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總是被打敗後又不斷出現新的遊牧民族?

今古言堂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這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是站在農耕民族的角度來看人類歷史的。反之,從遊牧民族的角度來看,南方的農耕世界的政權一樣不斷變換。

1、世界史的形成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果,並非一直存在。如果從文明區域來說,亞歐大陸可以分為中國、印度、中東、歐洲、亞歐大草原五部分;但如果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人類的文明史可以分為兩部分:農耕世界和遊牧世界的歷史。

而世界史的形成,便是農耕世界和遊牧世界的最終融合。

大約1萬年前,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

這一時期,人類一部分的食物採集者變成了食物生產者,並逐漸形成了農耕文明;另一部分的動物馴化者逐漸變成了遊牧民族。

農耕地區需要雨量充足、土壤肥沃,遊牧地區需要廣闊的草原,而亞歐大陸由於氣候的原因恰好存在這樣的兩大地帶。

亞歐大陸南部是農耕世界,北部是遊牧世界(阿拉伯民族是個例外,在南方),其分界線大致從我國的東北、蒙古、中亞、鹹海、裡海、高加索,綿延至歐洲東部。但由於農耕地區富庶先進,而遊牧地區貧瘠落後,於是從農耕世界的文明誕生之日起,農牧兩區的衝突便從未中斷。

衝突,註定了農牧兩區之間的邊界並非固定不可逾越的,征服、劫掠、殺戮是人類歷史的常態。

2、遊牧民族可以變為農耕民族,但農耕民族很難適應遊牧世界的環境

以我國為例,從匈奴開始、鮮卑、柔然、突厥、回紇、黠戛斯、契丹、女真、蒙古、滿族一個個在北方草原興起又衰落,許多民族都逐步融入了華夏。

為何會不斷出現新的遊牧民族呢?

除了部分西遷的遊牧民族外,大部分的其實依然是留在北方草原的,所不同的是中原王朝對他們的稱呼不同,大多數的遊牧民族沒有文字,歷史的書寫要靠農耕民族,角度自然也是站在農耕民族的立場。比如匈奴西遷之後,留下的大部分匈奴人都加入了鮮卑,被中原王朝一起稱為鮮卑人,並不是說原來的匈奴人便都不見了。

另一方面,在古代農耕民族對征服遊牧世界並不感興趣,因為那裡不適合農耕,苦寒而不宜居。但遊牧民族對農耕地區的花花世界很感興趣,於是劫掠、殺戮便不斷髮生。


這個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不夠,農耕民族無力徹底征服遊牧民族,遊牧民族征服農耕民族後又被同化為農耕民族,未進入農耕世界的遊牧民族重新開始向農耕民族進攻,於是週而復始。

直到工業革命的出現,使人類可以掌控整個世界,從此再無農耕世界和遊牧世界之分。


心向青山


類似的問題也可以這麼問:

為什麼漢人的中原王朝滅亡後,又出現了新的由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

遊牧民族的興與衰,就如同中原王朝的興衰變遷一樣。一個王朝完了,總會有新的王朝接替。

遊牧民族並非是憑空蹦出來的。

我猜測,這個問題真正想問的是——
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等部族,似乎都是在前一個遊牧政權消失後憑空出現的。

但事實則不然,這些部族原本都有其來歷。

例如,鮮卑的祖先就是東胡,生活於內蒙古東部從昭烏達松漠到額爾古納河的流域。胡,在秦漢史書中被用來指匈奴。東胡,就是指位於匈奴東部的部族。

這些人群在魏晉時期終於走向崛起,並形成了後來的鮮卑集團。

同理,突厥、蒙古也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抓住了崛起的機會。

正如中原王朝一樣,漢朝、隋朝、唐朝、宋朝的開國之君都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只是這些人都抓住了歷史的機會。

無論是在農耕地區,還是在草原地帶,情景都是相通的——

真正阻止遊牧政權再次出現是清朝,這與其自身的特性有關。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換位思考一下即可。唯一的特例是清朝,需要你瞭解清朝統治邊疆的特點,就會明白再也沒有遊牧帝國出現的原因。


HuiNanHistory


首先是生存需要,草原氣候比普通平原氣候還有多變,而且生態系統更加脆弱。遊牧民族沒有有效的食物存儲機制,一旦遭遇自然災害,牛羊大批餓死,造成斷糧。遊牧民族為了不餓死被迫要侵略南方的國家(代指世界各地的各個國家)。

