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考察、雲逛長三角,來一場不一樣的研學旅行

受疫情影響,這個假期,不少孩子們只能宅在家。《因地制宜,來一場不一樣的研學旅行》(出題人:溫州大學城附屬學校副校長連旭萍),《富庶長三角、美麗長三角、人文長三角》(出題人:蘇州黎裡中學校長潘衛蘋),這兩道初賽題怎麼答?

記者發現,孩子們有的在放假一開始就出遊,並拍攝製作了未來媒體人的視頻作品;有的用了以往的視頻、照片;還有的轉化了思路,做了”探究性旅行“、”雲旅行“,作品頗有亮點。

聚焦全球變暖,探究海綿城市

長寧區天山第一小學的姚順益這次的選題是“因地制宜,來一場不一樣的研究旅行!”對上海的臨港新城,他做了一番關於海綿城市的探究。

“很小的時候,我從新聞裡、紀錄片裡、書籍繪本里就瞭解到了厄爾尼諾現象,知道了全球變暖,知道海平面上升會讓大量的人無家可歸。每當我在炎炎夏日躲在家裡吹著涼爽的空調,我就會想起,要是海平面真的上升許多,我們該怎麼辦?”年紀小小的姚順益想,如果我們的城市,能像毛巾一樣吸水,還能擰乾排水,那麼不是就可以抵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了?

去年暑假(2019年8月),利奇馬臺風共造成中國很多地區的人受災,在網上看到武警戰士跳入水中奮不顧身地救人、車輛在水中穿行、一些人的家裡被淹……他特別想讓那些受災的地方的道路立刻都能像毛巾一樣吸水排水。

姚順益上網查了資料,得知中國已經有了“海綿城市”計劃,上海的臨港新城是首個國家級海綿城市試點地區。

“海綿計劃”和“毛巾方案”很像啊!看到這些,姚順益小朋友決定去一探究竟。這也是他第一次接觸調研報告,利用問卷星,他了解目前人們對海綿城市的知曉程度,對海綿城市的一些設施做法有什麼建議和想法等。

在發放問卷星的過程中,姚順益得到了爸爸媽媽及他們同事朋友的支持,他還發動了同學,有的同學還幫助發動了他們的爸爸媽媽,參與調研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從回收的300多份文件來看,大部分人對“海綿城市”不太瞭解,但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對排水問題提出一些建議,說明大家經過話題引導還是會關心這個問題的。作為小小新媒體人,有責任去幫大家推廣這個認知,讓更多的人來關心,也能配合城市目前的一些舉措、愛護城市中的各種排水設施。

第二届未来媒体人 | 实地考察、云逛长三角,来一场不一样的研学旅行

“在我做調查報告的過程中,爸爸媽媽都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幫助。爸爸教會我使用問卷星,媽媽花了一整天幫我轉發,得到他們的支持我好開心。”

為了探究城市現有的路面,哪些吸水性會比較好,姚順益跑了許多地方做實驗,他去過小區綠化帶的草、地長寧路塑膠步道、小區樓下的泥磚混合地面,即便在回家的路上,也一路走一路找,看看周邊還有沒有不一樣的地面。

第二届未来媒体人 | 实地考察、云逛长三角,来一场不一样的研学旅行

這次的調研花了姚順益大約三週左右的時間。雖然研學是探索課本以外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但是課內學到的方法能力也是幫了他大忙。

“比如語文課上學習的文字寫作,是研學報告形成的基本要素;數學課上的思維訓練讓我能更好看懂文獻裡的數據;信息課上學習的WORD編輯讓我的報告可以更快寫完還能反覆修改,網絡資源搜索更是幫了我大忙;科學課上的實驗法,讓我在做實驗時能更科學地考慮定量變量的問題……”

關注疫情發展,用視頻傳遞信心

當拿到未來媒體人參賽題目時,章子辰首先想到的是選擇《長三角》的選題,在平時的外出遊玩中,長三角是他經常去的地方,後來由於疫情的原因,不能夠外出拍攝。章子辰本來的想法是想做一份長三角書店的旅行報告的,因為平時旅遊的時候,章子辰比較喜歡去各種書店,也留下了不少的攝影作品。

