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明朝皇帝能维持统治的“压舱石”——强有力的内阁保障

“平庸”的明朝皇帝能维持统治的“压舱石”——强有力的内阁保障

在我国古代的王朝中,明朝作为封建后期的大帝国,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明王朝有着广阔的土地,强盛的国力,经济、文化繁荣一时,明朝的政治实力对周边的国家也有着很大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就是在明朝发生的,后人评价明王朝:“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由布衣皇帝朱元璋建立,共有16位皇帝,前后经历276年。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朝代不断更替,在位皇帝如果不勤政爱民,国家往往很快灭亡。但不同的是明朝皇帝大多昏庸愚昧,可为什么明朝还能南征北战少有败绩,整个王朝撑近300年不灭?

一、明朝行政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帝国制度的创新

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严密的政治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在秦朝大一统后设立了三公九卿的政治制度,在后来的朝代中,逐渐发展,并不断的改革与完善,

最终形成的三省六部制的封建王朝统治制度。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为尚书省下属部门。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职。

三省中的中书省是中央皇帝直属机构,行宰相之职,是皇帝之下最高权利机关,负责制令决策。明朝前期中书省长官统辖六部,总领全国事务。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废除中书省。中书省一切权利回归皇帝。

“平庸”的明朝皇帝能维持统治的“压舱石”——强有力的内阁保障

胡惟庸案

胡惟庸的骄横专权直接导致了这一制度的废除,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自秦始置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皇明祖训》,明朝时期皇权进一步加强,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集相权于一身。

但这同时也造成了一种后果,皇帝政务加重,身心疲惫,影响办事效率。致使朱元璋有诗言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据史料记载在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内,明太祖朱元璋收到的皇宫奏折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以至于星辰而出,日入而休仍处理不好。

古代社会办公环境可没有现在这么舒适,加之也不是所有皇帝都像朱元璋这样勤劳。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在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为消除政务集于皇帝一人的弊端,正式确立了内阁制度。

2、国家强有力的保障——内阁制度

其实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成立了殿阁大学士之职,这可以说是内阁制的雏形,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成立文渊阁大学士,这一时期是中央帝国正式确立这一政治制度。明王朝内阁制的诞生也不是一撮而就的,在明宣宗确立了内阁制具有票拟权,内阁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票拟权是内阁制权力上升的标志,到明神宗时内阁制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明王朝的内阁大学士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明史》中记载:“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明朝的皇帝要求内阁大学士在奏章或者案件上签注自己的意见,标出自己的分析与处理建议,当时这一过程叫做票拟,皇帝根据这些标注加以批示,成为批红,待皇帝批注过后,成为谕旨,然后正式下发。

“平庸”的明朝皇帝能维持统治的“压舱石”——强有力的内阁保障

朱棣

当然内阁大学士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票拟的,在众多的内阁大学士成员中,只有那些少数资格最高,皇帝信任的人才可以签注。这些人类似于首席宰相,但内阁大学士,毕竟是为废除宰相后而成立的官职,所以和正式的宰相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正式的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内阁大学士便没有这种权力。

内阁大学士只有依靠票拟签注自己的意见,正式的宰相有法定地位,内阁制的大学士是没有法定地位的。

明朝内阁大学士有类似于宰相的辅助作用,其行政权力又低于宰相。内阁制的产生既解决了皇帝繁重的政务,又削弱的其权力对皇帝政权的争夺。以至于在明正德皇帝之后,明朝皇帝多沉溺于自己的爱好,退居幕后不问朝政,甚至三十年不上朝,国家机器都依然正常运行,这不得不说是得益于强有力的内阁制度的保障。

二、明朝制度有何特色

1、明朝内阁制的性质与特点

明朝的内阁制度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它只为皇帝提供政治顾问,没有决策权。明朝的内阁制度形成期很长,自明成祖永乐开始正式确立,历代皇帝的政务处理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内阁成员,但是,他们都在朱元璋《皇明祖训》的要求下行事,谁也没有在自己的皇权中分一部分给内阁成员,所以,内阁制也是在很谨慎中缓慢发展,内阁制也始终没有成为正式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内阁大臣的升降,由皇帝一人决定,其职位与权力的大小听从皇帝旨意。在我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中,相权与皇权的争夺始终是一个历史难题,在历代王朝中,宰相越权,定夺皇位的事情时有发生。明朝废除中书省设立内阁实则是封建制度的进一步提升,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