其次南方國家和遊牧民族沒有形成革命性技術優勢,雙方都是用來冷兵器作戰。南方國家軍隊數量多,但以步兵為主,機動性差;北方遊牧民族數量少,卻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強。兩種軍隊各有優勢和劣勢。但是到了工業革命以後,南方國家進入火器時代,對騎兵已經有明顯優勢。工業革命以後,遊牧民族已經退出歷史舞臺。

最後遊牧民族分佈很廣泛。北方遊牧民族是部落制,被南方的國家打敗的是一些強大的部落,還有小部分部落沒參與戰爭因此生存下來。大部落被消滅,空下來的草原又被小部落侵蝕,過來十多年,小部落成為大部落,又要去入侵南方的王朝。週而復始,南方的王朝不斷被不同代號的部落侵襲。


紅羽翼騎兵


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演變史

在春秋之前,北方的夷狄對我們華夏民族影響不大,而百越啦,東夷啦,他們都是被我們影響的。而春秋到秦漢其勢力範圍變化不大,所以我們從秦朝開始。

民族的形成跟相同的生活方式有關,而相同的生活方式則來自相同的自然環境。在最早有歷史記錄的時候,東北地區主要有三個民族,即東胡,濊貊,和肅慎。圖中的夫餘是濊貊後來的歷史稱呼。肅慎分佈在黑龍江,烏蘇里江,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靠狩獵和漁獵為生。在松嫩平原上有肥沃的土地,濊貊人即扶余人則以農耕為主。

在大興安嶺以西的呼倫貝爾草原上游牧的就是東胡人。再往西,遼闊的蒙古草原上就是匈奴人的活動區域。

同為遊牧民族,為了爭奪草原和水源,東胡和匈奴互相征伐。最後,匈奴人在冒頓單于帶領下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把東胡逼進了大興安嶺裡面。在那個時候,大興安嶺北麓被稱為鮮卑山,而南段被稱為烏桓山。東胡人就因此分裂成了鮮卑和烏桓兩個民族。

匈奴人惹毛了中原王朝而接連遭受打擊,從西漢漢武帝開始生存空間一步步壓縮,最後一部分投降了漢人,被同化了;一部分向西跑到了歐洲搗了一通亂之後和馬扎爾人一起留在了今天的匈牙利地區。匈奴人稱霸蒙古草原的歷史一去不返,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匈奴人走後,蒙古草原上的權力真空很快被填補。在大興安嶺蟄伏了幾個世紀的鮮卑人很快就取代了匈奴,遊牧在中國北方。為什麼烏桓不出來呢,跟匈奴一樣,烏桓惹毛了漢人,被曹操滅了,烏桓人被拉到河南,河北學種地了。

西邊爭地盤爭得火熱,肅慎人也沒閒著,不過他們是向東發展,還把名字改成了挹婁。

注意北邊,丁零人出現了。丁零人歷史也很悠久,一直居住在匈奴北邊的貝加爾胡地區,被匈奴人壓制著,沒有什麼發揮空間。現在他們開始南遷。

後來西晉大亂,已經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造反,在漢人的土地上建立了少數民族的王朝。而當時中國氣候逐漸轉冷,草原不再豐饒,北方的少數民族在這個時候大量進入中原地區,其數量不斷增加大,有取代漢人之勢。當時,民族矛盾激化。漢人不堪欺凌,漢族將軍冉閔頒佈《殺胡令》,號召漢人起來複仇驅逐胡人。胡人很快被殺了幾十萬,三百多萬遷入的胡人又遷出中原,中國北方才重新姓了炎黃。雖然冉閔很快被胡人聯軍打敗,但為了緩和民族矛盾,少數民族統治者加快了漢化進程。除了前秦短暫統一北方,其餘時候都是各族在混戰,直到鮮卑人建立北魏。

