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太子李弘是不是武则天毒死的?武则天有没有杀女?

王超行侠仗义


李弘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第1个孩子,他的名字很有寓意。唐高宗为自己的儿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对他十分宠爱。为了培养他,唐高宗让他去实习的管理朝政的事情。李弘为人宽厚仁慈,立为太子之后,对大臣们都是这样的,对普通百姓,士兵们都是这样的。李弘十分关心将军和士兵,体恤民情,做出了很多宽容爱民的举动。

当时的唐朝,正在对高丽用兵,军队之中,经常有士兵偷偷的逃跑。因此这样的士兵就会被杀掉。李弘知道之后,希望朝廷可以修改法律,以后再出现有士兵逃跑的现象,家里的人不用再受连累。不难看出唐高宗对于李弘的欣赏。接下来李弘做的一件事情却惹怒了武则天,武则天从此对儿子有了看法。

原来武则天把自己的情敌杀掉之后,仍然不解恨,又把情敌生下的两个公主全部幽禁,致使两位公主年龄很大,却没有办法嫁人,李弘见到这两位姐姐的时候动了可怜的心思。于是就恳请唐高宗让她们嫁人吧,过上正常女人的生活。

唐高宗本来对萧淑妃的死就有愧疚,毕竟两位公主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武则天觉得作为自己的亲生骨肉,李弘不站在自己这边,反过来帮助敌人,武则天从此对他就产生了隔阂和怨恨。后来有一次,李弘和父亲母亲游玩的时候就传出来去世的消息。

作为后世的人,武则天虽然有被逼迫的成分,加上唐高宗李治体弱多病,武则天能够参与政事,逐步显现自己的政治才能,笼络朝臣,逐步掌握唐王朝的大权,一步一步走向权力的巅峰,成为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按照常理来说,如果唐高宗的孩子太子李弘还活着,将是她成为皇帝的最大阻碍,因为即使唐高宗去世之后,继位的仍然是太子李弘,而不可能是武则天。所以,极大可能性太子李弘被害身亡。

武则天是否杀死了自己的女儿,这件事有争议,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和《唐会要》只记载了公主的暴卒,并未言明其死因。

武则天工于心计,心狠手辣,兼涉文史。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在安定思公主出生后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望。

怜爱并逗弄公主玩,王皇后走出去后,武则天趁没人将女孩掐死,又盖上被子掩饰。正好李治来到,武则天假装欢笑,打开被子一同看孩子,发现女儿已经死了,武则天啼哭。

问身边的人是怎么回事,身边的人都说:“皇后刚刚来过这里。”李治勃然大怒,说道:“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武则天于是哭泣着数落王皇后的罪过。

王皇后无法解释清楚,李治从此有了”废王立武“的打算(但此事有争议,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和《唐会要》只记载了公主的暴卒,并未言明其死因)。


可爱的小豫


武则天是一位极具城府的政治家,她做事情必然有分寸。无论是太子李弘,还是思公主都是历史明确记载武则天亲生的。且当时并非武则天主政,当时唐高宗李治还活着。

在唐高宗李治是帝王的时代,武则天无法一手遮天,她沒有对别人对性命生杀予夺的权利!

武则天沒有毒死李弘必要:

1.李弘是李治同武则天的长子,这个孩子确定了武则天在后宫的地位,武则天轻易不会动李弘的太子位。

2.李弘仁孝且身体不好,这样的太子正符合武则天的权力欲,用李弘当傀儡太子应该正合武则天心意。

3.当时唐高宗李治在位,如武则天毒死李弘,那么李贤上位。李贤同李弘完全不一样。他更有才干也更有野心,武则天无法摆布他,更有种说法是李贤是武则天姐姐韩国夫人生的。立李贤不符合武则天的个人需求。

4.武则天掌权就逼死了李贤,还有孙子李重润、孙女李蕙仙,还有李隆基生母都有明确记载就都是武则天弄死的。如果李弘也是她杀的,不会是未解之谜,会有记载。

李弘都不大可能是武则天杀的,思公主更沒有必要了。

1.公主沒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史历上的宫斗戏码都是皇子们在争,同公主关系不大。

2.史书只记载公主早逝,沒有受她人伤害的描写。

史书《唐会要》记载:昭仪所生女暴卒。

3.王皇后又不傻,她放着对自己地位有威胁的李弘不杀,跑去杀没威胁公主,根本沒人会相信。

4.同理,没人会相信王皇后会杀公主,武则天怎么可能用掐死自己亲生女儿的方法去陷害她!

