之戀也是正常感情的一種。

但在影片所表現的年代,意識形態是非常保守的,尤其是故事發生地懷俄明。懷俄明是歷史上美國各地區中單身男子自殺率最高的地區,而且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時,人們還對小群體的“內部規訓”表示認同。

在政府無力管理時,人們會自動執行逾越法律的“懲罰”。

在《斷背山》的時代背景下,雖然各州已大多頒佈反同性戀法,但以恩尼斯父親為代表的懷俄明恐同人士會直接採取致命的暴力“制裁”,本質上便是對同性戀進行“懲罰”,目的是消滅有罪的肉體。

“羊群”直到現在也仍有“社會群體”的含義,羊群心理便是“follow like sheep”,羊群混在一起也代表著無秩序的誕生。在文本中,恩尼斯與傑克二人無時無刻不在體現著與羊群的遊離,這也體現著他們與社會的分隔。

在激情一夜後,恩尼斯見到了一隻被剝皮殺死的羊,這就是那隻離群之羊,它象徵著恩尼斯純真的喪失,也象徵著他們二人的隱藏被揭穿,秘密終將大白。

文本前半部分是二人在斷背山那一段美好的生活,兩個人若即若離的關係總在夜晚篝火旁得到提升。夜晚本是暗的,隱秘的,唯有在這個時刻,二人才能敞開心扉,表達自我。

在當時,也只有在他人看不見的地方,才能為這些“出格之人”提供釋放真我的空間。終於,夜晚是水到渠成的線引,二人在狂風大作的夜晚耳鬢廝磨。

良辰苦短,此後二人分別,成了四年才得一見的苦心相思人。而導演所設定的四年也頗有深意。數字“4”在《聖經》當中有“受造之物”之意,是屬地的數字。

二人在四年當中斷了聯繫,他們重新開始各自的生活,表面上還是雲淡風輕。《創世紀》提到耶穌在第四日完成物質的創造。恩尼斯和傑克在四年內完成了一種區別於先前斷背山生活的改變,因此,倆人四年後的重遇是一種新生。再見之時,雙方的思想和理念已經較先前有了很大變化,這也為後來二人矛盾的激化埋下伏筆。

除此之外,文本中很多道具與場景的使用在替角色說話。比如恩尼斯的黃色袋子,開始他初來乍到,一個黃色袋子包著這個窮苦小子唯一珍貴的東西;在最後,他也是用黃色的袋子,裝走了他和傑克的襯衫,那是他與傑克唯一的念想了。

再例如帽子,傑克與盧琳相遇的時候,盧琳掉下了一頂紅色的帽子;四年後再與恩尼斯相逢時,傑克又穿了一件紅色的襯衫。而紅色,在中國正是愛與美滿的意象,再加上多次遼闊景象的詩意運用,正是李安導演東方審美的融合運用。

場景上最突出的便是斷背山的選取,是一個偏僻而幾乎無人煙的“隔離空間”,只有在這裡二人才能釋放自己;還有恩尼斯住的拖車房,遠離城市。離群索居非他所願,只是為了逃避恐同人士的“制裁”。

米歇爾·福柯曾說:“監獄的首要原則是隔離。”拖車房正是現代監獄的隱喻。恩尼斯選擇寡居的確讓他遠離了主流社會,這意味著他將自己與異性戀大群體在物理空間上區分開來,對同性戀的性取向進行自我規訓。雖然他沒有再尋找其他異性伴侶組成新的家庭,但也並未放縱自己對其他同性的慾望。

就這樣,恩尼斯在一個狹小的地理空間中將自己規訓成一個離婚獨居、禁慾守份的中年男子。他基本逃離了恐同人士的迫害,卻也成了征服自我的本原,餘生只有痛苦、自責與無奈。

最後,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就是文本的名字——“brokeback mountain”。原著中,二人云雨過後傑克總是背向恩尼斯睡覺,渴望得到關懷與保護的人在於愛人同眠時,總是背向而臥。傑克死後,也只能成了“斷背”,因為再沒人和恩尼斯背向而眠了。“斷背”在這裡,也指“斷”了“從前”。

李安曾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也許是一個人,也許是一件事情,總之你傾注了心血去挽留,但就是做不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叫做“從前”的深山。

在英文中,“brokeback”還有一個含義是“稻草堆中最後的稻草”,也是承受壓力最多的稻草。在《斷背山》中,二人所承受的壓力不僅來自家庭,來自社會,更來自時間軌跡下彼此不可抗的改變。

壓死駱駝的從來不是最後一根稻草,每一根稻草都有巨大而不可推卸的責任。


豆瓣評分8.8,為什麼15年過去,《斷背山》依舊不可逾越?


