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向淡雅朴素的薛宝钗,为何戴上了元春赏赐的首饰?

江名丹


《红楼梦》用笔常常很含蓄隐晦,这一段就非常典型。

故事情节概括如下:

端午节元妃给大家送来了礼物,宝玉的礼物和宝钗的一样,和黛玉的有所不同。宝玉觉得奇怪,怀疑是不是弄错了,袭人强调没有弄错。宝玉把东西收起来,然后林黛玉来了。俩人之间来了一段像是口角又像是打情骂俏的对话,见宝钗来了,俩人就走开了。宝钗看见了却装作没看见,到王夫人那里坐了一会又到贾母这里来。宝玉也在这里,见宝钗手腕上戴着元妃赏赐的红麝串珠,就要求看一看。宝钗肌肤丰盈,褪手串颇花了些时间。宝玉在旁边看着她雪白的手臂,再看看她的妩媚脸庞,不觉看呆了。宝钗有些不好意思,丢下手串就要走,却看见门口站着林黛玉。宝钗问黛玉怎么站在那里,黛玉说听见天上有呆雁叫,出来瞧瞧。宝钗问呆雁在哪里呢,黛玉说飞走了,一边说一边把手帕甩过来,正打在宝玉眼睛上。

很多人读这一段,把重点都放在“元妃端午赐礼,唯独宝玉跟宝钗的一样”,然后解读这是否意味着元春表明态度:她赞同宝玉和宝钗成一对。

我倒觉得这个并不重要。因为元春在此之后再没有任何对宝黛钗关系的表态,而贾府众人也从未拿这次赐礼来说事。宝黛之间感情该慢慢升温还是慢慢升温,贾母该疼爱两个玉儿还是疼爱两个玉儿,王熙凤该调侃俩人还是调侃俩人,元春却再也没有任何戏份……所以这次赐礼的用意到底是什么,权威程度有多大,都是很可以打个问号的。

那这一段故事重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宝黛钗三人的明争暗斗才有意思,从中更可以看出三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特点。

首先是宝玉。他的心里毫无疑问,最在乎的就是黛玉。见到礼物,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自己的礼物和宝钗的一样而不是和黛玉的一样,是不是弄错了?待到黛玉有意在他面前提起金玉之说,故意说自己是“草木之人”,比不上宝姑娘,宝玉就马上发誓:

“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

之后又恨不得对黛玉剖白心迹:我心里除了祖母、父亲、母亲,第四个就是你了!而且,再没有第五个!

宝玉对黛玉的紧张,溢于言表。

但也是宝玉,见到宝钗年轻少女的雪白肌肤、丰美容颜,还是忍不住发了呆。这个举动,非常符合年轻男孩子见到漂亮异性的本能反应,和前面对黛玉赌咒发誓的一幕相映照,可以看出宝玉此时心性的不稳定。正如黛玉对他一针见血的评语:

“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再来说黛玉。黛玉冰雪聪明,元春赐礼的特别,连神经大条的宝玉都能看出来,黛玉怎么可能没感觉?所以她见到宝玉,字字句句都在怼他,一会说自己是草木之人比不上“金的玉的”宝姑娘,一会说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急得宝玉不停赌咒发誓自己绝不这样。

但黛玉是真的愤怒或者伤心吗?不见得。宝玉一发誓,黛玉就拦住了他:

林黛玉听他这话,便知他心里动了疑,忙又笑道:“好没意思,白白的说什么誓?管你什么金什么玉的呢!”