鮮卑人

突厥的命運和匈奴一樣,被唐朝打擊之後,一部分西遷到西邊搗亂去了,一部分內附,被同化。鐵勒人和唐聯盟,打敗突厥後拿下了整個草原。鐵勒的薛延陀部實力強大,後來經常騷擾唐朝邊境,唐朝就和同為鐵勒的回鶻滅了薛延陀。回鶻也有遊牧民族的通病,佔領了草原之後同樣騷擾大唐,最後也同樣西遷,被同化,在被鐵勒道行軍總管薛仁貴打敗後,十幾萬人被坑殺,實力嚴重衰落,後來被北邊的黠戛斯滅掉,回紇西遷到了新疆建立高昌國,成了今天的維吾爾人的祖先。這也就是為什麼新疆是個維吾爾族的自治區的直接原因。 6/20頁 中原王朝戰亂不休的時候契丹人從遼河流域出來打敗黠戛斯,征服室韋(蒙古)和靺鞨(女真),成了蒙古草原新的霸主。 歷史不再重演,因為沒有了一個強勢的中原王朝。由於中原王朝的孱弱,漢人已無法推動蒙古草原的歷史更迭。女真,蒙古先後崛起,直至元朝。元朝時契丹已經漢化,被元朝政府視為“漢人”,從此不再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實體登上歷史舞臺。此後民族分佈基本不再變化。 7/20頁 明朝時,蒙古分裂成韃靼和瓦拉,女真被明朝併入國土。後來女真成為滿族,發動叛亂 滅了明朝,征服了蒙古,新疆,西藏。


烏龜的國學館


今天的國家都有具體的邊界,國家行使主權是以法定領土和法定主權,為依據的。

古代國家只有一個大致範圍,一般沒有十分具體的邊界。古代國家行使主權,是以所屬人民為依據的。古代國家是君民一體的主權制度。國家的權力是通過管理民眾來實現的。因此儒家學說才主張“國以民為本”,“民為貴,君為輕”。因為民眾的多寡,就是國力強弱,國家地位高低的主要指標。

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政權,也是以民定國的。遊牧政權也採用君民一體的制度。古代史書稱遊牧民族政權為“行國”。

北方遊牧民族政權被打敗後,“行國”就會整體遷徙,主要是向西遷徙。如此一來,敗走的“行國”就會留下一個巨大的生存空間。而北方草原相對於中原沃土而言,是不毛之地。中原人不屑於北遷,而中原王朝也對開發北方草原沒任何興趣。

然而中原人對北方草原不感興趣,並不代表別的邊緣部族,對遼闊的草原不感興趣。這些邊緣種族一邊向中原王朝稱臣,一邊默默的向草原遷徙。中原王朝,一方面認為邊緣種族順從、貧窮,另一方面認為他們弱小,所以也就默許了。

遼闊的草原,生存空間大,時間一長,邊緣種族,就發展壯大了。進而最終具備了威脅中原的能力。這樣新的強大的遊牧民族,就誕生了。

例如周朝時期,匈奴人就不足為患,匈奴人不但臣服於周天子,匈奴人還是夏人的苗裔,夏人與周人是同源,這樣周人與匈奴人就“兄弟”,匈奴人就是利用與中原的淵源,發展壯大,最終統一了塞北草原。

漢伐匈奴,邊緣小部族,紛紛歸附漢朝,匈奴人西遷。臣服於漢朝的鮮卑,佔據了草原,最終鮮卑成為了塞北的主宰。

中原大亂,鮮卑內遷,導致臣服於鮮卑人的柔然崛起於草原。北元魏與柔然爭鬥導致柔然嚴重受損。邊緣部族突厥趁機擊潰柔然,柔然西遁。

唐伐突厥,導致臣服於唐朝的回紇崛起於草原,而契丹崛起於塞北東部。

遼國興起,契丹人遷入農耕區,而臣服於契丹,與契丹有淵源的蒙古人,就藉機遷入草原,至此蒙古人由漁獵部族,轉變為遊牧民族。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北方各個時期的遊牧民族,並不是一脈相承,但是還是有一定的關聯度的。例如蒙古人肯定攜帶了一定的匈奴人基因和一些匈奴文化特徵,但是蒙古人與匈奴人是兩個不同的民族,蒙古人也不是匈奴人的子孫。這與今天的漢人與越南人、日本人的關係是一樣的。

還有一點,中原王朝不吸取教訓,不去徹底解決北方問題,導致塞北問題牽扯了中原王朝太多的精力,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鬼影147951010


草原是誰的家?為何遊牧民族被打走了一波又來了新的一波?誰的草原誰的家?說一說遊牧民族的來源、本質、歸屬和更替。

這是一個關於大漠草原民族生產方式的問題。

一:遊牧民族的來源

遊牧民族一詞來源於西方,在古代中國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遊牧民族。之所以會出現遊牧民族、漁獵民族、農耕民族、海洋民族等劃分,這都是源自於西歐文明的民族發展史。

西歐文明是一個疊加文明,也就是新的民族吸取已經消亡的文明的成果,繼而創造出的新文明。西歐文明是西歐各個民族吸取古羅馬文明的文明成果後興起的。

西歐文明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其本身在羅馬帝國時期就是生活在羅馬北部地區原始部落。羅馬帝國崩潰後,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到來,原本只能為原始部落定點遷徙的歐洲大陸,已經能夠得到開發。

