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为官之道有三不贪,科举钱不贪、赈灾钱不贪,第三点最高明

引言

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讲述了纪晓岚和和珅之间一次又一次明争暗斗,王刚老师饰演的和珅深入人心。我们都知道和珅是乾隆时期的大贪官,深得皇上宠幸,一直在朝廷担任要职,家中金银财宝堪比国库。后来嘉庆抄他家时搜出了堪比国库的金银。凭借一手溜须拍马的本事深得乾隆的喜爱,甚至在皇帝死的时候还给他留了“保命诏书”。“

权力是把双刃剑,玩弄权术者终将被权力所吞噬”——吕志勇《和珅传》。

和珅为官之道有三不贪,科举钱不贪、赈灾钱不贪,第三点最高明

铁齿铜牙纪晓岚


和中堂的坎坷升迁之路

历史上巨贪者往往身负巨才,例如明朝嘉靖时期的严嵩、严世蕃父子,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和珅能够权倾朝野当然不只靠左右逢源的本领,历史上和珅并不是《铁齿铜牙纪晓岚》中那样胖乎乎的形象,而是身长玉立的美男子,陌上人如玉。同时和中堂也堪称文武双全,学贯古今,从小学习多门语言,阅读古今典籍“学可以无术,但不能不博”,和珅在一众八旗子弟中也算得上是“一流人才”。

和珅出生于钮祜禄家,虽说是满族官宦之家,但是他很小的时候双亲就去世了,无依无靠。和珅没有放弃学习,学校里其他官宦子弟都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和珅没有那样的资本,他坚持苦读,学习各种技能,学校里的老师都很喜欢他,而且小和珅天赋异禀,学什么都很轻松。所以说“一个人在无人问津的时候,刻苦学习,谦卑做人,养得深根,日后才能枝繁叶茂”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和珅为官之道有三不贪,科举钱不贪、赈灾钱不贪,第三点最高明

和珅画像


“不幸的人用一辈子去治愈童年”,和珅的童年并不幸福,被亲戚们排挤,被同学讥笑,这样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人格一定不是健全的,缺乏安全感,从小穷怕了。后来和珅入官场,贪得无厌,忘记初心,恐怕也与其不幸的童年有关。少年和珅遇到了人生第一个贵人,英廉看中了和珅这个年轻人,要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他,这和汉高祖刘邦的经历很像。

在刘邦一穷二白成日无所事事的时候,吕公就要把吕雉嫁给他,知道他日后一定能成事。和珅在英廉的推举下终于进宫了,但是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侍卫,一直也没有得到皇上的提拔,和珅常常对月长叹,自己的才能没有发挥的余地。命运不会亏待任何一个有准备的人,有一次和珅随乾隆出行,乾隆听闻有罪犯逃出,有一些生气,问“虎兕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过欤?”

和珅为官之道有三不贪,科举钱不贪、赈灾钱不贪,第三点最高明

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身边大臣诚惶诚恐,却没有一个人答上来。侍卫和珅引用明朝大圣人朱熹“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一句话引起了皇上的注意,乾隆立即考他的诗文,和珅都对答如流引经据典,乾隆没想到自己身边还有这样有才之人,立刻提拔他做御前侍卫。和珅和乾隆相遇后就开启了他飞黄腾达的官运,两人一见如故,和珅精通诗书,学贯古今博闻强识。

我们知道乾隆自诩诗人,一生留下四万多首诗,随时随地都要作诗,有时候一天要写十几首,确实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大多都是记录生活的流水账。和珅又善于逢迎,在朝廷里更是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在乾隆40年之前,皇帝最恨贪腐,对贪官腐败惩治力度之大。和珅在查一通贪腐案之后立了大功,被提拔为户部尚书,走向了朝廷权力中心。

和珅为官之道有三不贪,科举钱不贪、赈灾钱不贪,第三点最高明

和珅逐渐得到乾隆的宠信


​和珅为官之道:三不贪

和珅是巨贪,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拿着一大把钱对着自己说“我怎么就管不住这手呢?”难道乾隆就不知道他贪吗?不知道他四处捞钱吗?乾隆每年下江南都是一笔巨资,圆明园,避暑山庄,乾隆皇帝又非常注重享乐,但还是出现了历史上的康乾盛世,事实证明,和珅的确是一个理财达人,深喑为官之道。

自从他出任户部尚书以来,国库充盈,朝廷财政井井有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和珅创办的议罪银制度,更是充实了皇上的小金库,虽然自己也贪,但是主要还是皇上吃肉,自己也就喝喝汤,就这样才能在皇上眼皮下为自己谋福利。和珅深得乾隆信任,二十年盛宠不衰不是空传,在乾隆退位太上皇之后,和珅更是坐稳朝政的第一把交椅,连嘉庆也沦为傀儡。

