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总是被打败后又不断出现新的游牧民族?

今古言堂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站在农耕民族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的。反之,从游牧民族的角度来看,南方的农耕世界的政权一样不断变换。

1、世界史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并非一直存在。如果从文明区域来说,亚欧大陆可以分为中国、印度、中东、欧洲、亚欧大草原五部分;但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人类的文明史可以分为两部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历史。

而世界史的形成,便是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最终融合。

大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人类一部分的食物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生产者,并逐渐形成了农耕文明;另一部分的动物驯化者逐渐变成了游牧民族。

农耕地区需要雨量充足、土壤肥沃,游牧地区需要广阔的草原,而亚欧大陆由于气候的原因恰好存在这样的两大地带。

亚欧大陆南部是农耕世界,北部是游牧世界(阿拉伯民族是个例外,在南方),其分界线大致从我国的东北、蒙古、中亚、咸海、里海、高加索,绵延至欧洲东部。但由于农耕地区富庶先进,而游牧地区贫瘠落后,于是从农耕世界的文明诞生之日起,农牧两区的冲突便从未中断。

冲突,注定了农牧两区之间的边界并非固定不可逾越的,征服、劫掠、杀戮是人类历史的常态。

2、游牧民族可以变为农耕民族,但农耕民族很难适应游牧世界的环境

以我国为例,从匈奴开始、鲜卑、柔然、突厥、回纥、黠戛斯、契丹、女真、蒙古、满族一个个在北方草原兴起又衰落,许多民族都逐步融入了华夏。

为何会不断出现新的游牧民族呢?

除了部分西迁的游牧民族外,大部分的其实依然是留在北方草原的,所不同的是中原王朝对他们的称呼不同,大多数的游牧民族没有文字,历史的书写要靠农耕民族,角度自然也是站在农耕民族的立场。比如匈奴西迁之后,留下的大部分匈奴人都加入了鲜卑,被中原王朝一起称为鲜卑人,并不是说原来的匈奴人便都不见了。

另一方面,在古代农耕民族对征服游牧世界并不感兴趣,因为那里不适合农耕,苦寒而不宜居。但游牧民族对农耕地区的花花世界很感兴趣,于是劫掠、杀戮便不断发生。


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不够,农耕民族无力彻底征服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征服农耕民族后又被同化为农耕民族,未进入农耕世界的游牧民族重新开始向农耕民族进攻,于是周而复始。

直到工业革命的出现,使人类可以掌控整个世界,从此再无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之分。


心向青山


类似的问题也可以这么问:

为什么汉人的中原王朝灭亡后,又出现了新的由汉人建立的中原王朝?

游牧民族的兴与衰,就如同中原王朝的兴衰变迁一样。一个王朝完了,总会有新的王朝接替。

游牧民族并非是凭空蹦出来的。

我猜测,这个问题真正想问的是——
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部族,似乎都是在前一个游牧政权消失后凭空出现的。

但事实则不然,这些部族原本都有其来历。

例如,鲜卑的祖先就是东胡,生活于内蒙古东部从昭乌达松漠到额尔古纳河的流域。胡,在秦汉史书中被用来指匈奴。东胡,就是指位于匈奴东部的部族。

这些人群在魏晋时期终于走向崛起,并形成了后来的鲜卑集团。

同理,突厥、蒙古也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抓住了崛起的机会。

正如中原王朝一样,汉朝、隋朝、唐朝、宋朝的开国之君都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只是这些人都抓住了历史的机会。

无论是在农耕地区,还是在草原地带,情景都是相通的——

真正阻止游牧政权再次出现是清朝,这与其自身的特性有关。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换位思考一下即可。唯一的特例是清朝,需要你了解清朝统治边疆的特点,就会明白再也没有游牧帝国出现的原因。


HuiNanHistory


首先是生存需要,草原气候比普通平原气候还有多变,而且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游牧民族没有有效的食物存储机制,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牛羊大批饿死,造成断粮。游牧民族为了不饿死被迫要侵略南方的国家(代指世界各地的各个国家)。

