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海军追赶列强们的第一型无畏舰——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

我是“保持进攻线”,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谢谢!

有关无畏舰最早设计者的争论可谓是众说纷纭,意大利、美国、日本都有海军历史学家宣城最早的概念出自本国,是自己的国家对世界海军发展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这些人都无法回避他们最后没把概念转变成结果的这一事实。俄国也是那些想方设法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国家之一,他们的海军历史学家一再声称,早在19世纪80年代,俄国的设计师就设计出了第一种“全重炮”战列舰,却被海军当局认为过于激进扔进了垃圾桶。

其实在技术还很原始的19世纪末,由于火炮技术还比较原始,受制于火控系统的瓶颈,全重炮设计看似诱人却不实际。当时的瞄准方式还是打开跑栓通过炮膛直瞄,再装填炮弹发射,因此大口径舰炮受观瞄限制,最大的有效射程也不过是3000码。并且大口径舰炮采用架退式驻退机,射速缓慢命中率低,一旦距离接近后,会被对方采用身管后座式驻退机的中小口径速射炮打成筛子。

直到20世纪初测距仪和计算尺的出现,使“火控”从一种经验和技巧转变为一种科学,海上交火距离才有了显著的提高。例如甲午海战时有效交战距离刚过2000码,到了日俄战争时期已经上升到了4000码以上。由此“全重装火炮”战列舰才从理论实现了向现实的跨越,而1907年“无畏”号在英国泰晤士河的下水,揭开了世界海军无畏舰时代的序幕。

俄国海军追赶列强们的第一型无畏舰——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

鸡贼的设计竞标

日俄战争中败光了家底的俄国海军,在1906年开始了舰队重建计划。1907年,随着英国无畏舰的下水,老式战列舰一夜之间就变得落后了。俄国人认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列强们一下和自己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假如能及时跟上海军的这一潮流,重建的俄国舰队很有可能再次追上列强们的脚步。

于是俄国在1907获得了国外第一批无畏舰的数据之后,便制定了本国无畏舰的要求:

1、要有12门12英寸52倍径主炮。

2、装备14-18门120毫米二级火炮,要能够对付一个驱逐舰支队(9艘)的进攻。

3、船舷和甲板要有全面的装甲防护。

4、采用涡轮式主机,最高速度不低于21节。

1907年底,俄国海军广洒“英雄帖”,向29个国内外船厂发出邀请函,公开招标新式战列舰的设计方案。全世界军火商们都很踊跃,到1908年2月28日竞标结束时,共收到51份设计方案。俄国人最终筛选出了3个公司的方案,还有1个走后门的波罗的海船厂。俄国人很不地道,私下把3个公司的设计方案透露给了波罗的海船厂,使其设计成为集各家所长的终极产物,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虽然当时俄国已经基本有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无畏舰,但是出于谨慎考虑,为了汲取众家之所长,还是搞出了先公开招标、再暗箱操作这种不厚道的行为(在此后4年中,每当要建造新式战列舰时,食髓知味的俄国人都要展开类似的国际竞标,沦为公认的“鸡贼”)。于是乎,俄国的第一型无畏舰“塞瓦斯托波尔级”的设计方案总算出炉,俄国波罗的海造船厂于1909年开工建造。


俄国的第一型无畏舰

作为俄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战舰,“塞瓦斯托波尔”舰长181.2米,宽26米,吃水8.4米。标准排水量23400吨,满载排水量25850吨。

俄国海军追赶列强们的第一型无畏舰——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


动力

由于俄国当时在蒸汽涡轮机方面的技术才刚起步,再加上该级舰的体量对于俄国海军而言是前所未有,因此没有十足的把握制造2万马力以上的大型蒸汽涡轮机。最终在英国布朗公司的技术支持下,该舰装备了25座亚罗式锅炉,4座帕森斯式蒸汽涡轮机,4轴,主机功率在实际建成后达到了50000轴马力。最大航速达到了24.6节,续航里程5000海里/10节。

俄国海军追赶列强们的第一型无畏舰——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

帕森斯蒸汽涡轮机


火力

在51份方案的共同努力下,该级舰的12门12英寸52倍径主炮安装的位置分别合理。12门主炮以三联装的方式安装在4座炮塔内,全部布置在舰体中轴线上,舰艏、舰艉各1座,剩下2座在舯部。其主炮侧舷齐射的火力可以说超过了同期所有的无畏舰,三联装炮塔及布置方式成为以后俄国战列舰的标准模板。

