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名9歲小學生,每天從珠海步行半小時過關到澳門上學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浩宏,今年9歲,我家住在珠海,但我的學校卻在澳門。每天早上七點,我就要從拱北口岸過關到澳門上學。據大人說,跟我一樣每天往返珠海澳門的小夥伴有3000多人,我們每天往返兩地,都在離關口很近的學校讀書,我們被稱為“跨境學童”,是在澳門出生、珠海生活的一個群體。

我們家是數千個“跨境兒童”家庭之一,媽媽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因為澳門的高房價和高生活成本,2002年媽媽來到珠海關口附近租房,但仍在澳門工作。後來我爸媽結婚後生下了我和弟弟,我們兄弟倆也跟著媽媽每天都開啟了雙城模式。

每天我的鬧鐘設置為早上6點30分,從家步行過關再到學校一般需要30分鐘。記得我二年級時,第一次獨自過關上學,媽媽不放心還給我買了一隻定位兒童手錶。現在我四年級了,已經可以帶著二年級的弟弟通關上學。

每天早上七八點,拱北口岸隨處可見跨境學童的身影。2011年3月起,隨著跨境學童人數增多,拱北邊檢專門為我們設置了學童通道,讓我們可以順利地上學不受人流影響。

我大多數的同學平時都住在澳門,平時只有在學校才能跟他們進行更多的交流。大人說,因為我們家是澳門戶口,雖然住在珠海但無法在珠海的公立學校讀書,珠海的私立學校學費又特別昂貴,而且媽媽對澳門教育也比較認同,所以在澳門讀書對我們工薪家庭來說是個更為經濟的選擇。

澳門寸金尺土,人口密度高,我讀書的學校位於關口不遠處,設有幼兒園、小學、中學,共有學生2000多人,其中跨境學童的比例約在10%。因為學校比較小,我們很多課餘活動只能在課室內舉行。

今天的課堂上班裡小夥伴進行“如何熱愛澳門”的討論,我代表小組發言說“不要亂扔垃圾,禁止吸菸,多種花草樹木……”。當老師問“十二月對澳門來說有一個很重要的日子……”,話音未落,同學們都紛紛舉手答“澳門迴歸”。我們班每週二還會進行升國旗儀式,進行愛國教育。

因為土地資源稀缺,我們學校沒有自己的運動場,體育課要到步行去附近的體育場進行。因為要走出校門,我們的體育課都是連堂上,老師說這樣可以確保我們的運動量。媽媽覺得在澳門許多室外活動都受到限制,她希望給我和弟弟更大的活動空間,所以我們一直住在珠海。

我平時也會參加各類興趣班,但媽媽還是儘量壓縮我興趣班的時間,不讓我們的時間被佔滿。媽媽的工作時間是晚上,早上7點回家後休息到下午3點多,然後從珠海過關來學校接我們放學。媽媽說上夜班也可以讓她白天更好地照顧我們,每週二和週四,我會上培訓班,媽媽就先把弟弟子帶回家,風雨無阻。

我的奧數成績不錯,在奧數班上我一般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我拿過很多關於奧數賽事的獎項,平日數學成績在班上也常常拿第一。沒有補習班的時候,我和弟弟放學到家大概5點多,做完功課,一般8點多鐘就睡了。有補習班的時候,睡覺時間會推遲到9點鐘左右。媽媽說“小孩子應該休息多一點,學習就更容易吸收”。


我們家是工薪家庭,我和弟弟都很樸素,我們學校也沒有什麼攀比現象,老師也不提倡這樣的行為。媽媽認為不應給我們過多物質的滿足,這能讓我們更獨立。我和弟弟有時候在家裡比較調皮,媽媽每天回家處理家裡的各種瑣事,由於爸爸上白班,媽媽上晚班,所以很多事情也都要媽媽獨自處理,我知道媽媽很不容易。

澳門的房價近年漲了約10倍,但媽媽還是計劃著以後回到澳門生活,隨著我和弟弟逐漸長大,學業負擔加重,雙城生活還是對時間和空間有諸多限制。我也更喜歡澳門,因為“澳門的朋友多一點”,而且能及時參加和澳門同學的線上討論。而弟弟的理由是“澳門離學校很近,能睡久點起床”。

有研究認為,對於跨境學童來說,要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學業,而是對澳門的認同感和社會融入感。對許多跨境學童而言,澳門只是存在於課本中,而非親身經歷,在課後,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跨境學童在學校活動的參與上也有諸多的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