二、文本中二人主動權的交替

在《斷背山》中,傑克與恩尼斯二人處於感情裡的主動權一直處於流動狀態,由傑克開始,慢慢滑向恩尼斯。這種變化是體現在文本字裡行間的,透過二人的行動與反應來慢慢展現。

從二人見面開始,二人對彼此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文本開頭圍繞恩尼斯的一系列動作進行,到傑克出現時便直接轉換到恩尼斯的視點。恩尼斯對傑克的態度是“這輛車有很多毛病”,而根本沒有提及對於傑克的注意。

事實上,直到進入喬的房間時,才有一句“恩尼斯抓起他那包衣物,瞅了一眼傑克,朝屋裡走去”。從出場看來,恩尼斯始終是一種沉默而間離的態度。

但是傑克不同,最開始他“打量”完恩尼斯,有一種“故作矜持”的姿態,這是自我形象的內心修復行為,出於的是主動展現的目的。在二人站在喬的門口時,恩尼斯的雙手還插在褲子裡,這是一種保守姿態的展現;傑克的“手摘下了帽子,顯得有些猶豫”,他的行動是被“門‘砰’的一聲關上了”影響的,但他所處於的是一個擴張型姿態,站在行動的目的上,從一開始他就是相對熱絡的。等到二人離開喬的房間,也是傑克先伸出了手:

傑克: 傑克·特維斯特。

恩尼斯( 握著傑克的手) : 恩尼斯。

停了一會兒。

傑克: 你們家就姓恩尼斯?

恩尼斯( 過了一會兒) : 姓德爾馬。

傑克: 很高興認識你, 恩尼斯·德爾

馬。

恩尼斯只顧看著埃圭爾給的鐘表。

從這裡便可以看出來二人的不同之處。恩尼斯的介紹採取了保護型的語言方式,對於傑克的態度也是隔離式的。在這種雙方很清楚知道將要共事的情況下,互相的熟悉也是必然發生的,而主動方往往是最先邁出這一步的。也許這和恩尼斯的“童年陰影”有關,但傑克相對熱烈的性格是一覽無餘的。

山上山下的位置關係也是二人主動權的暗示。傑克在山上,對恩尼斯是一種全景俯視的態度,這表示主動權此時還是在傑克手上。

而因為傑克的抱怨,恩尼斯開始索要湯而不是豆子,正說明恩尼斯第一次明顯的態度轉變。等到恩尼斯和傑克交換工作位置的時候,雖然恩尼斯到了山上,但是他回到山上的次數屈指可數,此時的二人主動性大致處於平等的動態波動中。

影片採取了二元對立的人物性格塑造。恩尼斯的人物形象是內斂、穩重的,傑克的人物形象是陽光、衝動的。下山之際傑克的嘻嘻哈哈引來了恩尼斯的情緒暴怒,總是考慮家庭責任與社會眼光的恩尼斯也讓傑克痛徹心扉地說“戒掉他”。截然相反的兩種性格自然也會成為二人矛盾衝突的來源。

所以直到後來二人分開,兩人的交流變得甚少。此時的主動權看似還是在傑克手裡,第一封信是傑克寫的,第一次相見也是傑克提出來的。包括後來盧琳的抱怨,總是“你去找他,這可不太公平”。

這好像在說明,傑克一直在做著促進這段關係的行為。但實際上,這時的恩尼斯在這段感情中掌握著更主導的位置。傑克的變化與行為,包括在車上的痛哭,全是由著恩尼斯的反應進行。

我們可以看到,彷彿恩尼斯在這段感情中扮演著掌握決定權的人士,而傑克的一切忙碌都是因為恩尼斯的忽冷忽熱。傑克無數次提出要去“過咱們二人的日子”,可是恩尼斯的一切反應都是拒絕、“這是不可能的”。

這時恩尼斯的情緒其實是恐懼而畏縮的,但是正是他的保守姿態,改變了傑克的生活,也在傑克心中樹了一座不可逾越的深山。在傑克的眼淚中,更多的是無力感。

直到最後,傑克死去,恩尼斯終於找到了那兩件襯衫。曾經的襯衫是被傑克拿走的,傑克把自己的襯衫包裹在恩尼斯襯衫的外面,實現某種層面上的守護。

到文本末尾,恩尼斯終於拿出了自己的襯衫,包裹住了傑克的襯衫,此時的主動權終於到了恩尼斯手上。

恩尼斯也終於讓我們看到了他在這段感情中的深沉與個體意識覺醒的時刻,只是可惜他再沒辦法讓傑克看到了。


豆瓣評分8.8,為什麼15年過去,《斷背山》依舊不可逾越?


