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爸爸”要不得

一、肯定爸爸帶娃的好處,

“隱形爸爸”要不得


看過“爸爸去哪兒”的都知道,看著一個個明星爸爸在單獨帶娃的時候如何給寶寶換尿不溼、如何餵奶、如何給寶寶洗澡,寶爸們是不是烏龍百出、束手無策。給大家帶來了笑點,看點。這也是這個節目火的一個原因之一,這個節目也給我一定的思考。因為我做家庭教育,所以我會很敏感。

我們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無論生理還是心理上,爸爸都起碰上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這樣說,再好的媽媽,也代替不了爸爸。據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最近做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裡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這項調查是他們持續了十二年,從嬰兒到十幾歲的孩子各個年齡段進行跟蹤調查所得出的結果。

爸爸對孩子肯定的話,一句要強於媽媽50句。多神聖的父愛,比如陪孩子做喜歡的事,爸爸陪一次,比媽媽陪100次有效果的多。所以爸爸們,看你們做了一件多麼偉大而有意義的事。給自己掌聲吧。

研究表明,孩子0—3歲時,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接納和足夠的安全感,這些母親就可以給予;而4歲以後,在孩子建立自信心、適應性等方面,父親對孩子的影響要遠遠超過母親。父親如何有效地表達對孩子的肯定、讚美和認同呢?最常用的兩句話是“很高興你是爸爸的孩子”,或者“你真是爸爸的好孩子”——如果你想讓孩子對自己的性別有所認同,不妨說“很高興你是爸爸的兒子(女兒)”、“你真是爸爸的好兒子(女兒)”。

“隱形爸爸”要不得


二、我們的家庭教育常態,卻是一種非常態。

就是爸爸都忙於工作,照顧家庭和教育孩子的任務都落在了媽媽的身上,形成了母親一統天下的母系群體教育現象,而父親頂多扮演一個笨手笨腳,可有可無的角色。就是從家長會父母參加的比例,或是我們家長課堂的學習成員,也可以看到這種失衡狀態。所以我們做這樣的一期節目真的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呼喚父親的迴歸。

“隱形爸爸”要不得


三、父母合力,頂天立地。

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一個人要頂天立地,

母親好比是大地,是孩子“在人世的源頭”、它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而父親則被看做是天,是引導孩子向外、向上擴張的精神力量。

男人和女人的生理結構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父母親角色對孩子的成長猶如太陽和月亮一樣,是支撐孩子世界的兩極,任何一個角色缺位都是不完整的。

母親對孩子的情感細膩,態度溫柔,喜歡給孩子講故事,做手工等細緻的活動。而父親往往情感深沉、剛毅、有力量,喜歡帶孩子踢球,玩打仗遊戲等具有創造性的活動。這種特點也是遺傳進化的結果,古代男子要打獵,女人要採摘紡織。所以你看男人的方向感就強,因為它打獵回來得找到家啊。女人普遍沒有方向感,我自己走路就經常迷路。因為從古代進化過來,女人們採摘紡織,乾的都是眼前活。

孩子玩,母親往往更擔心孩子的安全,總會情不自禁地將孩子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而父親與孩子玩的方式,往往更帶有冒險性,怎麼玩得好,更刺激,更開心,往往與劇烈運動有關,這是母親難以替代的。

現在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媽媽的問題就來了,什麼孩子這樣那樣,不聽話,頂撞啊,孩子與自己交流少啊。實際上很多問題不是出在孩子在,是出在家長身上。來自於母親對孩子的掌控欲。她一直用對待小孩子的教養方式來對待已經長大了的孩子。而青春期的孩子又需要空間,需要尊重。需要自己的決定權。兩者就產生衝突了。一個母親帶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也就帶到小學畢業,基本上任務就完成了。剩下的也就是給做個飯,洗個衣,孩子有問題求助時給予一定的建議。