其次南方国家和游牧民族没有形成革命性技术优势,双方都是用来冷兵器作战。南方国家军队数量多,但以步兵为主,机动性差;北方游牧民族数量少,却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两种军队各有优势和劣势。但是到了工业革命以后,南方国家进入火器时代,对骑兵已经有明显优势。工业革命以后,游牧民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最后游牧民族分布很广泛。北方游牧民族是部落制,被南方的国家打败的是一些强大的部落,还有小部分部落没参与战争因此生存下来。大部落被消灭,空下来的草原又被小部落侵蚀,过来十多年,小部落成为大部落,又要去入侵南方的王朝。周而复始,南方的王朝不断被不同代号的部落侵袭。


红羽翼骑兵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演变史

在春秋之前,北方的夷狄对我们华夏民族影响不大,而百越啦,东夷啦,他们都是被我们影响的。而春秋到秦汉其势力范围变化不大,所以我们从秦朝开始。

民族的形成跟相同的生活方式有关,而相同的生活方式则来自相同的自然环境。在最早有历史记录的时候,东北地区主要有三个民族,即东胡,濊貊,和肃慎。图中的夫余是濊貊后来的历史称呼。肃慎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靠狩猎和渔猎为生。在松嫩平原上有肥沃的土地,濊貊人即扶余人则以农耕为主。

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游牧的就是东胡人。再往西,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就是匈奴人的活动区域。

同为游牧民族,为了争夺草原和水源,东胡和匈奴互相征伐。最后,匈奴人在冒顿单于带领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把东胡逼进了大兴安岭里面。在那个时候,大兴安岭北麓被称为鲜卑山,而南段被称为乌桓山。东胡人就因此分裂成了鲜卑和乌桓两个民族。

匈奴人惹毛了中原王朝而接连遭受打击,从西汉汉武帝开始生存空间一步步压缩,最后一部分投降了汉人,被同化了;一部分向西跑到了欧洲捣了一通乱之后和马扎尔人一起留在了今天的匈牙利地区。匈奴人称霸蒙古草原的历史一去不返,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匈奴人走后,蒙古草原上的权力真空很快被填补。在大兴安岭蛰伏了几个世纪的鲜卑人很快就取代了匈奴,游牧在中国北方。为什么乌桓不出来呢,跟匈奴一样,乌桓惹毛了汉人,被曹操灭了,乌桓人被拉到河南,河北学种地了。

西边争地盘争得火热,肃慎人也没闲着,不过他们是向东发展,还把名字改成了挹娄。

注意北边,丁零人出现了。丁零人历史也很悠久,一直居住在匈奴北边的贝加尔胡地区,被匈奴人压制着,没有什么发挥空间。现在他们开始南迁。

后来西晋大乱,已经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造反,在汉人的土地上建立了少数民族的王朝。而当时中国气候逐渐转冷,草原不再丰饶,北方的少数民族在这个时候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其数量不断增加大,有取代汉人之势。当时,民族矛盾激化。汉人不堪欺凌,汉族将军冉闵颁布《杀胡令》,号召汉人起来复仇驱逐胡人。胡人很快被杀了几十万,三百多万迁入的胡人又迁出中原,中国北方才重新姓了炎黄。虽然冉闵很快被胡人联军打败,但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少数民族统治者加快了汉化进程。除了前秦短暂统一北方,其余时候都是各族在混战,直到鲜卑人建立北魏。

鲜卑人

突厥的命运和匈奴一样,被唐朝打击之后,一部分西迁到西边捣乱去了,一部分内附,被同化。铁勒人和唐联盟,打败突厥后拿下了整个草原。铁勒的薛延陀部实力强大,后来经常骚扰唐朝边境,唐朝就和同为铁勒的回鹘灭了薛延陀。回鹘也有游牧民族的通病,占领了草原之后同样骚扰大唐,最后也同样西迁,被同化,在被铁勒道行军总管薛仁贵打败后,十几万人被坑杀,实力严重衰落,后来被北边的黠戛斯灭掉,回纥西迁到了新疆建立高昌国,成了今天的维吾尔人的祖先。这也就是为什么新疆是个维吾尔族的自治区的直接原因。 6/20页 中原王朝战乱不休的时候契丹人从辽河流域出来打败黠戛斯,征服室韦(蒙古)和靺鞨(女真),成了蒙古草原新的霸主。 历史不再重演,因为没有了一个强势的中原王朝。由于中原王朝的孱弱,汉人已无法推动蒙古草原的历史更迭。女真,蒙古先后崛起,直至元朝。元朝时契丹已经汉化,被元朝政府视为“汉人”,从此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实体登上历史舞台。此后民族分布基本不再变化。 7/20页 明朝时,蒙古分裂成鞑靼和瓦拉,女真被明朝并入国土。后来女真成为满族,发动叛乱 灭了明朝,征服了蒙古,新疆,西藏。


