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幾千年的傳承中,它的核心是什麼?

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飛飛貓說話


你好,我是一個特別喜歡文學的人。我在這方面也有足夠的瞭解,我給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第一

我覺得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完整的保留下來且歷久彌新的人類文明,中華民族也是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而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我覺得中華文化能夠傳承,最主要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我從小我爸爸就告訴我,中華文化是社會觀念深層內涵的表現,它透露著民俗的事象,同時也可以體會到歷史文化的積澱。

第二

我和你說一下我上學的經歷,在我上學的時候我的老師經常提醒我語文是最重要的,他不僅僅是我們生活當中能用到的語言,也是一種文化的體現。他和我們講過,中華的文化千差萬別,種類特別繁多,但是它卻深深的紮根在每一代人的身上。我也覺得我老師說的特別有道理,而且他說的這些話都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裡。

第三

我仔細地觀察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我跟你分享一下。就是勞動有生產勞動的文化,日常生活中也有日常生活的文化,傳統節日也有傳統節日的文化等等。總之文化就是無處不在的,所以我個人也覺得對於文化這一方面來說,必須要仔細地觀察生活,不斷地體驗才能發現文化時時刻刻都伴隨著我們。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我覺得文化的進步也是推進這個時代前進的一個主要動力。

第四

我再給你講一個例子吧,你有沒有注意發現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是我們現在正在搶救的工程?它也給我們敲醒了警鐘,這種正在瀕臨滅亡的文化,也正不斷的在人們的視線中煙消雲散了。所以我們也應該不斷的重視這個問題。

第五

我個人還是覺得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所以任何一種文化的喪失都是我們整個時代的悲哀。所以當你提到中華文化,我覺得我們現在更應該做的是讓中國文化更好的傳承與保護,也是我們每個人刻不容緩的責任。

第六

最後總結一句話,就是我覺得文化就是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於人民而且又處處的體現在人民的行為處事,我們就應該攜起手來,共同的推進文化的進步。


Rg情懷陳少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史上出現過各派學流,諸子百家。但大家討論的無非一個問題,發現自然,瞭解人性,超脫生命。這成了共同討論的一個話題,各執其見。

但說白了所有圍繞都不是圍繞著物質去說,物質是死的,沒什麼好說。而是圍繞著背後主宰著人們主宰著一切的一種無形的能量去說,這便是大家探訪的“道”。每家派法不一樣所認之道自然也不一樣。但是“道”確實是無形無象,圍繞著宇宙自然生生不息。不管歷朝換代,時過境遷,他都生生主宰人們。現代人你不去重視它,不去發現它不代表它不在。

《道德經》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再結合《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的(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這2句話有共同連接感,是說主宰天地萬物的“道”是無形的,從無到有,生化萬物,運行萬物。天地不仁是說“道”是無情的,沒有偏愛與私情。以萬物為芻狗是說你必須掌握“道”的規律。否則它的鐵面無私,直到你哪一天認識它為止,你都會為你反其道而行做的錯事受苦受累。天地對任何人沒有一點情面。所以道家講究要遵天道而行事,是每個人的所學。

最後終結傳統文化幾千年傳承,它的核心便是遵從“道”,瞭解“道”,領悟“道”。



芷惜文化雜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的核心是什麼?我來談談個人研究的一點心得。

中華文化包羅萬象,我用六個字來概括:經、史、文、藝、俗、術。

經,就是經典,就是哲學,是思想智慧。包括儒釋道及諸子百家。不過,在中國講“經“,主要是指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及後來擴充到十三經。如果只選一本書就是《論語》。

史,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以及興衰更替的變化規律。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學習知識,也可以啟發智慧。

文,是中國歷史上形成的各種文學著作,比楚辭如漢賦,唐詩宋詞,散文筆記,元曲及明清小說等。

藝,是指藝術,比如戲曲、歌舞、古典音樂、書法、繪畫,所謂琴棋書畫之類。

俗,是指民俗,老百姓的生活習慣、語言、服裝、飲食、節日、婚喪嫁娶等。

術,是指科學技術,比如天文、曆法、算術、建築、中醫、造船、雕刻及四大發明等。

按照清末民初的說法國學主要是指經、史、文的部分(義理、考據、辭章),其中以“經“為要。這裡的“經“主要指儒家經典。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中國人必讀的七本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近思錄》、《傳習錄》、《六祖壇經》,如果只讀一本書,就讀《論語》!