三、文本中的留白與隱藏

作為一部同性電影的劇本,《斷背山》與諸如《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湖畔的陌生人》等劇本有著深刻不同。其實《斷背山》劇本改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原著的風格,從而以一種不刻意吸引眼球的方式博得滿堂喝彩。

首先,《斷背山》的敘事平實而剋制,情感也有的放矢。它刻意地省去了性慾的表達與傳遞,而是把視點轉向那些在貧瘠土地上的鄉村牧區居住的邊緣人的生存環境和情感煎熬。偏僻的西部和虛構的“斷背山”,構成了對特殊環境的暗示。

從這個遠離社會和人群,脫離倫常約束的避風港中,展現一個充滿禁忌和渴望的故事,既反映了社會對同性戀憎惡與否定的世俗偏見,又見證了愛的永恆、悽美、悲壯。

文本在描述時刻意繞開了好萊塢傳統愛情片的世俗展示,而是用安全內斂的方式點到為止。這也是影片贏得各階層和背景的觀眾認的重要原因。

導演李安以東方含蓄的方式處理西方同性題材,從異性情感的角度表現同性戀情的無差異性,傳達出愛與憐憫的主題。

另一處明顯的留白是在他在得知傑克意外死亡的消息後,閃回了一段童年記憶的畫面。這段閃回有兩層意思,一層含義是展現恩尼斯的童年陰影的嚴重性,這是他的第一思維,也是傑克死亡後他即時的感想; 另一層含義是隱喻傑克死於“反同”人士的毆打。

雖然導演沒有明確表明這段閃回的意味,但是在那個年代,傑克的家人決定如此做是很可能的,這也是“內部規訓”的重複。傑克是自相背叛的犧牲品,他的死亡表明了當時主流意識形態對離群個體的碾壓。但傑克究竟死因如何,只是一個留白而已。

《斷背山》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了李安導演“文化折衷主義”的創作態度以及對消費主義的反抗。資本主義的藝術生產是對利潤無限追求的產物,這種追求之所以成為現實則是因為消費主義的主導。

在這個文化消費的時代, 文化創造的商業追求遠遠超過了藝術本身的價值, 也就出現了大眾文化下的娛樂產物。

“當代大眾文化是以大眾傳播媒介(主要以電子媒介)為手段、按商品市場規律去運作的, 旨在使普通大眾獲得感性愉悅、並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態。

大眾文化是當代通俗文化、傳播文化、消費文化、商業文化的複合體。它們既代表了以大眾消費為中心的新的文化產業、文化工業的生產, 又是現代社會創造出的新的生活方式。”

斷背山》便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出現,但它沒有這麼做。

他們對愛的追求超越了年齡、超越了倫理、超越了性別。真正的愛情是偉大的。正如李安所說:“愛是可以超越文化差異的, 當愛降臨時, 異性之愛與同性之愛是毫無差別的, 不妨把性別撇開。”

《斷背山》講的其實與性幾乎無關,而是一種猶疑的愛,最終轉化為悲哀的虛無。它是基於人類純美愛情上的一次審美狂歡。李安本人也表示:“《斷背山》是失落的天堂,是伊甸園。”


豆瓣評分8.8,為什麼15年過去,《斷背山》依舊不可逾越?


