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随礼的问题,你怎么看?

活的久也是一种成就


曾经的我特别喜欢两件事,第一件事情随礼,第二件事情结账。曾经生意风生水起的时候,愿意拓宽人脉关系,增进朋友感情,互相架个人气,其实相处下来我手机通讯录里两千多个接触过的联系人,大家都吃经常过饭,都熟悉,当我自己办喜事的时候发现没多少能叫的,没那么多交情,时间长了都会缩小到几个经常接触的小圈圈。我参加过的各种礼太多了,我是河北人张家口人,每家就是结婚一个礼,在江苏连云港二十年,连云港是个神奇的地方,小孩十二朝,外公外婆帮办喜宴,满月爷爷奶奶帮办喜宴,周岁父母帮办喜宴,十岁要办,二十要办,结婚要办,开业要办,买新房乔迁,盖房子上梁,五十要大办,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直到老年人去世,礼并不大,200,300,500,一千,两千的,基本上朋友都是圈子套圈子,有大圈子有小圈子,我觉得随礼一看关系远近,二看来往业务,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苏南浙江随礼都是6666.8888,这都是礼尚往来,来而无望非礼也,一看个人情况,二看双方关系,量力而行。


二米阳光诗酒禅茶


我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谁家有事全地方的人都会来帮忙,帮事吃饭从来不送钱,都是流水客,不用请,一传十十传百都是自己十来的。比如谁家嫁女取媳妇一般都送点毛巾呀水壶呀盆呀之类的,条件好一点送棉被柜子之类的。在城市自己办不太方便,就订在饭店,也送的不多,那时不图别的,就图个热闹喜庆。我父亲是矿山工人,也算得上在城镇,十几万人相隔上百公里好像大伙儿都认识,见面不说话也会互相微笑。可如今日子好了,人情却淡了,在一幢楼里却不知道对门住的人家姓什么的都不知道的多了去了。现在谁家有个什么红白事都是为了收钱,你去了要是送少了都没脸去。几十年不联系的人突然给你打电话不用说,要钱来了,你要不送以后见了面好脸色都不给你。礼尚往来本是传统,但现在只想用它来赚钱来了,比如我女儿同学的外婆的大哥过生日,还不是大寿都要请,更别说什么搬新家呀子女考大学呀之类的多了去了,躲都躲不掉。可过了却又不再联系了,久而久之,世道也就变了。哎,一句话,都是钱惹的祸。


月魂8


记得我大伯在世的时候,常跟我们小孩说一句话:“人情不是帐,锅儿鼎罐当!”可见随礼在人情事故中所占的份量。

过去,亲戚邻里之间有红白喜事,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而主人也倾尽所有,就为了让喜事办得足够喜庆,丧事办得足够体面,有的贫穷人家,一场事办完,往往要用几年的时间还欠帐。

而今,一切都变味了。所有来随礼的人,主家只需招待一餐,许多人就看到了整酒带来的利益,绞尽脑汁寻找各种事由操办宴席,广邀亲朋收取礼金,小孩出生整满月酒,满一岁整周岁酒,甚至小升初整学酒,更别说考上大学了;寿宴也越来越年轻化,满三十六整度劫酒,五十岁整天命酒,六十岁花甲,七十岁,八十岁,只要家中有人可以做文章,必整一场酒来敛财。这股歪风邪气越演越烈,有的人随出的礼太多,又苦于家中无婚丧嫁娶等事,心有不甘,家中母猪产仔,他也来了一场添丁酒!

这股歪风,除了广东佛山一带(这里的人不收礼金),在全国各地已成泛滥成灾之势,不知何时是个尽头?


