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爸爸”要不得

一、肯定爸爸带娃的好处,

“隐形爸爸”要不得


看过“爸爸去哪儿”的都知道,看着一个个明星爸爸在单独带娃的时候如何给宝宝换尿不湿、如何喂奶、如何给宝宝洗澡,宝爸们是不是乌龙百出、束手无策。给大家带来了笑点,看点。这也是这个节目火的一个原因之一,这个节目也给我一定的思考。因为我做家庭教育,所以我会很敏感。

我们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爸爸都起碰上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再好的妈妈,也代替不了爸爸。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十二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

爸爸对孩子肯定的话,一句要强于妈妈50句。多神圣的父爱,比如陪孩子做喜欢的事,爸爸陪一次,比妈妈陪100次有效果的多。所以爸爸们,看你们做了一件多么伟大而有意义的事。给自己掌声吧。

研究表明,孩子0—3岁时,需要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和足够的安全感,这些母亲就可以给予;而4岁以后,在孩子建立自信心、适应性等方面,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要远远超过母亲。父亲如何有效地表达对孩子的肯定、赞美和认同呢?最常用的两句话是“很高兴你是爸爸的孩子”,或者“你真是爸爸的好孩子”——如果你想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有所认同,不妨说“很高兴你是爸爸的儿子(女儿)”、“你真是爸爸的好儿子(女儿)”。

“隐形爸爸”要不得


二、我们的家庭教育常态,却是一种非常态。

就是爸爸都忙于工作,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任务都落在了妈妈的身上,形成了母亲一统天下的母系群体教育现象,而父亲顶多扮演一个笨手笨脚,可有可无的角色。就是从家长会父母参加的比例,或是我们家长课堂的学习成员,也可以看到这种失衡状态。所以我们做这样的一期节目真的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呼唤父亲的回归。

“隐形爸爸”要不得


三、父母合力,顶天立地。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人要顶天立地,

母亲好比是大地,是孩子“在人世的源头”、它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而父亲则被看做是天,是引导孩子向外、向上扩张的精神力量。

男人和女人的生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父母亲角色对孩子的成长犹如太阳和月亮一样,是支撑孩子世界的两极,任何一个角色缺位都是不完整的。

母亲对孩子的情感细腻,态度温柔,喜欢给孩子讲故事,做手工等细致的活动。而父亲往往情感深沉、刚毅、有力量,喜欢带孩子踢球,玩打仗游戏等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这种特点也是遗传进化的结果,古代男子要打猎,女人要采摘纺织。所以你看男人的方向感就强,因为它打猎回来得找到家啊。女人普遍没有方向感,我自己走路就经常迷路。因为从古代进化过来,女人们采摘纺织,干的都是眼前活。

孩子玩,母亲往往更担心孩子的安全,总会情不自禁地将孩子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父亲与孩子玩的方式,往往更带有冒险性,怎么玩得好,更刺激,更开心,往往与剧烈运动有关,这是母亲难以替代的。

现在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妈妈的问题就来了,什么孩子这样那样,不听话,顶撞啊,孩子与自己交流少啊。实际上很多问题不是出在孩子在,是出在家长身上。来自于母亲对孩子的掌控欲。她一直用对待小孩子的教养方式来对待已经长大了的孩子。而青春期的孩子又需要空间,需要尊重。需要自己的决定权。两者就产生冲突了。一个母亲带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也就带到小学毕业,基本上任务就完成了。剩下的也就是给做个饭,洗个衣,孩子有问题求助时给予一定的建议。

交给父亲来处理孩子问题一般效果都比较好。

“隐形爸爸”要不得


如果只实行“母系教育”,那么男孩子就很难以父亲为楷模去开始他男性生活之路;女孩子就很难了解男性如何生活,与女性有何不同。对于男孩来说,父亲是男孩的典范。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缺少父亲,男孩就没有了模仿的榜样,往往会使男孩缺乏男子气慨,对同伴的依赖性强,处事的果断性差。对于女孩来说,父亲是可以教给她们逻辑性的生活方式以及男性与女性有何不同的知识的人。

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因此,认为没有父爱的家庭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性格心理的缺陷。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儿童青少年的人格成长,母亲的作用在婴幼儿期特别重要,而父亲的作用在儿童期以后特别重要。孩子幼小的时候,依赖于母亲生产照顾,但是,以后必须有亲生父亲和强有力的人格导向的影响,否则,造成孩子性格心理的缺陷。子女就易形成女性气质的、被动的人格特征,给以后的社会适应带来障碍,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与父亲关系不好的孩子,青春期叛逆的多。在咨询过程不如接触的孩子。我们第一个都会先去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在了解的这程当中就发现。所谓的叛逆,绝大多数都是与父亲关系出了问题的。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才是问题。

我们两位家长都是女孩。有什么感受?