分明就是在乎宝玉啊,并不是真的想让他着急上火。她要的其实只是宝玉的心,所以才会语带机锋。而宝玉的表现安了她的心,对于所谓元妃赐礼的用意,她也就不放在心上了。

接着看到宝钗“羞笼红麝串”那一幕,黛玉有生气吃醋的样子吗?没有。宝玉发呆的样子看在她眼里,她用“呆雁”来形容。一条手帕甩过去,被打中眼睛的宝玉“嗳哟”一声。此情此情,分明就是两个小冤家在表演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旁人看了都会心照不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发糖啊。

但也有人在一旁会尴尬。谁呢?就是宝钗了。

最后要说的重点,就是宝钗。

题目问,平日淡雅朴素的宝钗为什么会戴上元春赏赐的红麝串。前面很多答主说,这是表示对元妃的尊重。

果真如此吗?表面看这个理由是成立的。虽然礼物大家都有,但只有宝钗一个人戴上了,说明按照礼仪来说这份赏赐不是非戴出来不可的,但依然可以解释成宝钗比别人都格外重视礼节嘛。

问题是,别人都不戴,就她戴,是不是格外显眼?题主也说了,宝钗平时可是很朴素的,从不爱什么花儿粉儿,现在这么隆而重之地把元妃的赏赐戴在手上,那就更加显眼了。再加上,人人都知道只有她和宝玉的礼物一样,也知道这样有着非同一般的含义,她还非要戴出来,那简直就是显眼得不能再显眼。

所以,不用宝钗说,大家都能看出来她是多么重视这份赐礼。但重视的理由仅仅是因为赏赐者是皇妃?恐怕不能服众。前面那么多答主都看出来了,这其实就是宝钗急于向人昭示“金玉良姻”得到元妃支持的意思。

宝钗的举动,流露出她内心对“金玉良姻”的期待和企图。

有意思的是,书里特地插了一句宝钗的心理活动: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宝钗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是不是总远着宝玉就不说了,反正书里有很多次,都是宝钗主动去找宝玉,甚至连“金玉”的说法,也是宝钗主动要看宝玉的通灵玉才惹出来的(详见之前回答的《中,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是宝钗授意的吗?》)。金玉良姻的说法,薛姨妈对王夫人提了,那谁对宝玉提的呢?谁在宝玉心里种下“金玉之说”的种子?不言而喻。

见元春赐礼和宝玉的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巴巴地戴出来?没人规定受礼者必须把首饰戴出来啊。宝玉自己不待见元春这份赐礼的安排,他对礼物的处理方式就是收起来。那同样觉得“没意思”的另一个当事人宝钗,为什么偏要戴出来呢?

戴出来,大家都看到了,你还想辩解说你觉得“金玉之说”没意思,元妃这份赐礼安排没意思,你压根没想跟宝玉拉扯在一起,大家都很难相信吧?

后面还有一个细节,可以说明宝钗戴这红麝串的原因,根本不是表示对元妃身份的尊敬。因为当宝玉对着她看“呆了”之后,宝钗觉得不好意思,“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这串子可是元妃的赐礼,如果不戴出来是对元妃不尊重,那丢下串子自己走开算什么?这么重要的赐礼可以随便丢下?

所以,宝钗根本不是重视这串红麝珠,而是希望借由这串红麝珠的展示,提醒人们注意,“金玉良姻”得到元妃支持。她更希望宝玉能够接收到这个信息,把注意力从黛玉那里移到她身上。

表面上,她也几乎成功了。宝玉果然被她的红麝串吸引住,在要求看这串珠的时候,也被她的外貌吸引住,书里甚至还写了一段宝玉的心理活动:

……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

宝钗成功地让宝玉想起了“金玉”一说,并且伴随着这个念头,仔细地打量了在这个说法里会和自己配对的宝钗,还真打量出一丝心动……

这就是宝钗希望达到的效果或者说目的吧。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宝钗这个红麝串戴得可是相当有讲究。

先是一定要戴出来,这样才能引来宝玉的兴趣,要求观看。

还要戴得不容易褪下来,这样才能有足够时间展示那“雪白一段酥臂”,让宝玉有足够时间看到发呆,看到动心……

说实话,我是不大能想象,一串戴在手上的红麝串珠,褪下来怎么会这么费劲。就算是像手镯那样没有丝毫弹性的圈状物吧,褪下来不也是手腕那里费劲么?关手臂什么事呢?除非是一开始就箍在手臂上。但谁会那样戴手串?不又累又疼么?尤其是肌肤丰盈的宝钗,明知箍上去了就很难褪下来,更不可能戴成这个怪样子吧。

所以,只能说这一段写得含蓄隐晦,矛盾之处请读者自行脑补。假作真时真亦假,正如宝钗一边一本正经地觉得金玉之说“没意思”,一边用一种常人很难办到的方式大大地在宝玉面前展示了一把戴着红麝串的自己,哪个真哪个假?读者可以自己判断。

大部分读者看到这一段,都会自动忽略宝钗觉得“没意思”的心理活动,而判断宝钗就是对金玉良姻有意。从头到尾在旁边看了这一幕的林黛玉又会有怎样的判断呢?