5.王皇后被废是唐高宗要打击门阀制度,同武则天、同妇人争宠关系不大,所有废后理由都在找借口。

牝鸡司晨,妇女主政一向为封建社会的男子所不容。有很多编的不靠谱的故事也会让人相信,真是不可思议!


薇薇polly


在武则天时期,事实上她的长女、太子李弘、太子李贤、外甥女、她的哥哥、外甥、孙子、孙女等都先后暴死,大多与她有关。有些事关宫闱秘密,史书记载多有隐晦,但稍作分析,能可以理解。

武则天在生下长子李弘后于永徽四年末又生了一个女儿,此女长得非常可爱,高宗非常喜欢这个小公主,每天下朝后都第一时间前去探望。 一天,王皇后按照规矩也前去探望,看到小公主可爱的样子她也非常喜欢,逗玩了小公主一会后就离开了。宫女早已把王皇后看望小公主的消息报告给了她,她也知道高宗退朝会来看望小公主。武则天眉头一皱,一条毒计已经产生。她得到了王皇后离开小公主房间的消息后,偷偷地溜进自己亲生女儿的房间,用手掐住小公主的脖子,把她杀死,然后用被子盖在小公主的身上,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样子站在公主的房间外等待皇帝的到来。高宗到来后,她装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样子迎了上去,两个人一起走进了小公主的房里。揭开小被子一看,活泼可爱的孩子嘴角流血、脸色发紫,早已一命呜呼了。武则天这时候转喜为惊,大惊失色。高宗责问左右宫女:公主怎么会死呢?这是谁干的?这段时间有谁来过啊?宫女个个胆战心惊,这可是重大责任,出重大责任事故了。赶紧说:王皇后刚刚来过。在这种情况下,高宗失去辨析能力,马上脱口而出,说:“后杀吾女!”武则天听到皇帝这么说正中下怀。马上又转惊为悲,嚎啕大哭,肝肠寸断。边哭边数落王皇后的罪过,说她过去就和萧淑妃一起诋毁我,可我没想到她这么狠毒,居然报复在一个无辜的孩子身上。

武则天不顾最纯洁深厚的母女之情,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当成了权力战场上冷酷的筹码。可怜这个小孩贵为公主,本应该得到强有力的保护,但在刚来到世间就竟惨死于自己母亲之手。

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对于一个普通母亲来说是非常残暴的,对于像武则天这样的政治家而言却是必要的。但这并不表明武则天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相反,她对这个长女是有很深感情的,在女儿死后,她也经常思念。约在十二年后的麟德元年(664年)三月,此女被追封为“安定”公主,谥号为“思”, 并以亲王的规格举行迁葬,显然有深意。这时武则天早已为皇后,且已参决政事,表示她因为此女之死而获安定,故思念不已!她若不早死,十二岁的年级已经长大。

上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新婚才两年的太子李弘在东都西苑内的合璧宫突然死去,享年二十四岁。他死在太子和武后母子关系紧张的时刻,引起朝野的种种揣测和留言,人们都认为是天后给毒死的。而实际上,太子从小身体就比较虚弱,经常生病,甚至在受命监国时期,也因为病情使宰相代行监国执政。太子久病是事实,但为何死在母子关系紧张的特殊时刻,可能与母亲关系紧张,压力过大有关系。此时武后已经通过“北门学士”掌管了宰相的部分权力,并且还深得高宗信任,还不至于权力危机到通过杀害自己亲生儿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另外,此时高宗在世,即使太子去世,仍可以挑选其他儿子做太子。以武后的聪明,她还不至于做出杀害自己的亲生儿子而却得不到任何好处的事来。

调露二年,武则天次子李贤因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武太后废帝主政,害怕李贤造反,遣酷吏丘神勣赴巴州校检李贤居所。丘神勣至巴州拘禁李贤,逼令自尽,终年二十九岁。女皇得知李贤死讯后曾在洛阳显福门举哀,并将丘神勣贬斥,但不久后又重获启用。

当乾封元年高宗和武则天封禅泰山之时,她外甥贺兰敏之的年龄为二十四岁,外甥女魏国夫人的年龄应该有二十来岁,而此年武后却已四十七岁。因此,武后感觉荣宠受到年轻貌美的自己的甥女魏国夫人的威胁。恰好在地方担任刺史的武惟良、武怀远与各州刺史到泰山朝见皇帝,跟随皇帝回到京师长安。武惟良等进献食品,武后秘密将毒药放入肉酱中,让魏国夫人吃。魏国夫人食后突然死去,武后断言,膳食是惟良兄弟献的,他俩对左迁不满,对皇后居心叵测。因为宦官拿错了他们要毒死皇后的汤钵,致使皇后身旁的魏国夫人遭此厄运。不容惟良、怀远申辩,也不进行审理,立刻斩首正法。武后的两个异母兄,以及早年对杨氏不敬的两个堂兄,至此全都死去。