和珅为官之道有三不贪,科举钱不贪、赈灾钱不贪,第三点最高明

我怎么就管不住这手呢


和珅和乾隆亲近程度甚至超过了他的儿子嘉庆,而且他也经常在皇帝面前嚼舌根,说皇子勾结朋党意图篡位,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和珅那样被嘉庆针对。和珅虽然是巨贪,但其有“三不贪”的原则,即科举钱不贪、赈灾钱不贪、办不成事不贪。

首先是科举钱不贪。自隋唐以来,科举就成为了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虽然自明清以来,八股取士禁锢了考生的思想,选出来的官员大多不具备真才实干。科举向来是公开公平,科举的钱和珅不是不想贪,是他不敢。阻碍朝廷选拔人才,乾隆是不会容许的。和珅混迹官场多年,逢迎于皇上左右多年,他知道皇上的底线在哪里。

第二是赈灾钱不贪。和珅做过户部尚书,管理国家财政多年。对于朝廷拨付到地方用于救济百姓的钱他也不会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也没有杂交水稻,粮食产量不高,一遇到自然灾害,百姓就生存不下去。为了防止激起民怨,朝廷拨付的赈灾款都是百姓救命的。和珅不敢冒这个险,一旦激起民变,责任不是他能够承担的。关于赈济灾民,还有一个小故事,地方发生灾荒,国家开设粥场赈济要被饿死的老百姓。

和珅为官之道有三不贪,科举钱不贪、赈灾钱不贪,第三点最高明

和珅的三不贪原则


和珅却在粥里面加了一把沙子。他说真正饿的要死的人是不会在意这一把沙子的,所谓易子而食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反而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那些来蹭吃蹭喝的人。这一点小小的举动也能体现和珅的为官的智慧。和珅的确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贪官,但是他是有真才实学的,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

第三点也是最高明的一点,办不成事不贪。既然和珅不贪科举的钱,也不贪赈灾款,那他的万贯家财是从哪里来的?和中堂20年盛宠,在皇上面前是说得上话的人,当然有很多人求他办事,他也会收取钱财。但和珅非常聪明,他不像刘瑾、严嵩一样,办不成的事他也贪。和珅深知不是什么钱都能收,钱虽重要,但性命更要紧。如果这件事办不成、或者不能办,他就不会贪,这就是他的圆滑之处。

和珅为官之道有三不贪,科举钱不贪、赈灾钱不贪,第三点最高明

赈灾钱不贪


时刻体察圣心,时刻站在皇上的立场替他考虑于皇上,讨好皇上他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以表面上的无私来为自己营私。适当的收取贿赂是和珅获取皇上信任的方法,想和珅那样的地位,如果他不让皇上抓住些把柄,皇上势必会对他的居心产生怀疑。识时务懂进退,这也是为什么和珅能屹立官场多年而不败的原因吧。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身家性命

和珅自从入仕途以来,善于体察圣意左右逢源,同时又因为是满人,因此深得皇上器重。乾隆皇帝爱写诗,并把自认为好的诗写在如意上,但是皇上多少宠臣,能够替皇上写诗的也只有和珅一个。雍正皇帝是众所周知的凉薄寡恩,但是也能受宠于雍正皇帝,但是到了乾隆这儿,张廷玉这个雍正留下的顾命之臣也没有得到他的完全信任,最后也没有落得好下场。

和珅为官之道有三不贪,科举钱不贪、赈灾钱不贪,第三点最高明

乾隆与和珅


但是和珅做到了,一生受宠于乾隆皇帝,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尽管风光如同和珅,但是他依旧是斗争的失败者。这就不得不说和珅和嘉庆帝的关系了,在乾隆死后仅十五天,和珅就被抄了家,送上了断头台,终年仅仅49岁。连乾隆留给他的“保命诏”也只能保其全尸。和珅巨贪,乾隆一直也都心知肚明,曾经也给过和珅警告“朕能容你,恐后人不能容你”。

但是春风得意盛宠意识的和中堂怎会听得进去呢?在嘉庆还是皇子的时候,他就处处与其作对。乾隆欲提拔嘉庆的老师朱珪,和珅可不能让嘉庆培养他在朝中的党羽,立马到乾隆面前去告状“嗣皇帝欲施恩于师傅”,要想这时候嘉庆已经继位,和珅还这样针锋相对,他只知道抱紧乾隆这根“大腿”殊不知老皇帝不能保他一辈子,奉迎讨好新皇帝才是重中之重。

和珅为官之道有三不贪,科举钱不贪、赈灾钱不贪,第三点最高明

五十年来梦幻真


结语

纵览和珅在官场浮沉这一生,献媚于皇帝,也曾位极人臣权势滔天,但于国于民他并没有什么贡献,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赔上了身家性命。抄家时搜出的无数的金银财宝更是他为官多年收受贿赂的铁证。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参考文献

赵尔巽,《清史稿》,1981年

吕志勇,《双面诡臣:和珅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