四、文本中的反牛仔表現

在《斷背山》中,有很多內容是對之前類似電影塑造的反叛,也是從現代眼光來看的反常態語境的正常化。正是這些大因素,構成《斷背山》成立的前提。

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它的反牛仔設定。

從前部分塑造來看,《斷背山》很像一部西部片的劇本。懷俄明州有“牛仔州”的稱號。作為一個西部城市,其傳承的牛仔文化也深深融入到《斷背山》當中。

傑克熱衷於參加各種牛仔競技,他身上的牛仔氣質很重。他身上有牛仔精神的傳統意義上的崇尚自由、瀟灑,同時也兼有其愛冒險的狀態。所以,他能向恩尼斯提出拋棄家人的要求。也能與自己妻子的好朋友的老公生活在一起,最終毀滅於自己的牛仔精神當中。

李安在接受採訪中曾提到:“美國西部是個陽剛的世界,只有男人和動物,所有西部電影從來沒有往柔性的方面去走。”《斷背山》中的牛仔精神便是通過情感世界來展現。

《斷背山》是一種反西部的展現。西部形象的特點一應俱全,但是卻用來展現完全不同的人物故事。

在學者王嵐的文章中,作者將文學作品中的反英雄形象分為以下三類:積極向上的普通人,如《魯濱遜漂流記》中頑強生活的魯濱遜;擁有美好理想、信念,卻被現實所擊破而變得平靜、甚至扭曲的從虛幻中驚醒的人們,如《堂吉訶德》中的堂吉訶德;失去了個人信念、迷失了精神歸宿,走向虛無主義的荒原人,如《憤怒的回顧》中的吉米。而《斷背山》正是第三種的典型。

文本徹底顛覆了牛仔的傳統形象。傑克與恩尼斯都是來自農場的窮小子,毫無前途的鄉下男孩,沒有文雅的舉止、沒有文化、缺少家庭的關懷。他們成為擁有美好願望卻無法實現,正是夢想破滅的從虛幻中驚醒的反英雄。

兩人為生活所迫,來到高山草地來放牧。在他們身上是找不到牛仔的灑脫的,有的只是貧窮的縮影。他們的理想就是存錢買一小塊地,但這對於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

傑克的夢想就是帶著自己所愛的人“蓋間小屋,好好整頓下這個該死的農場”。但就這樣的簡單的想法卻被世俗所唾棄。

當他們有了各自的家庭後,傑克與恩尼斯就被沉重的家庭負擔所束縛,賺錢來養活家。傑克與恩尼斯各自的婚姻只是迫於世俗,導致兩個家庭、四個人的悲劇。

恩尼斯對艾瑪的愛是冷漠的,他顧及不到妻子的感受,婚姻只有以失敗告終。傑克來到了富有的環境,但那裡是無情的,有錢的岳父連自己的女兒也不信任,在他的眼裡只有錢才能主宰一切,他隨時可以改變傑克的生活,親情蕩然無存。

但也正是他們的反西部傳統形象吸引了讀者,這些喜怒哀樂,揭開了原本人物神秘的面紗,也給讀者開放了一條進入他們內心情感的通道。

哪怕是反英雄的形象,哪怕是一場盛大的悲劇,可傑克對於感情的熱烈、恩尼斯個體意識最終的覺醒,同樣是積極的人物設定,同樣使讀者熱淚盈眶。正是這樣的反向設定,使得讀者能被其觸動,使得讀者能去深刻思考這段感情中的價值觀。


豆瓣評分8.8,為什麼15年過去,《斷背山》依舊不可逾越?


五、結語

時至今日,再看《斷背山》,仍舊令人動容。暴力的殘酷反映了那個時代異性戀群體對同性戀者的極端排斥,輝映著美國西部同性戀者個人、乃至整個人類社會與時代的悲劇。

時代的壓迫是無力感的罪魁禍首,斷背山上的純真愛戀悽然消逝,折射出異性戀者與同性戀者間不平等的社會關係與無法調和的衝突矛盾。

雖然李安導演選擇冷靜而剋制,但他堅定卻有力的口吻以及對平等的殷切期盼將會永遠鐫刻在電影史書上。

豆瓣評分8.8,為什麼15年過去,《斷背山》依舊不可逾越?


參考文獻:

【1】文化視野中的斷背山 劉婧;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學系

【2】另類的“英雄”——《斷臂山》的反英雄角度分析 高照 劉巖;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

【3】無處遁逃的暴力與規訓——《斷背山》的福柯式解讀 劉飛鵬 劉明錄;廣西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4】消費主義與審美狂歡———從《斷背山》與《色·戒》談起 劉延福;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

【5】對《斷背山》的電影符號學分析 謝筱楚;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6】《斷背山》與東方美學的唯美超越 張柏柯;洛陽理工學院

【7】從《斷背山》創作看西方視域與東方意蘊 吳先澤;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