她的“呆雁”是嘲笑宝玉,但嘲笑的仅仅只有宝玉吗?黛玉是何等聪明的人,宝玉在美人宝钗面前的失态,黛玉尽收眼底。而这失态的由来,难道黛玉就看不清楚吗?

试想一下,假如是黛玉戴了红麝串,宝玉想看,黛玉会是怎样的反应呢?

我觉得最有可能的就是:一边去!你自己不是有吗?要看自己回去看!

断然不会给宝玉产生“妹妹这段雪白酥臂,能否让我摸一摸”这个念头的机会。当然,身材瘦削的林黛玉,也不会因为手串褪不下而露出手臂来。

所以,对宝玉从来都不客气的林黛玉,和一向端庄稳重的宝姐姐,表现是大相径庭的。

综上所述,总结如下:

1.宝钗戴红麝串,是为了让大家知道,“金玉良姻”之说得到了元妃的认证。更希望宝玉意识到这一点,在心里和自己达成“官配”;

2.无奈宝玉和黛玉心有灵犀,两个人都不在乎元妃的表态,只在乎对方的心意。通过一个冷嘲热讽、一个赌咒发誓的互动,两个人达成默契,金玉之说被俩人抛到脑后;

3.宝钗看到了俩人的亲热,却只能装作没看见。然后默默转回来,煞费苦心让宝玉重新注意到红麝串,注意到“金玉”之说,注意到自己;

4.怎奈一切被林黛玉看穿,随后黛玉和宝玉自然流露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亲热,更让一旁的宝钗陷入难言的尴尬。

明明很在乎“金玉良姻”,却要装作不在乎;明明煞费苦心要宝玉转向自己,却要装作端庄大气不介意;明明主动到了不惜降格至生理吸引的地步,却被牙尖嘴利的“情敌”看在眼里……这让从来只有她教育人,没有人看不起她的道德典范宝姐姐情何以堪啊?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薛宝钗给元春礼物加上了多重愿望


元春元宵节给众姐妹和宝玉礼物,最终宝玉和宝钗的都是红麝串,

这个原本是小说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由于涉及了三角恋爱,最终引起大家的猜测,我认为大可不必


关于《红楼梦》,从本质讲就是普普通通一部长篇小说,但有人尤其是近代从胡适开始的文人,把小说当经书研究,开创了“红学”与“曹学”,实在很无聊,但却是当前小说研究领域的显学。


回到小说情节本事,元春这个礼物,究竟是凑巧,还是有意撮合,反正对宝钗想嫁给宝玉,对她以前就首饰鼓吹的“金玉良缘”,确实有了进一步推进的效果。


不得不承认,薛宝钗是《红楼梦》最有心计的女人,正如王熙凤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就他追贾宝玉,还要逆袭林黛玉,一般人玩不转。


江湖视野


薛宝钗,《红楼梦》里的和林黛玉齐名并列十二钗之首的女子,但是身为大家闺秀,却不怎么喜欢花儿粉儿,就连房间布置也是空洞的很。



就是这么一个不施粉黛,淡雅朴素的薛宝钗,面对元春端午节赏赐,她却是得了红麝串就戴上了。这是为什么呢?