乌龟的国学馆


今天的国家都有具体的边界,国家行使主权是以法定领土和法定主权,为依据的。

古代国家只有一个大致范围,一般没有十分具体的边界。古代国家行使主权,是以所属人民为依据的。古代国家是君民一体的主权制度。国家的权力是通过管理民众来实现的。因此儒家学说才主张“国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因为民众的多寡,就是国力强弱,国家地位高低的主要指标。

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也是以民定国的。游牧政权也采用君民一体的制度。古代史书称游牧民族政权为“行国”。

北方游牧民族政权被打败后,“行国”就会整体迁徙,主要是向西迁徙。如此一来,败走的“行国”就会留下一个巨大的生存空间。而北方草原相对于中原沃土而言,是不毛之地。中原人不屑于北迁,而中原王朝也对开发北方草原没任何兴趣。

然而中原人对北方草原不感兴趣,并不代表别的边缘部族,对辽阔的草原不感兴趣。这些边缘种族一边向中原王朝称臣,一边默默的向草原迁徙。中原王朝,一方面认为边缘种族顺从、贫穷,另一方面认为他们弱小,所以也就默许了。

辽阔的草原,生存空间大,时间一长,边缘种族,就发展壮大了。进而最终具备了威胁中原的能力。这样新的强大的游牧民族,就诞生了。

例如周朝时期,匈奴人就不足为患,匈奴人不但臣服于周天子,匈奴人还是夏人的苗裔,夏人与周人是同源,这样周人与匈奴人就“兄弟”,匈奴人就是利用与中原的渊源,发展壮大,最终统一了塞北草原。

汉伐匈奴,边缘小部族,纷纷归附汉朝,匈奴人西迁。臣服于汉朝的鲜卑,占据了草原,最终鲜卑成为了塞北的主宰。

中原大乱,鲜卑内迁,导致臣服于鲜卑人的柔然崛起于草原。北元魏与柔然争斗导致柔然严重受损。边缘部族突厥趁机击溃柔然,柔然西遁。

唐伐突厥,导致臣服于唐朝的回纥崛起于草原,而契丹崛起于塞北东部。

辽国兴起,契丹人迁入农耕区,而臣服于契丹,与契丹有渊源的蒙古人,就借机迁入草原,至此蒙古人由渔猎部族,转变为游牧民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北方各个时期的游牧民族,并不是一脉相承,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关联度的。例如蒙古人肯定携带了一定的匈奴人基因和一些匈奴文化特征,但是蒙古人与匈奴人是两个不同的民族,蒙古人也不是匈奴人的子孙。这与今天的汉人与越南人、日本人的关系是一样的。

还有一点,中原王朝不吸取教训,不去彻底解决北方问题,导致塞北问题牵扯了中原王朝太多的精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鬼影147951010


草原是谁的家?为何游牧民族被打走了一波又来了新的一波?谁的草原谁的家?说一说游牧民族的来源、本质、归属和更替。

这是一个关于大漠草原民族生产方式的问题。

一:游牧民族的来源

游牧民族一词来源于西方,在古代中国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游牧民族。之所以会出现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农耕民族、海洋民族等划分,这都是源自于西欧文明的民族发展史。

西欧文明是一个叠加文明,也就是新的民族吸取已经消亡的文明的成果,继而创造出的新文明。西欧文明是西欧各个民族吸取古罗马文明的文明成果后兴起的。

西欧文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其本身在罗马帝国时期就是生活在罗马北部地区原始部落。罗马帝国崩溃后,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阶段到来,原本只能为原始部落定点迁徙的欧洲大陆,已经能够得到开发。