這意味著,那些原始部落只要汲取了羅馬帝國的文明成果,就能開發自己腳下的土地,繼而創造出新的文明。因為西歐文明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是汲取了羅馬帝國文明的成果,所以他們有著很大的相似性。

因為沒有政治經濟上的共同利益,所以這些國家以及民族很難融合在一起,唯有宗教才能為這個文明命名,西歐文明事實上就是基督教文明。

由此,西歐文明崛起後,對於歷史總是很大度,既嚮往古羅馬古希臘文明,又崇尚所謂遊牧民族入侵。這實際上是為他們的歷史正名。

遊牧民族、農耕民族、漁獵民族等民族形態的劃分是錯誤的,以某一種生產方式劃分不同的民族類型是極為狹隘的。

二:遊牧民族的本質

所謂遊牧民族就是處於定點遷徙階段的部落,這樣的部落可以汲取附近強大文明的養料,卻無法使用這些養料開發自身腳下的土地,因為這是時代的限制。他們腳下的土地沒有辦法得到有效的開發。

有著從附近強大文明學習到的各種技術、文化等等,可是他們很多都用不上,因為沒有那個平臺,沒有可以使用的地理環境。草原決定了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只能進行定點遷徙的生產方式。

定點遷徙不是遊牧,遊牧經濟是十分脆弱的,根本無法供養一個龐大的部落,即便這個部落只有幾萬人口。定點遷徙的生產方式是以遊牧為主、以採集漁獵以及農耕種植為輔的一種生產方式。

三:遊牧民族的歸屬

既然是定點遷徙,那麼對於一片土地歸屬就不可能那麼強烈。也就是說,古代中國的大漠草原從來就不曾屬於哪個部落。大漠草原,只是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這些部落民遷徙地帶。

這些被稱為遊牧民族的部落只會對山脈有歸屬,就像漢民族對河流的歸屬一樣。草原民族最喜歡祭祀的就是山神,而漢民族喜歡祭祀河神。

也就是說,草原民族從來就沒有把草原當成自己的家。被當成家的是山。而漢民族,則是日月所佔,江河所至都是我的,有江河的地方就是家。

草原民族既然沒有把草原作為最終歸屬,那麼草原上民族的更替輪換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匈奴人,什麼時候因為失去草原而悲傷過?沒有。匈奴人最悲傷的時候是在失去了焉支山。

雖然草原民族食物主要來源是遊牧業,然而在古代食物儲存技術不發達的時代,山脈才是草原民族最終的歸屬,只有山脈才能為草原民族的生存提供庇護。

在西伯利亞寒流到來之時,草原上一片肅殺。只有山脈才能為草原民族提供避寒之所,才能為草原民族的牲畜提供避寒之所,才能為草原民族的採集狩獵提供場所。如果山脈條件好,在有山就有水的情況下,捕魚以及耕種也是食物的一大來源。草原民族並不是依靠遊牧而存活的民族,相反,讓草原民族存活下來的是採集漁獵,是簡陋的農耕。即便農耕提供的食物很少,也能為草原民族的存活續命。

匈奴人為何要西遷?難道漢朝的軍隊就佔領了整個大漠草原嗎?不,因為漢朝的軍隊佔據了燕然山,也就是現在的杭愛山。大漠草原雖然大,杭愛山卻是最後的生存基礎。

為何草原民族被打敗後,大漠草原又會興起新的草原民族?原因就是山脈。是杭愛山、阿爾泰山、薩彥嶺 、陰山、大興安嶺、興安山、陰山。這些山脈,才是草原民族的根。

無論是中原政權的打擊,還是大漠草原的氣候打擊,軍事上的失敗造成人口銳減,或者氣候突變遊牧經濟無法供養更多的人口,那麼草原民族就會衰弱。

能放牧的時候,大漠草原遍地都是羊馬。西伯利亞寒流一來,草原民族以及他們的牲畜都要回到山中避寒,殺掉一部分羊馬,依靠採集漁獵,依靠簡陋的農耕,草原民族就能挺過漫長的冬季。

一旦山脈都無法避寒,那麼草原民族就只能南下了。這個南下,是整個部落南下,是為了求得一線生機。即便是現在的蒙古國,其人口也十分稀少,絕大部分的人口都集中在杭愛山附近。