元春赐予的红麝串是和贾宝玉的一样,宝钗一下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当时薛姨妈散布“金玉良缘”之说,而元春的这个赐节礼宝钗宝玉一样,这也印证着元春对“金玉良缘”的支持。

但是一向不喜欢戴首饰的薛宝钗却立刻将红麝串戴上,并不是对宝玉多么有情或者是多么认同“金玉良缘”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了元妃所赐的东西,独她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黛玉,并不理论这事。

看到这我们就知道,其实她并不太赞同母亲的所谓“金玉良缘”,所以才远着宝玉,甚至在知道宝黛之间情愫之后还感到庆幸,宝钗的志向还是宫中的,并不在这个纨绔子弟身上。但是这么一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的节礼,宝钗接着第二天就戴上,其一是出于礼貌,元妃赐礼是大事,整个贾府能和元春比肩的也就是贾母了,宝钗戴上红麝串是对元春和贾府的敬重,宝钗出身皇商之家,不可能连这点规矩也不懂,所以她才戴上红麝串前去拜访贾母、王夫人等人,就是为了表示自己对赏赐的看重,否则就是严重的失礼。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羡慕元春这个人,也只有元春的赐礼,才值得宝钗这样。


风转了几个弯


薛宝钗初进贾府,给人印象是“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而且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在贾宝玉眼里“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可就是这位一向“唇不点”、“眉不画”,淡雅朴素的宝姑娘,“可巧”就戴着元妃赏赐给她的手饰,还在贾母那里褪了下来给宝玉看!


薛宝钗来贾府之前,是要应征进选妃嫔的,可惜没被选上。之后,“王夫人和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等话”。“等”话是什么话呢?第二十八回说得明白——“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话,所以总远着宝玉”。也就是说,薛姨妈和王夫人达成了宝玉和宝钗结为“金玉良缘”的一致意见。

按说,有双方父母之命,金玉姻缘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可王夫人头上有贾母啊!贾母才是一家之主,她更希望她的孙子宝玉跟外孙女黛玉结合在一起,亲上加亲!王夫人可以以父母之命替宝玉作主配婚,而贾母可以一票否决!


一物降一物!王夫人想到了用皇权应对家法,搬出了贾元妃;元妃当然听母亲的。所以在端午节到来之际,元贾赐来了特殊的礼物:宝玉和宝钗一样,有“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和数珠儿”——这是明摆着元妃支持“金玉良缘”了。

所以,薛宝钗左腕上“可巧”笼着一串红麝串子,决不是因为它高贵,也决不是因为她爱美,只能说明宝钗要高调宣扬元妃支持她和宝玉的金玉姻缘,表明她要“好风频借力”,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摆明要破坏宝黛的木石姻缘,鸠占鹊巢,夺人所爱!


可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会幸福吗?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这就是薛宝钗婚后生活的写照!


咸鱼论翻身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你送一件东西给别人时,如果别人说“太好了,我早就想要这个了,你怎么会知道我喜欢它?”你心里应该是很开心吧。如果对方这样说:“不要不要,我家里放着好多呢,拿着也没用”,你是不是会有点小失落?虽然他可能只是表示客气。

宝钗佩戴红麝串,暗暗地也有“我喜欢这个,贵妃娘娘的眼光真好,对我真好”的心思,虽然宫禁森严,元春未必能领会她的心思,到底是宝钗的一点心意。就像省亲写诗,“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诚惶诚恐,溢于言表,虽然元春的本意是让大家写景抒情。

宝钗一向体察人心,善于揣摸别人心意。但她对元春,多少有点使力太猛的过火。之所以有这样的小失态,想必还是元春的风光,恰恰符合宝钗的理想。宝钗是想着“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整部书中看来,除了元春,还有谁能符合宝钗的“青云”之志?

由元春的地位,而羡慕元春这个人,再到重视元春所送的礼物。宝钗的心理,说穿了也是很平常的。


栖鸿看红楼


薛姨妈说宝钗不爱什么花儿粉儿。薛宝钗对邢岫烟说,她不带富丽闲妆,她身上除了金锁就是红麝串。

这两件装饰品说到底都和贾宝玉有关系。

金锁是为了配合通灵宝玉的,象征着金玉良缘。

红麝串是元春赏的,这次的赏赐暗示元春支持金玉良缘,元春的暗示就是上方宝剑,宝钗自然要带着。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赐礼,宝钗和宝玉一样,黛玉和三春一样。

那么元春都赐给他们什么礼物了呢?