这意味着,那些原始部落只要汲取了罗马帝国的文明成果,就能开发自己脚下的土地,继而创造出新的文明。因为西欧文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是汲取了罗马帝国文明的成果,所以他们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因为没有政治经济上的共同利益,所以这些国家以及民族很难融合在一起,唯有宗教才能为这个文明命名,西欧文明事实上就是基督教文明。

由此,西欧文明崛起后,对于历史总是很大度,既向往古罗马古希腊文明,又崇尚所谓游牧民族入侵。这实际上是为他们的历史正名。

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渔猎民族等民族形态的划分是错误的,以某一种生产方式划分不同的民族类型是极为狭隘的。

二:游牧民族的本质

所谓游牧民族就是处于定点迁徙阶段的部落,这样的部落可以汲取附近强大文明的养料,却无法使用这些养料开发自身脚下的土地,因为这是时代的限制。他们脚下的土地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开发。

有着从附近强大文明学习到的各种技术、文化等等,可是他们很多都用不上,因为没有那个平台,没有可以使用的地理环境。草原决定了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只能进行定点迁徙的生产方式。

定点迁徙不是游牧,游牧经济是十分脆弱的,根本无法供养一个庞大的部落,即便这个部落只有几万人口。定点迁徙的生产方式是以游牧为主、以采集渔猎以及农耕种植为辅的一种生产方式。

三:游牧民族的归属

既然是定点迁徙,那么对于一片土地归属就不可能那么强烈。也就是说,古代中国的大漠草原从来就不曾属于哪个部落。大漠草原,只是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这些部落民迁徙地带。

这些被称为游牧民族的部落只会对山脉有归属,就像汉民族对河流的归属一样。草原民族最喜欢祭祀的就是山神,而汉民族喜欢祭祀河神。

也就是说,草原民族从来就没有把草原当成自己的家。被当成家的是山。而汉民族,则是日月所占,江河所至都是我的,有江河的地方就是家。

草原民族既然没有把草原作为最终归属,那么草原上民族的更替轮换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匈奴人,什么时候因为失去草原而悲伤过?没有。匈奴人最悲伤的时候是在失去了焉支山。

虽然草原民族食物主要来源是游牧业,然而在古代食物储存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山脉才是草原民族最终的归属,只有山脉才能为草原民族的生存提供庇护。

在西伯利亚寒流到来之时,草原上一片肃杀。只有山脉才能为草原民族提供避寒之所,才能为草原民族的牲畜提供避寒之所,才能为草原民族的采集狩猎提供场所。如果山脉条件好,在有山就有水的情况下,捕鱼以及耕种也是食物的一大来源。草原民族并不是依靠游牧而存活的民族,相反,让草原民族存活下来的是采集渔猎,是简陋的农耕。即便农耕提供的食物很少,也能为草原民族的存活续命。

匈奴人为何要西迁?难道汉朝的军队就占领了整个大漠草原吗?不,因为汉朝的军队占据了燕然山,也就是现在的杭爱山。大漠草原虽然大,杭爱山却是最后的生存基础。

为何草原民族被打败后,大漠草原又会兴起新的草原民族?原因就是山脉。是杭爱山、阿尔泰山、萨彦岭 、阴山、大兴安岭、兴安山、阴山。这些山脉,才是草原民族的根。

无论是中原政权的打击,还是大漠草原的气候打击,军事上的失败造成人口锐减,或者气候突变游牧经济无法供养更多的人口,那么草原民族就会衰弱。

能放牧的时候,大漠草原遍地都是羊马。西伯利亚寒流一来,草原民族以及他们的牲畜都要回到山中避寒,杀掉一部分羊马,依靠采集渔猎,依靠简陋的农耕,草原民族就能挺过漫长的冬季。

一旦山脉都无法避寒,那么草原民族就只能南下了。这个南下,是整个部落南下,是为了求得一线生机。即便是现在的蒙古国,其人口也十分稀少,绝大部分的人口都集中在杭爱山附近。

对草原没有归属,随时都有可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部落大旅行,这就是草原民族不断更替轮换的原因。