二级火炮装备了16门120毫米50倍径炮廓炮,都集中在舰体舯部。

俄国海军追赶列强们的第一型无畏舰——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


防护

该级舰的装甲防护系统和以前有很大不同,在俄国海军学家看来,可以说是“非常完美”。首先舷侧装甲主防护带被提高到了主甲板的位置,至于主防护带的厚度,从设计之初的350毫米降到了225毫米,节约出了3300吨的重量。俄国人认为,主防护带并不能保证不被敌人炮弹击穿,只要能保证将炮弹瓦解掉即可,其碎片由内层防护带来吸收。所以在该级舰中层甲板和下层甲板之间,还有50毫米厚的内部众向隔水仓壁;从下层甲板外侧到主防护带下缘还有一层50毫米厚的斜隔水仓壁。这两条50毫米厚的隔水仓壁连接在一起,同主防护带形成了“双层垂直装甲系统”,既能有效减轻重量,又能有效防止炮弹碎片进入战舰内部。

俄国海军追赶列强们的第一型无畏舰——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


主防护带以上的船舷有一条125毫米的上层防护带,可以瓦解中小口径炮弹。此防护带之后的内层装甲为38毫米厚的弹片防护带。由于日俄战争中俄国人吃尽了日本苦味酸炮弹的苦头,缺乏装甲防护的上层建筑和船体被轰了个稀巴烂,所以该级舰水线以上的船舷全都覆盖有装甲,防护带的覆盖面积非常大。

主防护带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炮座处的横向隔水仓壁相连,整艘战舰的所有命门(弹药舱、推进系统、控制系统等)被四面垂直装甲板包裹了起来,这在俄国人看来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黑科技

俄国人认为日俄战争最重要的教训是战舰自沉太慢,战舰在被敌人俘虏后留用的感觉让俄国人倍感屈辱,为了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情况,战列舰就要大幅提高自沉效率。为此“塞瓦斯托波尔”采用了大口径金斯顿闸门,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可以立即自沉。

服役历程

该级舰共建造了4艘,分别是“塞瓦斯托波尔”号、“甘古特”号、“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和“波尔塔瓦”号。4艘舰全部于1914年加入波罗的海舰队服役,但由于俄国海军还有对马海战的阴影限制了对新型战列舰的使用,因此该级舰在一战中并没什么表现的机会。

1917年8月,红军控制了这4艘战列舰,随后由于爆发了内战,4艘舰便在喀琅施塔得基地闲置起来。此后随着苏联新政权的成立,红海军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沙俄时代的战列舰大都被拆除,只保留了4艘“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并被重新命名。“塞瓦斯托波尔”号更名为“巴黎公社”号,“甘古特”号更名为“十月革命”号,“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更名为“马拉”号,“波尔塔瓦”号更名为“伏龙芝”号。其中“波尔塔瓦”号在1919年的火灾中损毁严重失去了修复的价值,只被当做水上兵营使用,实际上只有3艘加入了红海军。

苏德战争爆发之后,3艘“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都作为浮动炮台使用,用来保卫列宁格勒、塞瓦斯托波尔等要地,虽然有的屡遭德军空军打击损坏严重,但都坚持战斗并幸存到了战后。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战列舰早已荣光不再,“塞瓦斯托波尔”级也不能幸免,分别于上世纪50年代退役,宣告了红海军战列舰时代的终结。

结语

虽然“塞瓦斯托波尔”级还有一些小缺点,例如相对火力来说防护还是弱了些,二级火炮位置不合理,甲板上浪严重等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该级舰在设计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虽说是不光彩竞标得来的),强劲的动力、优秀的三联装主炮火力系统、独特的装甲防护等等,各方面并不比其他国家海军逊色,使俄国的战列舰一跃赶上了世界一流水平。

俄国海军追赶列强们的第一型无畏舰——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


4个主炮塔、2根烟囱、2根主桅、1个或2个环绕轻型舰桥的指挥塔,“塞瓦斯托波尔”级独特简洁的外形让人过目难忘,也形成了此后俄国战列舰独树一帜的风格。随着4艘“塞瓦斯托波尔”服役构成了波罗的海舰队第一战列舰中队,俄国海军总算跟上了欧洲列强的脚步,进入了无畏舰时代。

只可惜受时代所限,政权的交替让“塞瓦斯托波尔”级并没在大洋中发挥出该有的荣光,但作为浮动炮台还是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发挥了余热。比起那些早早便被拆除的沙俄战列舰,“塞瓦斯托波尔”级在苏俄海军战列舰历史上写下了最重的一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就请关注我,我是“保持进攻线”,持续为您带来精品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