丁止正of政成公


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生生不息,延綿不絕。

核心是: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傳統倫理道德。

二、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特點:

1、在道德價值的最終目標上,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境界。中國的文化形態中以人倫關係為中心的人和主義價值觀和行為追求,佔據著重要的位置。是中華民族突出的持徵。強烈的和諧意識使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2、在道德價值的應用上,重視道德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說法,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社會根基,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社會政治結構及其意識形態。

3、在道德價值的導向上,為維護血緣關係、宗法制度和君主專制,強調個體服從整體。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這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實質。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為宗族,組成社會,進而構成國家,這種家國同構,父是家君,君是國父,家國一體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最深層。這種家國同構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重倫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4、在道德價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間的性質。“中庸之道”是處理人與人、人和社會關係達到和諧境界的最高原則和最高境界。孔子把它稱作為最完美的道德,“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何謂“中庸”,宋代理學家解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可見,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強調人們在為人處事上思想和行為的適度和守常。

5、在道德價值的取向上,具有“重義輕利”、“貴義賤利”的傾向。儒家重義思想,其理論直接根據即其“仁”的學說。仁,《說文》釋:“親也,從人從二。”由此釋義可知,仁學本身就是處理人與人關係,所以有人說:仁學即是人學。《論語》中,“仁”字出現了66次之多。其中沒有兩個地方的解釋是完全相同的。仁是孔子哲學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


國普網資訊


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比較起來,最大的特點是實證哲學,重視感性和悟性,強調實踐和經驗,而西方文化相反,強調抽象思維,理性思維,比如中醫和西醫的差別,就是源於此,西醫認為從理論上科學上可以解釋和證明的才是醫學,中醫從人的生命系統整體來揣摩,尋找規律,並且用陰陽五行辯證來比喻說明生命病理的變化,而不是通過化學實驗分析來尋找治病的方案,醫學如此,整個中華文化體系莫不如此,黑格爾等西方哲學大師都不認可中國的哲學,中國的儒家思想其實是以倫理道德為中心的學說,與其關心抽象的理性概念,不如徹底解決人生的道德規範的基本問題。


carbon獵手


中華文明存續至今、長盛不衰並且不斷髮展進步,核心有四:

一:漢字

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體系--漢字,能在語音有巨大差異的情況下,也能有效形成文化上的向心力,哪怕是現在的中國人,稍微用心就能分辨出秦朝簡牘上的文字,再仔細點甚至能夠讀出青銅器上的銘文,這是其它語言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中國漢文字的演變,幾千年前的文字與現今差異不大,是能讓中華文化不斷傳承下去的原因之一。

二:人口

人口是一個文明的基石。

這一點,中國曆朝歷代人口增長數據就能看出來,巨大的人口基數可以抵禦風險和戰亂,為文明留下火種,也能迅速恢復生產,如今中國的快速發展,與當今的人口紅利息息相關。

三:身份認同:炎黃子孫 華夏民族

中華文化起源於以血緣群體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農業社會衍生出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家天下、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

自黃帝,炎帝起,中國就自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有了起源的文明認同感,再經歷沉澱八百多年君臣民的大周,到秦始皇建立大統一中國,確定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從此中國有了統一的標準,代代流傳。

四:人定勝天 進取精神

沒有一個文明的繁榮是命中註定的,想要發展起燦爛的文明,而且經久不衰,必須靠這個民族自己的進步之心。

在漫漫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不僅創造出光輝燦爛、享譽世界的中華文明,也塑造出獨特的精神氣質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勇於進取的優秀品質。

中華民族的進步之心,其實根本不用輝煌歷史來證明,它早就寫在了上古神話裡,在我們幼年聽故事的過程中,深深刻進了血脈裡:

女蝸補天—天破了,中國人不等不靠,自己煉石來補!

大禹治水—洪水來了,中國人不問先知,自己挖河渠疏通!

神農嘗百草—疾病流行,中國人不求神蹟,自己試藥自己治!

夸父追日—想要留住光明,就用盡全力去追逐太陽!

鑽火取木—中華民族不用盜火,燧人氏自己鑽木取火!

倉頡造字—中華民族不用神創文字,倉頡觀察世間萬物後自己造字!

精衛填海—在東海淹死了,就把東海填平!

后羿射日—被太陽暴曬了,就把太陽射下來!

盤古開天闢地—在斧頭劈開的天地之間,到處都是不甘平庸、勇於進取的中國人!

此外,儒家文化、宗族文化、家庭紐帶等等



小蝦遊世界


人世間的道理需要不斷修正完善,比如《道德經》裡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正是要人們不斷地在時代變化裡去完善,去探索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奧妙無窮之處!



玉上故事匯


中華文化最核心的一個字是“道”。它是永恆不變又無時不變的神秘規律。指導我們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身的關係。

第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要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最終到達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二,人與社會和諧共存,人要擁抱社會,融入社會,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第三,人與自身要和諧共處,人要控制自身的慾望,瞭解自身的侷限,既要積極有為,又要清靜無為。

總之。中華文化的核心在於認識規律,處理關係,從微觀到宏觀,都給予了中國人科學的指導,未來,必將有更多的國際友人來到中國,接受中華文化的再教育。





司文學舍


中華文化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核心可以看做為“仁義禮智信”,這“五常”貫穿於中華文化的發展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