對草原沒有歸屬,隨時都有可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部落大旅行,這就是草原民族不斷更替輪換的原因。

草原相對穩定的時期是在遼國以及清朝時期,遼國治理草原的辦法,就是抽調兵員,大量的人口被抽調保證了草原的穩定,同時保證了遼國在對付宋朝時有足夠的兵力。清朝的辦法就是宗教減丁,控制草原的人口數量。

草原民族是十分脆弱的,同樣的,也是十分堅強的。無論是什麼樣的戰爭,草原民族打的都是國戰,是動員所有人參與的國戰。戰敗即族亡國滅。打不贏就逃,打得贏就搶,這是草原民族生存的智慧。

四:遊牧民族的更替

所謂新的遊牧民族出現,這是由遊牧經濟的強度決定的。

人口銳減後的草原民族,或者生活在山脈的那些小部落,一旦進入草原,在遊牧經濟的作用下,人口就會迅速膨脹。這就是草原不安穩的根源。

草原民族的遊牧經濟、採集漁獵經濟、農耕經濟是十分不平衡的,其中農耕經濟十分簡陋薄弱,幾乎沒有,採集漁獵經濟十分不穩定,而遊牧經濟,在有著面積廣闊草原的情況下,只要條件稍微好一些,氣候稍微適宜一些,那麼這個人口稀少的部落,就能在遊牧經濟的滋養下人口迅速膨脹。

廣闊的草原能夠讓佔據草原的小部落在幾十年內,人口從幾萬迅速膨脹到幾十萬,加上征服其它部落,多搶女人多生孩子的草原習性,人口會迅速增加到百萬,繼而迅速成為草原的新主人。


放棄的回憶


戰國時期,遊牧民族還一度建立過一箇中山國。但是到了戰國後期,中原地區的遊牧民族就已經被融合於華夏族之中,或者被趕到更遠的地方。中原各國為了防範遊牧民族,紛紛修起了長城。戰國時期,秦國、趙國、燕國都在北方修起了長城。至此,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才開始分離。

此前,遊牧民族沒有與農耕民族遠離的情況下,雖然有衝突,不過這些衝突都是局部的,並不大。有些遊牧民族也與中原諸侯國保持了友好的關係,比如姜氏之戎就與晉國關係密切,曾經與晉國一起截擊秦國的軍隊,秦軍全軍覆沒!但是,在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徹底分離以後,雙方的衝突呈現出加劇之勢。

為什麼分開了,衝突反而加劇了呢?這是因為對於遊牧民族而言,他們的生產並不能滿足其生活的全部所需。人不能總是吃肉而不吃穀物和蔬菜。比如洛陽人愛喝羊肉湯,但很少見人只是喝湯,至少要放餅子進去。人也不能總穿獸皮,也需要布匹。縱然冬天穿獸皮很暖和,但是夏天呢?再說了,就算是冬天,總不能貼身也穿皮子吧?這些東西,都需要他們用自己的生產所得與農耕民族進行交換。

但是,從一開始,交換的雙方就是不對等的。對於遊牧民族來說,他們從農耕民族那裡交換得來的物資是生活必需品。而對於農耕民族來說,從遊牧民族那裡交換來的就是生活的點綴。有羊肉吃也行,沒有羊肉,豬圈裡的豬也快長大了。有羊皮棉襖可穿挺好,沒有的話,自己織出來的布也挺暖和。所以,農耕民族對於這樣的產品交換並不是很積極。

尤其是當草原上的環境趨於惡劣的時候,草原民族為了生存更是大規模南下。但是當草原民族南下以後,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將草原上的生產方式推廣到平原。蒙古人南下之後一開始也試圖在中原推廣遊牧。但是中原地區的自然環境更適合於農耕,草原民族南下以後,往往經不住農耕的誘惑,最終都走上了農耕的生產方式。而他們在轉化為農耕生產方式以後,其草原民族的野性也在鋤頭的揮舞中逐漸消失。他們離開草原之後,草原並沒有成為一片空地,很快就有新的遊牧民族去填補了這一真空。於是,我們看到北方的草原民族不斷南下,然後又有新的遊牧民族在草原上形成,不久以後新的草原民族也踏上南下之路。


橫店老大哥


遊牧民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視水草而遷徙,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遊牧民族為爭奪水草資源也常發生衝突和戰爭。所以我國北方草原不斷變換主人也是自然的。


諸城王者


有一首詩寫的很好,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片真空地帶總會有新的主人降臨。原來的主人衰敗了,原來衰敗的就會取而代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