交給父親來處理孩子問題一般效果都比較好。

“隱形爸爸”要不得


如果只實行“母系教育”,那麼男孩子就很難以父親為楷模去開始他男性生活之路;女孩子就很難了解男性如何生活,與女性有何不同。對於男孩來說,父親是男孩的典範。如果在一個家庭裡缺少父親,男孩就沒有了模仿的榜樣,往往會使男孩缺乏男子氣慨,對同伴的依賴性強,處事的果斷性差。對於女孩來說,父親是可以教給她們邏輯性的生活方式以及男性與女性有何不同的知識的人。

幼兒心理學家格塞爾曾指出:“失去父愛是人類感情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因此,認為沒有父愛的家庭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性格心理的缺陷。

精神分析學家認為,兒童青少年的人格成長,母親的作用在嬰幼兒期特別重要,而父親的作用在兒童期以後特別重要。孩子幼小的時候,依賴於母親生產照顧,但是,以後必須有親生父親和強有力的人格導向的影響,否則,造成孩子性格心理的缺陷。子女就易形成女性氣質的、被動的人格特徵,給以後的社會適應帶來障礙,導致違法犯罪行為的產生。

與父親關係不好的孩子,青春期叛逆的多。在諮詢過程不如接觸的孩子。我們第一個都會先去了解孩子的成長環境,父母的教養方式。在瞭解的這程當中就發現。所謂的叛逆,絕大多數都是與父親關係出了問題的。孩子的問題不是問題,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問題,才是問題。

我們兩位家長都是女孩。有什麼感受?

“隱形爸爸”要不得


四、爸爸帶女兒的需要注意關係問題。

曾經看過這麼一段話:男人這輩子能夠真正蛻變成長,有三個重要的人,第一個是母親,第二個是妻子,假如妻子都沒能讓他懂得生活的責任和意義,那麼最後一次機會就是擁有一個女兒。

母親代表著養育之恩,妻子代表著兩性關係,而女兒則代表著任重道遠的關愛守護。

“女兒”這兩個字,對於一個父親來說,意義重大非凡。這代表著他將親自參與到一個女性的生命成長塑造中去,從嬰童到青年,從依賴到獨立與另一個男性組成家庭;他是女兒生命中接觸到的第一個男性形象,一舉一動都是模板,將對她的人格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甚至可以說,父女的關係裡,藏著女兒未來的婚姻模樣。

“隱形爸爸”要不得


過度親密,“爸寶女”的問題不比媽寶男少。

明星胡軍曾曬出了自己與14歲女兒嘴對嘴的親吻照片,網絡一片軒然大坡。絕大多數人都感覺不適,認為父女之間的舉動已經過於親密,然而胡軍卻回應網友:“你想多了吧。”

不論是考慮到少女青春期性心理的正常發育角度,還是基於我們傳統的社會道德,大部分人的難以接受是情有可原的,即使他認為是家務事,但作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公眾人物,選擇把這樣的相片放在了網絡上面,就免不了被批評和審視的。

生活中也有很多與妻子關係不和諧的父親,卻過分溺愛、驕縱女兒,甚至與女兒結成了對抗母親的聯盟,深化家庭矛盾,做出不恰當的榜樣。

過分的親密無形中助長了女兒無意識的戀父情結,會讓女兒傾向於尋找類似父親的配偶,並且以父親作為標準模板要求對方,容易在正常的兩性交往中受到挫折,因此影響正常的婚戀。

過分疏遠、冷漠,對女兒來說亦是深淵。

“隱形爸爸”要不得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又或是對女兒的冷漠疏遠,同樣也造成深遠的影響。

泰國有則洗衣粉廣告很是動人,一輩子沉默威嚴的老父親去探望自己的小外孫,在那段時間裡面,他發現工作繁忙的女兒,下班回到家裡依舊要為家務勞碌,為孩子學習操心,一邊做飯燙衣服還要打電話給助手安排任務,而女婿卻在沙發上悠閒地喝著妻子端過來的咖啡,一邊漫不經心地瀏覽著網頁。