“平庸”的明朝皇帝能维持统治的“压舱石”——强有力的内阁保障

明朝内阁

明朝的内阁制,皇帝决定内阁成员的升降,这一决策要求,降低了内阁成员权力对皇权的威胁。皇帝确立内阁成员的职位与权力,这样进一步巩固了皇权,使得内阁中即使出现了某些有权势的人员,由于内阁成员没有连续性,也就其权力并不稳定,虽能盛极一时,但终不能对整个帝国大厦造成太长久的危害。

内阁成员的票拟签注,最终的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明朝内阁制的另一大特点是内阁成员基本没有太多的从政经验,因为内阁大臣多数是翰林院直接选拔出来的,对于民间疾苦缺乏实践经历,内阁成员对于奏折的票拟也只有在皇帝批红后才算生效。内阁权力的大小以及实际地位的高低,也主要表现在所拟票拟的采纳程度上,这对限制内阁权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内阁与司礼监行政机构的“平衡车”

在明朝的政治制度中,还存在着与内阁分权抗衡的机构司礼监。在明朝的中枢系统中,司礼监有批红权,在明中叶以后,明朝皇帝多不理朝政,常常身居后宫,嬉戏享乐。这时的批红权基本放手让司礼监的太监代行。内阁成员职权势必受到司礼监宦官的钳制,内阁与司礼监互相制约,实际上存在着内阁与司礼监同时辅政的作用。

内阁与司礼监的互相争夺,消耗了各自的实力,同时也削弱的对皇权的威胁以至于皇帝三十年不理朝政,政权依然相当稳固。内阁的票拟权与司礼监的批红权,使得他们双方不可能有真正的维济,只有更激烈的权力争夺,两者中的权力平衡被打破时,皇帝又可以稍扶持其中实力稍弱的一支,使其实力继续保持互相制衡的平衡状态。当然一直以来,行使票拟权的内阁是稍弱与行使批红权的司礼监的,内阁受制于司礼监,也导致了在明朝的宦官祸乱的事情出现的最严重。

“平庸”的明朝皇帝能维持统治的“压舱石”——强有力的内阁保障

司礼监

三、明朝内阁制对整个王朝的影响

明王朝存在了将近三百年,除了当时特定的外部环境,不得不说明朝特色的政治制度对王朝的延续有着强大的作用,明朝经济文化繁荣一时,皇帝虽多不及前面几个朝代敬业,但国力却依然不输前朝国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也达到另一个高度。

明朝强有力的内阁制度对王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内阁制度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神宗实录》中记载:“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明朝时期内阁虽然也出现过一两个如严嵩、张居正等权势稍重的大臣,也最终也并没有威胁到皇帝的权威。

虽说内阁首辅也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类似于宰相,但终归只是一个咨询机构,不具有法定地位,没有决策权。内阁大臣的权力也只是也来源于皇帝个人的信任,对皇权是没有制约性的。所以内阁制度加强了中央权力,有助于明朝皇帝政权的巩固。

内阁制度虽削弱了对皇权的威胁,却也对皇权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制约作用,人才济济的内阁,也控制着皇帝的胡作非为。明朝翰林院出身的内阁,受儒学影响颇深,也多有其真正为国为民的人才,

内阁大臣在为皇帝咨询政务的同时,对于皇帝个人品德的得失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至少在我们现在看来,明朝皇帝虽各有不同癖好,但对于本朝百姓,其政治方向还是相对较好的,这也使得明朝国内民生环境比较稳定。

明朝内阁制度巩固和稳定了皇权与国内环境,使明朝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皇帝不上朝国家在一群大臣手里依然维持正常运行的稀奇景象。

“平庸”的明朝皇帝能维持统治的“压舱石”——强有力的内阁保障

万历首辅张居正

四、总结

明朝内阁制对于稳定国家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强有力的内阁制度保证了这个内忧外患不断的国家保持了近300年之久,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

当然除了有特色的明朝内阁制度外,明朝的巩固发展,明朝皇帝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人评价明朝皇帝说:“明帝虽平庸,但不昏庸”。明朝中后期皇帝虽然多数身居后宫不问政事,可在关键时候,却能果断出手,毫不含糊。比如明朝时期也出现不少宦官专权的政治黑暗,但这些宦官最终还是没能逍遥法外。

明朝的发展也有我们现在社会产生一定启示,选择好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非常重要,完善严密的政治结构,有助于保持政治清明,巩固民心。

参考文献:

1.《皇明祖训》

2.《明史》

3.《神宗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