袭人告诉宝玉:

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吗?”袭人道:“……你的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和数珠儿,别的都没有。

黛玉等人也有扇子和红麝串,宝玉和宝钗多了“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因为凤尾罗是丝织品,芙蓉簟的凉席,不能穿和戴。如果这两件礼物可以戴,宝钗定然不会戴与大家一样的红麝串。

别人都不拿娘娘赏的扇子,如果宝钗马上就拿出来,显得太招摇了。宝钗想低调一些,只有红麝串可以戴在手腕上,不显山不露水的,因此宝钗戴上了。

古代的衣服袖子都很长,戴上手串一般是看不到的。可是宝钗却故意让宝玉看到了,她也带着红麝串。于是宝玉请求宝钗把红麝串给他看看。

宝钗一听宝兄弟要看红麝串,就当着宝玉的面,挽起袖子,露出一段雪白的酥臂,这段酥臂丰满、细腻,对青春年少的宝玉非常有诱惑力。宝钗摘呀,摘呀,怎么也摘不下来。

宝玉在旁边看着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若长在林姑娘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我没福。”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又呆了。宝钗褪下串子来给他,他也忘了接。

其实,宝钗满可以背对宝玉,往下摘红麝串。然而,宝钗没有背着宝玉,而是当面露出雪白的膀子。宝钗的做法着实不妥。

宝钗当着宝玉的面解衣服不是第一次。在她要看宝玉的通灵宝玉那回,就让莺儿透露了她的金锁和宝玉的玉是一对。当宝玉要看她的金锁时,宝钗也没有拒绝。我们看看原文:

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儿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摘出来。

宝钗当着宝玉的面解开衣服,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拿出金锁。

如今宝钗又故技重施,当着宝玉的面露出胳膊。宝钗的膀子令宝玉动心了,使宝玉想起了金玉良缘。又见宝钗如此之美,宝玉不觉爱上了宝钗。

此时的宝玉,黛玉不是唯一。宝玉在黛玉和宝玉之间游离,见了妹妹喜欢妹妹;见了姐姐,忘了妹妹。

宝钗在宝玉面前,第一次解开纽扣,让宝玉看到了金锁,宝玉知道了金玉良缘。

宝钗在宝玉面前,第二次挽起衣袖,让宝玉看到了酥臂,宝玉再次想起金玉良缘,而且明白了姐姐元春赐礼的用意,更让宝玉对自己动情。

可以说,宝钗这两次出手,都成功了。

宝钗经常表示金玉良缘没意思,要远着宝玉。事实是这样吗?脂砚斋这样评论宝玉和宝钗之间的关系,【……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矣。】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薛宝钗自来不爱“花儿粉儿”,一身素雅,清淡平和。得到的宫花自己不戴都送了别人。但第二十八回贾元春赐节礼第二天,宝钗却堂而皇之的戴上了“红麝串”,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得到主人家礼物,戴上给主人看一下表示感谢是人之常情。反倒是礼貌之外红麝串背后,影射的是薛宝钗身不由己的一生。


薛宝钗是个物质欲望极低的人,从“雪洞”一般的房间看,她若到现代是“断舍离”的高手,也是极简主义的拥趸。但放在古代,曹雪芹如此描写薛宝钗,其实是隐喻她守活寡的一生,注定像李纨一样,远离这些“脂粉”装饰之物。

(第二十八回)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

贾元春赐节礼,独薛宝钗与贾宝玉一样。扇子和红麝串之外,比其他人多出“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林黛玉对此心中不快,第二天就与贾宝玉闹起脾气。

(第二十八回)正说着,只见宝钗从那边来了,二人便走开了。宝钗分明看见,只装看不见,低着头过去了,到了王夫人那里,坐了一回,然后到了贾母这边,只见宝玉在这里呢。

原文这段描写将薛宝钗为什么佩戴“红麝串”的原因交代清楚。

贾元春赐节礼是给贾家人的。薛宝钗作为客人也得到一份。于情于理要拿过去给王夫人和贾母看看。就像赵姨娘收到薛宝钗赠送礼物,想讨个好去王夫人面前献殷勤一样,都是人情。只不过王夫人讨厌赵姨娘,让她碰了一鼻子灰。薛宝钗带着节礼去给贾母王夫人看,既能表示感谢,又能表达重视。这是知礼的人都应该做的,连赵姨娘都懂,何况薛宝钗。