“隐形爸爸”要不得


四、爸爸带女儿的需要注意关系问题。

曾经看过这么一段话:男人这辈子能够真正蜕变成长,有三个重要的人,第一个是母亲,第二个是妻子,假如妻子都没能让他懂得生活的责任和意义,那么最后一次机会就是拥有一个女儿。

母亲代表着养育之恩,妻子代表着两性关系,而女儿则代表着任重道远的关爱守护。

“女儿”这两个字,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意义重大非凡。这代表着他将亲自参与到一个女性的生命成长塑造中去,从婴童到青年,从依赖到独立与另一个男性组成家庭;他是女儿生命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男性形象,一举一动都是模板,将对她的人格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父女的关系里,藏着女儿未来的婚姻模样。

“隐形爸爸”要不得


过度亲密,“爸宝女”的问题不比妈宝男少。

明星胡军曾晒出了自己与14岁女儿嘴对嘴的亲吻照片,网络一片轩然大坡。绝大多数人都感觉不适,认为父女之间的举动已经过于亲密,然而胡军却回应网友:“你想多了吧。”

不论是考虑到少女青春期性心理的正常发育角度,还是基于我们传统的社会道德,大部分人的难以接受是情有可原的,即使他认为是家务事,但作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选择把这样的相片放在了网络上面,就免不了被批评和审视的。

生活中也有很多与妻子关系不和谐的父亲,却过分溺爱、骄纵女儿,甚至与女儿结成了对抗母亲的联盟,深化家庭矛盾,做出不恰当的榜样。

过分的亲密无形中助长了女儿无意识的恋父情结,会让女儿倾向于寻找类似父亲的配偶,并且以父亲作为标准模板要求对方,容易在正常的两性交往中受到挫折,因此影响正常的婚恋。

过分疏远、冷漠,对女儿来说亦是深渊。

“隐形爸爸”要不得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又或是对女儿的冷漠疏远,同样也造成深远的影响。

泰国有则洗衣粉广告很是动人,一辈子沉默威严的老父亲去探望自己的小外孙,在那段时间里面,他发现工作繁忙的女儿,下班回到家里依旧要为家务劳碌,为孩子学习操心,一边做饭烫衣服还要打电话给助手安排任务,而女婿却在沙发上悠闲地喝着妻子端过来的咖啡,一边漫不经心地浏览着网页。

这让他在离开的时候思绪万千,回家之后,默默地开始做着自己不擅长的家务,他知道自己把养育女儿,操持家务的任务,完全交给了妻子的后果,已经呈现在女儿的身上。

更严重的,那些对家庭没有责任感,也不够尊重爱护自己妻子女儿的男性,让女儿形成了自我女性的价值感低微的认知,无形中为女儿设立了一个负面糟糕丈夫的标准。

正是因为父亲是女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男性形象,缺乏父爱温暖的女性,感情上经历分外坎坷,她们会被肤浅的关系吸引,一点点的温暖和尊重,就足以让她献祭自己所有,然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反之,一个得在父亲尊重和爱护里成长的女性,是不太可能会找到一个渣男,即使暂时被迷惑,也很快会清醒离开。

不管是疏远权威的父亲,还是负面冷漠的父亲,都不是一个合格的爸爸,它奠定了一个女性对男性的最初印象,在此之上所建立的认知,要推翻重新构建都极为困难。很多女性一辈子可能都没有这样的机会,然后又重新陷入轮回。

在任何一种家庭关系中,适当的距离都是和睦相处的基石,父女关系也是如此,过于亲密或者疏远,都会让女儿在未来与男性的相处中处于失衡的状态。

3岁之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中,一般好好照料点主体,爸爸,力所能及帮助照看孩子,建立亲子链接,为后面的介入教育打下基础。

3岁左右的孩子,渐渐有了性别意识,知道了男女之间有不同的地方,这个时候是树立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应该告知孩子哪里是隐私部位,不能让别人触摸。所以这个时间开始,就不宜与异性父母一同洗澡上厕所,父母的穿着也不宜过于暴露,否则等于告诉孩子,身体是可以随意展示给异性看的。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父爱介入的最佳阶段,也是帮助孩子做好与妈妈分离,培养进阶人格气质的时期。

男性因为与女性之间的思维结构存在着差异,女性在掌握语言、辨别概念等方面的能力较强,而男性识别方位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如果父母共同教育子女,子女掌握的能力会比较全面。爸爸可以通过陪伴、游戏、外出等活动让孩子具备勇气、合作、独立、开拓等外显性格。

10~18岁青春期

随着身体进入第二性征发育,妈妈需要在这个阶段扮演贴心的角色,青春期的教育和生理知识最好交给同性父母,避免尴尬;父亲与女儿也应尽量减少过分亲密的举动和肢体接触。用其他大而化之的鼓励动作来替代。

18岁以上成熟分离期

父亲基本就处于指导型的位置,成年后的女儿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还是父母,特别是在家里扮演着权威角色的爸爸。

在感情上,父亲可以开始为女儿提供一些男性视觉的择偶建议,并引领她走过两性关系里的一些里程碑,因为研究表明,如果与父亲关系良好的女性,会更希望自己的伴侣得到父亲的认可,从而倾向听从父亲的建议选择对象。

不管女儿是怀里那个牙牙学语的小人儿,还是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父亲都应该意识到,父母和孩子,始终是一种平行陪伴的关系,夫妻关系应该由始至终大于亲子关系,这才是送给自己孩子的最好礼物。

爸爸带男孩子相对就容易一些,只要做好自己一个男人的责任,对家人的关爱。做好榜样就OK了。

许多调查材料都表明:缺乏父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发育要差。父亲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据研究,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由此可见,教育孩子不是母亲一人之事,父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核心导向作用。

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父亲不能成为教育孩子的局外人,我们需要找回父亲更多地参与到教育孩子当中来。当爸爸就是一种义务,同时也是一种责任。

“隐形爸爸”要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