武后还不解恨,并将惟良、怀远改姓为“蝮”氏,蝮是一种毒蛇,与武字谐音。情形如同改王皇后为“蟒”氏,改萧淑妃为“枭”氏,皆取其姓氏谐音的毒恶之物以诋毁,一泄心头之怨恨。武怀远的哥哥武怀亮早死,他的妻子善氏尤其不以礼对待荣国夫人,善氏因武惟良等犯罪被没入后宫为奴,荣国夫人让武后找借口用成束带刺的树枝鞭打她,直到肉烂见骨而死。

魏国夫人死后,哥哥贺兰敏之吊唁,高宗哭着对他说:“今早朕上朝时犹无恙,退朝已不能救,何仓促如此?”贺兰敏之则号哭不答。武后得知后宫情报后说:“此儿疑我!”此时的贺兰敏之已经知道自己母亲和妹妹的死与武后有关系,产生了报复心理。此后他强奸即将成为太子妃的杨思俭之女及太平公主的侍女即是。

武后则因为母亲杨氏的缘故一直护着她这个为非作歹的侄子而忍隐不发,等到四年后,即咸亨元年荣国夫人死后,乃采取行动,上表诉说武敏之前后罪状,请于惩罚。这些罪状包括:和外祖母荣国夫人通奸;将武后交给他为荣国夫人造佛像追福的公款私自挪用;逼淫未婚太子妃——杨思俭之女;在荣国夫人丧内私释丧服而穿吉服奏妓乐;在荣国夫人宅内逼淫太平公主的随行宫人。

于是下诏流放敏之于雷州,复其本姓贺兰。等到贺兰敏之行到韶州,武后派人以马缰绞死,宣称其用马缰绳自缢。贺兰敏之死后,武后便召回武元爽之子武承嗣,做武士彟的后嗣,培养新的外戚权贵和心腹依靠。

大足元年八月的一天,太子李显的长子邵王重润、其妹太子第七女永泰郡主仙蕙,及永泰郡主丈夫武承嗣长子魏王武延基三人,在内室里一起密谈。当时永泰郡主仙蕙已有身孕,即将临产,于是重润到延基私邸看望妹妹仙蕙,三个年轻人就有同感的问题交谈起来。他们三人谈话的内容,大致不外乎二张专横的弊病之类,出于年轻人明快、率直的正义感,三人的语气都是悲愤和激昂的。

当时重润十九岁,是一个眉清目秀、年少英俊、才气纵横的飒爽少年贵人。仙蕙时十七岁。重润对同母生的妹妹安乐郡主不很亲近,而与仙蕙却甚为相投。

安乐郡主是父太子显、母韦氏最爱的女儿,她容姿美丽,娇态十足,口齿伶俐,故也深得女皇的宠爱。仙蕙与其相反,她是一个纤细的少女,性格朴素、内向。

仙蕙于前一年,即久视元年九月八日下嫁与武延基。这一结合,是出于企图加强武、李二族关系的女皇的意向。武延基的年龄及情况不明,大约与重润同年。重润、延基和仙蕙,三个年轻人对与自己年龄相近的二张的专横十分愤慨,因而对宠幸可以作自己孙子的女皇甚为反感,这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不幸的是,三入密谈的话,传入了张易之的耳中。在大周革命之际,威猛的告密风暴及酷吏的专横跋扈,现今已消失了,但是仍然存留着告密的风气。于是,张易之立即向女皇诉说,其中自然是以激昂的情绪夸大其词的。听了张易之的话,女皇产生了近来少有的激怒。天子是享有天命的神圣的独裁者,诽谤天子是罪不容赦的。如果是亲族犯了诽谤天子的大罪,就可以赦免的话,那么天子的威严就难以维持了。何况,重润等是对其祖母、天子进行诽谤,犯了不忠不孝的双重大罪。对自己的族人或有血缘关系的人,在大事上从不手软,这是女皇的一大特点。又突然想到苏安恒直谏要自己让位给太子的上疏,她更加愤怒。但她并不直接处罚重润等人,而是任由太子显审问和处置一切。这是叫父亲对自己的子女施刑,也是对太子显最苛酷的考验。