這讓他在離開的時候思緒萬千,回家之後,默默地開始做著自己不擅長的家務,他知道自己把養育女兒,操持家務的任務,完全交給了妻子的後果,已經呈現在女兒的身上。

更嚴重的,那些對家庭沒有責任感,也不夠尊重愛護自己妻子女兒的男性,讓女兒形成了自我女性的價值感低微的認知,無形中為女兒設立了一個負面糟糕丈夫的標準。

正是因為父親是女兒接觸到的第一個男性形象,缺乏父愛溫暖的女性,感情上經歷分外坎坷,她們會被膚淺的關係吸引,一點點的溫暖和尊重,就足以讓她獻祭自己所有,然後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反之,一個得在父親尊重和愛護裡成長的女性,是不太可能會找到一個渣男,即使暫時被迷惑,也很快會清醒離開。

不管是疏遠權威的父親,還是負面冷漠的父親,都不是一個合格的爸爸,它奠定了一個女性對男性的最初印象,在此之上所建立的認知,要推翻重新構建都極為困難。很多女性一輩子可能都沒有這樣的機會,然後又重新陷入輪迴。

在任何一種家庭關係中,適當的距離都是和睦相處的基石,父女關係也是如此,過於親密或者疏遠,都會讓女兒在未來與男性的相處中處於失衡的狀態。

3歲之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中,一般好好照料點主體,爸爸,力所能及幫助照看孩子,建立親子鏈接,為後面的介入教育打下基礎。

3歲左右的孩子,漸漸有了性別意識,知道了男女之間有不同的地方,這個時候是樹立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應該告知孩子哪裡是隱私部位,不能讓別人觸摸。所以這個時間開始,就不宜與異性父母一同洗澡上廁所,父母的穿著也不宜過於暴露,否則等於告訴孩子,身體是可以隨意展示給異性看的。

同時,這個時期也是父愛介入的最佳階段,也是幫助孩子做好與媽媽分離,培養進階人格氣質的時期。

男性因為與女性之間的思維結構存在著差異,女性在掌握語言、辨別概念等方面的能力較強,而男性識別方位的能力和動手能力較強,如果父母共同教育子女,子女掌握的能力會比較全面。爸爸可以通過陪伴、遊戲、外出等活動讓孩子具備勇氣、合作、獨立、開拓等外顯性格。

10~18歲青春期

隨著身體進入第二性徵發育,媽媽需要在這個階段扮演貼心的角色,青春期的教育和生理知識最好交給同性父母,避免尷尬;父親與女兒也應儘量減少過分親密的舉動和肢體接觸。用其他大而化之的鼓勵動作來替代。

18歲以上成熟分離期

父親基本就處於指導型的位置,成年後的女兒在面臨人生重大選擇的時候,首先想到的還是父母,特別是在家裡扮演著權威角色的爸爸。

在感情上,父親可以開始為女兒提供一些男性視覺的擇偶建議,並引領她走過兩性關係裡的一些里程碑,因為研究表明,如果與父親關係良好的女性,會更希望自己的伴侶得到父親的認可,從而傾向聽從父親的建議選擇對象。

不管女兒是懷裡那個牙牙學語的小人兒,還是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父親都應該意識到,父母和孩子,始終是一種平行陪伴的關係,夫妻關係應該由始至終大於親子關係,這才是送給自己孩子的最好禮物。

爸爸帶男孩子相對就容易一些,只要做好自己一個男人的責任,對家人的關愛。做好榜樣就OK了。

許多調查材料都表明:缺乏父愛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發育要差。父親長期不在家,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發育都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據研究,一天與父親接觸至少兩個小時的男孩子,和一星期與父親接觸不到6小時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僅更聰明,而且人際關係處理得更融洽。由此可見,教育孩子不是母親一人之事,父親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核心導向作用。

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結合起來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父親不能成為教育孩子的局外人,我們需要找回父親更多地參與到教育孩子當中來。當爸爸就是一種義務,同時也是一種責任。

“隱形爸爸”要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