翠叶芳华


随礼,在我们这里叫随份子,不管是红白喜事还是生儿育女,或者是乔迁或者升学,等等,伴随的就是大摆筵席,随份子。从刚刚开始步入社会就开始接触,随着关系的远近,经济能力的发展情况各地的份子大小不一,随份子已经是生活交际中的一种交友方式。具体随多少我建议量力而行,不要一味的去很风。另外,我这边有一个随份子的小故事,在我们父辈那个年代,物质经济能力十分有限,我们的随份子更像是一种相互的扶持,因为那个时候每家每户的经济状况都不好,像我父亲接货时候,我们整个家族在一起开会,每家每户出两块到五块,就这样拼凑着才能凑够结婚要用的花费。然而现在的条件好了,没有那么的拮据了,但是同事随份子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变的有些敷衍趋势,随波逐流,互相攀比。所以随着时代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会发生相应的调整。这种现象能理解但不支持。毕竟只有真感情才是可贵的。


大可的生活日记


关于随礼这个问题,我以前就好朋友讨论过,她说等我结婚随大礼,我说不用随大礼,我说二百就行,单身时,可能觉得感情好随多点,可是对方结婚后,那你再结婚她同样要随大礼,这可就不一样的,婚前五百一千的,感觉不到啥,但是结婚后有孩子后,女方肯定多数不上班了,那这五百一千的,可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所以随礼就随二百,就算这个人不再联系了,或者通知了人家不来,这二百就当丢了也不心疼,感情好的可以再买份小礼物就可以了,最好是给人说清楚,你有事我随二百我有事你也随二百,有人可能觉得少,一个月随上几个礼就知道厉害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o第几个一百天o


我今年43岁,是上有老下有小,见证过白喜,也见证过红喜。见证过20元正常100元大礼,也见证过200元嫌少1000元也不多。说实话,社会进步了,随礼,送情,要不要与时俱进,一直是社会争论的焦点,怎么说呢?社会大不同,有各种城市形态,也有各种生活状态,随礼,我认为还是量力而行为最好,礼金不能成为一个自然人的包袱,影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有钱可以多送点,最好不要大事宣扬,你资产上千万送一万,也不一定就比资产一千送十块那个人光彩多少,你送了你资产的千分之一,人家送了自己资产的百分之一。当然,我这样的比喻也不见得就恰当。一万块钱和十块钱能做的事太不一样。我想,资产不多的人不应该打肿脸充胖子,节约点钱给妻子、子女改善点生活,给父母买件衣服更实际,因为你送完了情,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至于说还人家情钱,我觉得起码不适合比别人当年送给你的情少,至少得按当年人家送情给你的年数,每年加上5%到10吧,比如十年前人家送你100,十年后你最少得150~200。你如果这十年间发了财,另说,凭自己的心,凭你们的情。


老猫钓鱼38


看着这样的话题,心里很沉重。‘’如何看待当前社会上的各种随礼问题?‘’。这是一个变了 味的社会礼节 ,既让人无可奈何又让人深 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总之给人的感觉是 ,一边嚼着苦苦的黄连,一边喝着糖水说着甜 。中国人永远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我作为其中一份子,也在默默地感受着这种‘’剥皮‘’之苦。



随礼,如同上了‘’魔咒‘’的佛主,让人既敬之又想远之。

东北人管随礼也叫‘’随份子‘’,也许各地的叫法不同,但内容却是一样的。

中国人的随礼说道可谓是名目繁多而且还五花八门,真是令人懵逼!那么,当今社会上都有哪些随礼的说法呢?

有:结婚需要随礼吧、死人也要随礼吧也、生小孩的需要随礼、孩子百天和孩子周岁也要随礼、有孩子考大学需要随礼、长辈的生日也得随礼、过年过节拜年时需要随礼、朋友、同事、亲戚乔迁之喜时也得喜随礼吧,另外,朋友、同事、亲戚有过生日随礼、开业也得随礼吧。



如此之多的随礼,有时真的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以上几项是每年必须随得份子钱,而且是只能多不能少的,因为这是礼尚往来嘛。有的月份哪怕自己家人少换点应时衣服,少吃点好的,份子钱不能少!