太子显从母帝的眼里看到了愤怒的火焰和严厉的责备,不由得心中一震。当年女皇所废的皇帝正是当今的自己。他因一时的气言而被废、软禁以及恐惧的经验,早已成为其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观察他复辟后的思想行为,此真实生活的部分甚至已经影响到他的人格转变。足足有十五年的岁月被幽闭于房州,而如今对未来仍怀有恐俱的太子显,如果再有“谋反之志”的罪名,显一家就将全部被赐死。因此,他的头脑中再次出现了次兄贤一族悲惨的结局。

他不知所措,最后竟以“诽谤皇帝”的罪名,下了将重润等三人赐死的判决。除了宣告处死自己的子女二人、女婿一人,而保全自己及残留的一族人性命之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九月三日,重润、延基被赐死,他们各自在自己的邸宅内自缢身亡。因仙蕙临产已近之故,按《唐律》规定:“诸妇人犯死罪怀孕当决者,听产后一百日乃行刑。”暂时保留其性命。由于结婚才一年零三日丈夫就被杀,尊敬的兄长重润也被杀,仙蕙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故在生产时难产而死,胎儿也没有保住,时在其夫死后一日。

三人的遗骸秘密埋葬,长子与一女按自己的命令,一时死于非命,太子显的悲叹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韦后的悲痛,简直达到了狂乱的地步。她只有一子四女,唯有重润一个儿子,这是他们夫妻寄以希望的俊才。作为“罪人”而死,又不能公开举行葬礼,葬于人所不知的地方,怎不叫作母亲的悲痛欲绝呢!以后,成为皇后的韦后,那种愚昧狂暴及想效法女皇称帝的痴心妄想,可能与爱子重润之死有关。

理屈并不能割断人的感情。太子显一家的怨恨那不用说,就是延基被杀,也必然会引起武氏一族的紧张和对二张的憎恶。至于百官,对于“君侧之奸的二张”的憎恨也更加深了一层。



彬啊彬


这一点历史存疑。但女儿应该确定是武杀的。

《旧唐书孝敬皇帝传》记载了李弘是一个怎样仁孝的人。李弘早年向郭瑜学习《春秋左氏传》,读到楚世子芈商臣弑杀君王的故事时,忍不住掩书叹息说:“这种事情,不仅讲不出口,听闻也不忍心,请让我改学别的书。”郭瑜闻言称赞太子仁德,随即改授《礼记》。

然而,虽然李弘不愿看这样的书,听这样的事,更不会那样干,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母亲,敢想敢干,毫无心里障碍。我想李弘应该知道,他的母亲是怎么上位的。他母亲杀死了亲生女儿,嫁祸于萧皇后,才达到了取而代之的目的。就在李治要主动让位于李弘的消息传出后,李弘却不明不白的死了。

《旧唐书孝敬皇帝传》说:上元二年,从幸合璧宫,遇耽薨,年二十四,天下莫不痛之。但是《新唐书》《唐要会》都指武则天弄死了自己的儿子。《资治通鉴》则这样说: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李弘是生了家族遗传病肺病死的,但他的继任者章怀太子李贤,却是实实在在被亲妈给弄死了。弄死了女儿当皇后,弄死了儿子当皇帝。


南门江老头


根据合理的逻辑推测,李弘并不是武则天毒杀,武则天也没有杀自己的女儿。

首先来说武则天的女儿,这个女儿是武则天和李治生育的第一个女儿,没有起名字,谥号“思公主”。根据《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记载,那年是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那年思公主暴毙。那么这个公主到底是怎么死的,据《新唐书》记载,说是武则天嫁祸给王皇后,实际上是武则天自己将女儿掐死的。但根据逻辑推理,这个可能不是事实,理由如下:

1、谋害皇室成员是重罪,必须彻查

武则天若真的嫁祸给王皇后,王皇后一定会要求彻查这件事情,王皇后不要求彻查,她的亲族和朝廷当中的大臣们一定会要求彻查,不可能不了了之,白白背上一个罪名。但按照《新唐书》的记载,这么大一件事情,却好像当做了儿戏一般,一点彻查的意思都没有,仅仅只是“帝,始有废后意”(皇上开始想废后了)。这一点完全不符合逻辑。

《新唐书.列传第一》: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2、王皇后和武则天的战斗不是后宫的战斗