(第二十八回)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薛宝钗平时被“金玉良姻”的说法弄的没意思,当然不会拿着扇子、更不可能抱着“凤尾罗、芙蓉簟”去给贾母王夫人看,红麝串人人都有,还可以拢在袖子里不显眼,不惹人注意。

薛宝钗先去王夫人处,正是感谢收到礼物,顺便给王夫人看一下她的红麝串。

此处有两个误解要多解释下。

第一,并非只有薛宝钗佩戴了红麝串。红麝串是贾元春所赐节礼,姐妹们出于尊重和礼貌应该都戴上了。否则贾宝玉也不会见到宝钗就要看她的红麝串子。只是宝钗乖巧,戴过去主动给长辈看过。

第二,《红楼梦》那个年代女孩子的身体肌肤除了手以外,都会被衣服遮住。宝钗的红麝串拢在袖中,贾宝玉笃定薛宝钗会戴才会要求看。薛宝钗在撸取红麝串时,露出一截手臂给贾宝玉看见,绝非故意轻狂展示给贾宝玉。

薛宝钗戴上红麝串最应该说的不是她为什么戴,而是戴上后为什么只有她去了先后去王夫人和贾母那里。

薛家来到贾家图谋金玉良姻,是舅舅王子腾给她们母女安排的任务,不成功便成仁。薛宝钗输不起,哪怕她是黄花大姑娘,哪怕她觉得“没意思”,都要硬着头皮装聋作哑面对别人背后对她的非议。

薛家倒了,岌岌可危。哥哥薛蟠靠不上,需要她找一门强有力的婆家反哺薛家。她戴着红麝串周旋在贾母和王夫人面前,单纯为了“讨好”,给长辈留下好印象?



薛宝钗对贾宝玉确实有点情意,但救家族是她的使命。京城权贵没有看上她的,若有宝钗也会嫁。林黛玉总感叹身不由己,薛宝钗比她还要身不由己。第二十二回薛宝钗面对贾母替她过生日表达撵人之意时,是薛宝钗最后一次为自己辩解: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鲁智深对五台山文殊院的驱逐表现出豁达,薛宝钗对贾家的驱逐如何表现豁达?认命罢了!

以上观点基于《红楼梦》80回文本为基础,80回后续书仅供参考,不作评论依据。文中观点为君笺雅侃红楼主观理解,线索都为原文所引用见仁见智,多歧为贵。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红楼梦》程乙本


君笺雅侃红楼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二句,写尽宝钗不饰而美……

元妃节礼,独宝玉与宝钗一样,说明元妃在宝玉婚姻上有属意于宝钗之心,只算敕赐为夫妻之意。

此回写宝玉、玉函、袭人汗巾之后,接写宝玉宝钗赐物,若论吉兆皆吉,若论凶兆皆凶。事异而兆同也。

薛姨妈入住荣国府己有攀儿女亲家之意。元妃赐物时机恰逢,宝钗戴元妃赐首饰有"招告天下"之意。


大丰205065954


一向淡雅朴素的薛宝钗接过娘娘的御赐就带上了。

这个原因主要与林黛玉和贾宝玉有关。林黛玉进贾府早于薛宝钗,与贾宝玉可算的上是青梅竹马,在众人眼里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所有人都能看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

而薛宝钗进贾府后又有金玉良缘只说,薛宝钗明里暗里都在和林黛玉挣,立马带上娘娘的御赐,一方面表示对娘娘的尊重,另一方面向所有人宣布这金玉良缘是娘娘所赐,个人认为,主要是给宝玉和林黛玉看。


丑树


贵妃赐的礼物,是来自皇权的荣誉,必须带!同时也是对贵妃的感谢!难道因为宝钗淡雅素静,就拒绝贵妃的恩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