各位看官,我们这的随礼说道和你们那的随礼说道一样吗?欢迎你也说说。



我们这把每年的八、九两个月称作 ‘’ 黑八月和黑九月 ‘’,也就是说 ,这两月大有让人活不 起的感觉 。这两个月最 厉害的就是:孩子考上了大学办得 ’学子宴‘’,或者亲戚 、朋友 、同事家的孩子的婚宴 。这两个月 内要不把 你皮扒下一层 ,那算你的皮长的结实。



随礼,可谓是收礼与还礼的一种,按现在人说法 ‘’那是欠的债 ‘’。既然你收了他人的礼,你不还行吗 ?记得七、八十年代的时候 ,亲戚、朋友或者同事结婚的时候,每个人掏两元钱凑在一起给新人买个床单、暖瓶之类的东西送给他,他都高兴的不得了。然而,今天的随礼已经是物是人非了。铜臭味变得更大更浓一些,人情味反而淡薄了。




随礼之风刮到了今天,它已经彻底的变味了。它变成了人们相互间一种理所应该、巧取豪夺的手段和方法。

如今,面对着这个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的社会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蜥蜴小哥有话说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这点份子钱.......实在是让人头疼啊。曾几何时,“婚丧嫁娶”四大名正言顺的理由已经被无数的奇思妙想抢占高地,传统名义又怎能满足人们这神奇生意背后的贪念。

人有生老病死,家有红白喜事,一家有事百家忙,这乃人之常情。还记得小时候,谁家操办个事,那真是八方邻里皆出动。拿盘子端碗,跑腿迎宾,讲究的是真正的“人情”。多随少随,没人说什么,感情在那呢。再看看现在,我的天,老人六十就办寿,逢十大办,每年小办。乔迁之喜美其名曰“燎锅底”。孩子上大学,也得恭喜恭喜。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年下来钱袋慌。其实人情往来略有表示,也无可非议。但凡事要有一个度,得在各自情愿,相互尊重,礼尚往来的基础上。如果把握不好,违背正常情理,随礼者被迫无奈,受礼者也有失脸面。

接到随礼邀请的人,除了心甘情愿的,其余的恐怕心里都另有一番滋味。随礼人有三怕:

一怕上级家有事,不随礼怕单位不好混;

二怕同事打招呼,不随礼没面子;

三怕随礼太集中,掏空腰包不说,家人还埋怨。

有人或许会说,这都是我以前付出的,还有将来要还的,此话没毛病。但是仔细想一想,以前你付出的时候,是否都是心甘情愿?将来要还的或许物是人非,到哪里还?那么你又要问了,那大家就都人情淡淡,老死不相往来呗!?NO,我开头就说,泱泱大国,礼仪之邦,人情往来也是构筑社会基础的基石。但凡事有度,真的是分内的事,不打招呼人也自来,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传统美德。但要是想着回收“资金”,找名目办事,我还是劝君消停些,别掰了朋友情面。你对随礼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大家相互交流哦。

头条号 淡尘烟,欢迎朋友们来访关注!


淡尘烟


其实这个本来就是一种习俗,现在演变成敛财的手段了。而且越来越高,越来越人感到痛心,失去了这种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的意义了。还是回归本意就好。随心就行,不一定我随礼少就代表我和你交往的就浅,随的多就代表交往的深,这不能以这个来衡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往。现在人要脸面,活要面子死受罪的现象很普遍,有的一听说这种事就躲。很反感,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压力够大了,不要因为这些而导致了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应该回归本质,量力而行为好,国家应该出台政策,制止这种歪风邪气。


山东潍坊阿勇


随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过去穷家里有了大事,亲戚朋友随个份子渡过难关,也借这个机会在家里聚一聚,分担一下扰愁,联络一下感情。今天这个随份子变得有点虚伪了,动不动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流于形式,还伤了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