疫情發生後,章子辰通過新聞,網絡等各方面瞭解了疫情的相關信息,也不斷的在被疫情中發生的各種故事感動著。所以就想著從網絡上截取能夠感動自己的內容,來做一份特殊的研學報告,於是選擇了《因地制宜,來一場不一樣的研究旅行!》這道題。

從確定選題到提交作品,章子辰用了大概十天左右的時間。確定好選題的主題是有關疫情的特殊研學報告之後,章子辰首先和爸爸媽媽一起商量從哪些角度來了解,探究,最後製作研學報告。

章子辰告訴記者:“我們覺得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研究報告也是要傳遞出溫度和正能量,所以就一起選擇了“疫情中的中國力量”、“疫情中的中國速度”、“疫情中的中國溫度”和“疫情中的中國精神”這四個方面,想讓每一個看到這份報告的人,都感受到中國精神在這次疫情中的體現,體會到中國的強大,中國人民的團結和偉大。”

"後世記載,己亥末,庚子春,荊楚大疫,染者數萬。眾惶恐,舉國防,皆閉戶。然醫無私,警無畏,萬民同心。月餘,終勝,疫除。此後萬年,國泰民安。"

這段話是章子辰作品中文字和視頻部分,最開頭的一段,引自百度貼吧。

“在製作視頻和做研究報告的時候,我一直比較難去找到一個能夠高度概括這段時間裡中國人民壯舉的語言,正好在抖音和百度貼吧中,看到了這一段話,既能體現我們中國人民近期的團結一心,抗擊疫情的精神,又表達了對中華大地國泰民安的美好祝願,就把這一段話,用在研究報告和視頻之前了。”章子辰說道

在1分鐘的視頻裡,有醫護人員、軍人出征前往武漢一線戰役的畫面、也有火神山醫院10天內拔地而起的畫面,還有更多人群為戰役服務站崗的畫面。

章子辰每天都會和父母、外公外婆一起觀看新聞,特別是有關疫情的新聞。有時候父母也會一起交流在網絡上看到的各種消息。而章子辰的視頻中的圖片資料和畫面,引用了人民網、中國民航網、瀟湘晨報等新聞素材,下載後剪輯製作了視頻。同時將新聞報道內容,整理成文字。

為了精益求精,1分鐘的視頻,章子辰在父母和信息技術老師指導下,進行了多次修改,比如字幕的編輯,聲音音軌的編輯等等。視頻剪輯前後共用了四天的時間完成。

作品最後,章子辰用文字表達:“中國力量,中國速度,中國溫度,中國精神,在這次疫情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恢弘大氣,國家有難,每個人,都扛起自己那份責任。我們齊心協力,一定會打贏這場戰“疫”!

這是一份特殊的研究性學習報告,在這個特殊時刻,我想,我們需要一些信念,一些希望,一些力量!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指導老師駱永美表示:“這次的這個作品,用的技術和角度都是比較新穎的,孩子有他獨特的視角,這個視角是值得我們肯定和保護的,相信經過這次的鍛鍊,章子辰同學會在小記者的道路上繼續成長。”

“雲”逛長三角,收集材料長見識

“自己生活的地方就是在長三角地區,在長大過程,會感到身邊的環境在變化,越來越有現代化的氣息,覺得很自豪。”上海市彭浦初級中學8年級倪樂怡,這次選擇的題目是《富庶長三角、美麗長三角、人文長三角》。

她從網站關於長三角的網站蒐集材料,從經濟、環境、人文、發展等幾個方面展示長三角的獨特魅力。

倪樂怡說,看到“中國長三角”這幾個字,會先想到經濟,經濟發展了,環境也自然而然地變好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改變,人們對自身的要求也在提升。我是一箇中學生,對人文方面瞭解得更多,而發展和變化只是在我認知範圍內的一些信息。

第二届未来媒体人 | 实地考察、云逛长三角,来一场不一样的研学旅行

“我是一箇中學生,對人文方面瞭解得更多,而發展和變化只是在我認知範圍內的一些信息。”倪樂怡根據要求,進行視頻、圖片、文字和音樂的蒐集及剪輯。

早在2018年下半年,倪樂怡就開始學習視頻製作,多次為學校和班級製作視頻,從中也在不斷地提高和學習,iMovie、愛剪輯、ApowerEdit都是她常用的剪輯軟件。

“更好地瞭解到了中國長三角這幾年的變化,增長了見識,也從中會做更好的視頻。”倪樂怡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