草原相对稳定的时期是在辽国以及清朝时期,辽国治理草原的办法,就是抽调兵员,大量的人口被抽调保证了草原的稳定,同时保证了辽国在对付宋朝时有足够的兵力。清朝的办法就是宗教减丁,控制草原的人口数量。

草原民族是十分脆弱的,同样的,也是十分坚强的。无论是什么样的战争,草原民族打的都是国战,是动员所有人参与的国战。战败即族亡国灭。打不赢就逃,打得赢就抢,这是草原民族生存的智慧。

四:游牧民族的更替

所谓新的游牧民族出现,这是由游牧经济的强度决定的。

人口锐减后的草原民族,或者生活在山脉的那些小部落,一旦进入草原,在游牧经济的作用下,人口就会迅速膨胀。这就是草原不安稳的根源。

草原民族的游牧经济、采集渔猎经济、农耕经济是十分不平衡的,其中农耕经济十分简陋薄弱,几乎没有,采集渔猎经济十分不稳定,而游牧经济,在有着面积广阔草原的情况下,只要条件稍微好一些,气候稍微适宜一些,那么这个人口稀少的部落,就能在游牧经济的滋养下人口迅速膨胀。

广阔的草原能够让占据草原的小部落在几十年内,人口从几万迅速膨胀到几十万,加上征服其它部落,多抢女人多生孩子的草原习性,人口会迅速增加到百万,继而迅速成为草原的新主人。


放弃的回忆


战国时期,游牧民族还一度建立过一个中山国。但是到了战国后期,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就已经被融合于华夏族之中,或者被赶到更远的地方。中原各国为了防范游牧民族,纷纷修起了长城。战国时期,秦国、赵国、燕国都在北方修起了长城。至此,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才开始分离。

此前,游牧民族没有与农耕民族远离的情况下,虽然有冲突,不过这些冲突都是局部的,并不大。有些游牧民族也与中原诸侯国保持了友好的关系,比如姜氏之戎就与晋国关系密切,曾经与晋国一起截击秦国的军队,秦军全军覆没!但是,在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彻底分离以后,双方的冲突呈现出加剧之势。

为什么分开了,冲突反而加剧了呢?这是因为对于游牧民族而言,他们的生产并不能满足其生活的全部所需。人不能总是吃肉而不吃谷物和蔬菜。比如洛阳人爱喝羊肉汤,但很少见人只是喝汤,至少要放饼子进去。人也不能总穿兽皮,也需要布匹。纵然冬天穿兽皮很暖和,但是夏天呢?再说了,就算是冬天,总不能贴身也穿皮子吧?这些东西,都需要他们用自己的生产所得与农耕民族进行交换。

但是,从一开始,交换的双方就是不对等的。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他们从农耕民族那里交换得来的物资是生活必需品。而对于农耕民族来说,从游牧民族那里交换来的就是生活的点缀。有羊肉吃也行,没有羊肉,猪圈里的猪也快长大了。有羊皮棉袄可穿挺好,没有的话,自己织出来的布也挺暖和。所以,农耕民族对于这样的产品交换并不是很积极。

尤其是当草原上的环境趋于恶劣的时候,草原民族为了生存更是大规模南下。但是当草原民族南下以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将草原上的生产方式推广到平原。蒙古人南下之后一开始也试图在中原推广游牧。但是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更适合于农耕,草原民族南下以后,往往经不住农耕的诱惑,最终都走上了农耕的生产方式。而他们在转化为农耕生产方式以后,其草原民族的野性也在锄头的挥舞中逐渐消失。他们离开草原之后,草原并没有成为一片空地,很快就有新的游牧民族去填补了这一真空。于是,我们看到北方的草原民族不断南下,然后又有新的游牧民族在草原上形成,不久以后新的草原民族也踏上南下之路。


横店老大哥


游牧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视水草而迁徙,没有固定的居住地。游牧民族为争夺水草资源也常发生冲突和战争。所以我国北方草原不断变换主人也是自然的。


诸城王者


有一首诗写的很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片真空地带总会有新的主人降临。原来的主人衰败了,原来衰败的就会取而代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