王皇后出身于世家大族王氏,家中的成员在朝廷当中非常有地位,唐高宗李治不喜欢王皇后,可不仅仅像电视剧里面演的那样,只是不喜欢这个女人,他不喜欢的是王皇后背后代表的家族和对他皇位的威胁。而武则天那个时候还是一个柔弱的女子,没有得力的家族支撑,身家性命都系在李治一个人身上,所以那个时候李治和武则天是一体的。所以武则天不需要依靠嫁祸王皇后来增加自己在李治心中的砝码,所以她没有杀女儿的动机。

《新唐书.列传第一》:高宗废后王氏,并州祁人,魏尚书左仆射思政之孙。从祖母同安长公主以后婉淑,白太宗以为晋王妃。王居东宫,妃亦进册,擢父仁祐陈州刺史。帝即位,立为皇后。仁祐以特进封魏国公;母柳,本国夫人。仁祐卒,赠司空。

3、《旧唐书》没有任何相关记录

唐朝灭亡之后,最先写成的正史就是《旧唐书》(写成于公元945年),里面只记录了,追封这个小公主为“安定公主”,没有任何武则天杀女却嫁祸的记录,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一定会有记录。奇怪的是,成书于公元961年的《唐会要》却开始写“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武则天生下的女儿暴毙了,上奏说王皇后杀了,于是皇上开始有了废后的想法),紧接着成书于1060年的《新唐书》更是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武则天是如何杀女,如何嫁祸的故事,像是在看电视剧一样。后来1086年校验完毕的《资治通鉴》也同样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这个故事。从逻辑上来看,按照唐朝的实录(史官实时记录)形成的最早的正史《旧唐书》并未记录这件事情

,可以说明,这件事情多半是后来有人杜撰的,然后后人再把前人杜撰的故事再次写进了书里。

《旧唐书·卷四·本纪第四》 麟德元年。丁卯,长女追封安定公主,谥曰思。


接着我们再来说武则天是否杀了自己的长子李弘,按照逻辑推理,她不可能毒杀李弘,理由如下:

1、武则天有四个儿子,杀一个没有意义

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一共孕育了四个儿子,李弘、李贤、李显、李旦。李弘暴毙的时候,李治还活着。如果说武则天为了要当皇帝毒杀了自己的长子李弘,她还有三个儿子可以继承皇位,这三个儿子都身体很好,学识丰富,按逻辑推理,她如果真的想要当皇帝,应该将四个都毒杀了,然后再毒杀自己的丈夫。所以,她毒杀自己的长子,不符合逻辑。

2、李弘死了更不听话的李贤立刻当了太子

如果说武则天是因为李弘不听她的话所以把李弘毒死了,好让一个听话的儿子出来。但她的二儿子李贤更不听话,还编了本书来讽刺武则天。当了他们的母亲二十多年,武则天肯定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的,所以如果她真的费劲千辛万苦把长子毒死了,结果一个更不听话身体还很好的次子当了太子,肯定不是她所期望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她毒杀长子不符合逻辑。

3、李弘从小就有肺结核

李弘从小身体就不好,李弘暴毙之后,李治给他写的祭文里面也清楚地写了,他从小就有肺结核。古代医疗条件不好,肺结核几乎就是绝症,武则天若真厌恶这个儿子,根本不需要去毒杀他,她甚至应该期盼这个儿子活得比父亲李治长一点,这样当这个身体不好的儿子继位了,她还能掌握朝政。从这一点来看,李弘非常有可能是病死的,而不是被毒死的。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六》:上元二年,太子从幸合璧宫,寻薨,年二十四。制曰:“皇太子弘......沉瘵婴身(童年时期就得了肺结核)......。”

综上所述,从逻辑上讲,武则天不可能杀了自己的女儿,又杀了自己的儿子,非常有可能是后来写史书的人为了给武则天增加罪名而臆断杜撰的。


二凰士


太子李弘不是武则天害死的,她也没有害死自己的女儿。原因是以武后的实力,根本没必要害死太子。之前传闻害死女儿嫁祸皇后,以此上位为皇后。更无实际史料为证据。而废王立武已成定局,无需多此一举。


东方丝绸1812


武则天长子太子李弘是患病而死,并非被其母武则天毒杀;其长女安定公主有可能是被其母所杀。


小龙女5505


太子李弘不是她杀的!长公主这个不好判断,古代婴儿本身成活率也不去如现在搞高,是不是有其他原因要是不好说,不一定。


永恒之树


应该是干当时的他野心膨胀,所有都掌控在自己手里,再加上以前的经历,有很大可能都是她干的!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