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霓裳中序第一》: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炉侧

南岳衡山,中国“五岳”之一。衡山是我国道教、佛教圣地,传说它也是上古时期君王尧、舜询僵狩猎祭祀社稷,夏禹杀马祭天地求治洪水方法的地方。衡山的最高峰是祝融峰,在古语中“祝”是持久永远之意,“融”是光明之意,“祝融”是永远光明的意思。传说黄帝打败蚩尤,班师回朝路过云梦泽一群大山,于是黄帝叫来祝融,故意问他此山的来历,祝融答道:“此山名曰衡山,是盘古开天辟地时身体变化而成。因为此山横亘云梦与九嶷之间,像一杆秤一样,可以称出天地的重量,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所以名叫衡山。”黄帝对他的回答很满意,于是命他镇守南岳。祝融火神在衡山最高峰住下,他教导百姓生火做饭,取火照明,在他的带领下,百姓安居乐业,年年丰收,后来祝融去世了,百姓便把他住过的最高峰命名为“祝融峰”,还在上面建了一座祝融殿,尊他为南岳圣帝。

姜夔《霓裳中序第一》: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炉侧


名山大川,向来深受文人墨客喜爱,衡山也不例外。诗仙李白一生游历江湖,纵情诗酒,衡山这座大山,他是一定要去的。李白游衡山,也为我们留下了诗句,比如“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风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杜甫在经过衡山时,也写下了诗句“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嶪(ye)相望。”《诗经》中的“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比喻人的寿命像南山那样久,“寿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

姜夔《霓裳中序第一》: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炉侧


下面我们要说的是姜夔的《霓裳中序第一》,跟衡山祝融峰也有点关系。丙午年,姜夔在长沙逗留,他登山了南岳最高峰祝融峰,在那里,他得到了当地祭祀山神的曲谱。之后又在乐工旧书中得到了《霓裳羽衣曲》,都只有曲谱,没有歌词。姜夔,可是南宋的大音乐家,两度发现稀缺的曲谱,解读之后,他采用《霓裳曲》中序第一阙乐曲,填入了这首词。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蛰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炉侧。

从岸边的亭台极目望远,乱纷纷的莲花飘落,我却无法归去。多病的身体衰弱,团扇也闲置,罗衣单薄,要开始更换。时光如白驹过隙,可叹杏梁上的双燕,像远行的旅客一样。意中人在何处,一帘淡淡的秋月,仿佛照着她憔悴的容颜。

多么幽暗寂寞,蟋蟀在墙壁里杂乱地吟歌,牵动了流落异乡的庾信,清新的愁绪如乱丝萦绕。回忆年少时的浪迹天涯,笛声里关山跋涉,垂柳下花巷消磨。意中人如落红断了音讯,随着碧绿的暗水涓涓流去。漂零日久,如今哪里还有,醉卧酒炉的豪迈气魄。

姜夔《霓裳中序第一》: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炉侧

这是一首登高之作,“亭皋正望极”,起笔就写到望尽天涯。接着“乱落江莲归未得”,写出了欲归不得归的无奈以及伤感。“多病却无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这几句写羁旅漂泊的凄凉。诗人身体衰弱无力,季节变更之时,扇子也慢慢不再需要,衣服单薄,也需要更换厚衣服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应该是夏季转换成秋季,在古代,夏去秋来,纨扇收藏,比喻恩爱断绝。诗人这里一语双关,既写出自己凄凉的处境,也写出自己忧思成疾。“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诗人孤独寂寞,感叹时光飞逝,思念别人,爱而不得,这种感觉真让人感到痛苦。“白驹过隙”,这个成语我们比较常用,出自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杏梁”是屋梁的美称,出自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

最后“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如果说前面都还是暗示,这里就直接表明“怀人”的主题了。佳人何在?诗人思念至极,情到深处,淡淡的月光下,仿佛照见了恋人的容颜。这里看出诗人用情之深,连恋人的影子都看到了。

姜夔《霓裳中序第一》: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炉侧

下片用“幽寂”开头,渲染了秋季的悲凄之情,也对应前面诗人羁旅漂泊的凄凉处境。“乱蜇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这里用了庾信的典故,庾信出使西魏被扣留,长期不得归。诗人听到墙壁里的蟋蟀乱叫,好像庾信被扣留不得归一样,愁绪如织。接着的“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这是回想年少轻狂,浪迹天涯的日子。这几句暗含的就是姜夔和合肥情侣相知相爱的故事。接下来“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首先对应前面的“乱落江莲”,落花随流水而去,杳无音讯。这里点出时光流逝,也告诉我们诗人与情人告别之后,人海茫茫,再无法相见。“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炉侧”,诗人在外飘零久了,岁月磨平了他的棱角,曾经醉卧酒炉的豪迈气魄,再也没有了。

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到:“前五句言秋风人倦,‘流光’二句叹急景之不居,‘人何在’三句,望伊人之宛在……下阙回首当年,关河浪迹,坊陌春游,旧梦重重,逐暗花流水而去,赢得飘零词客,一醉埋愁。李后主所谓‘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