伉俪作家周立波林蓝的亲情轶事

伉俪作家周立波林蓝的亲情轶事

彭忠彦

2018年10月19日上午,在汝州市仓巷街一处普通的民宅里,我拜访了著名作家林蓝的侄女王瑞华女士。王瑞华是汝州市科技局的一名退休干部,虽年逾八旬,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追忆当年和姑母林蓝、姑父周立波之间的往事,神情异常激动。

伉俪作家周立波林蓝的亲情轶事

小巷深处


周立波和林蓝是中国现代为数不多的伉俪作家,创作成就斐然。周立波集作家、学者、战士于一身,一生共创作了300多万字的著作。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参与编剧拍摄的《解放了的中国》影片,先后获得斯大林文学奖,《湘江之夜》获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林蓝被誉为“延安文艺老战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冷子沟的斗争会》、《红棉袄》;长篇小说《杨永丽和江林》;电影剧本《祖国的花朵》、《暴风骤雨》、《红军桥》等。《祖国的花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儿童故事片,荣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这部影片其轻快明朗的风格构筑了一个堪称现代的童话世界。由于这部电影的影响,“祖国的花朵”这一短语也进入了日常生活的词汇,传续至今。


伉俪作家周立波林蓝的亲情轶事

著名女作家林蓝

王瑞华第一次到北京拜见姑母姑父是1956年的寒假期间,那时她正在临汝县高中读书。姑母姑父住在东单的外加部家属院,夜里二人都有熬夜写作的习惯,早饭吃的很晚。在她的印象里,姑母很严肃,不苟言笑,很少问及家乡和家族的事情。姑父开朗随和,平易近人。一天,姑父陪她吃早饭,问及学校生活和她的学习情况,并用公筷不时为她夹菜。她一一回答姑父的问话,心里的拘束感被抛得一干二净。边吃边聊,二人都忘记了用公筷夹菜,刚好被晚起的姑母发现了,姑母批评二人,姑父笑嘻嘻地接受了。吃罢早饭,瑞华借姑父出外散步的机会走进了他的书房,她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中取出了姑父著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爱不释手地读了起来。不久姑父回来进了书房,看到此景就说:“瑞华,你喜欢就送给你。”瑞华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捧起书跑出了书房。岁月流失,姑父送给她的这本书被她一直珍藏着。瑞华在姑母家住了一周,要回临汝(今汝州市)时,姑母才抽出时间陪瑞华逛了一次商场,并给瑞华买了一身成衣。1957年秋季,瑞华收到姑母寄来的花枕巾和纯棉布料,布料是苏联进口的,青底色上起着黑花格子,反差很大,那是瑞华最喜欢的颜色。瑞华用姑母寄回来的布料做了一件上衣外套穿上,风采奕奕,映衬得更加漂亮和富有气质。为此,瑞华受到一些同学的讥讽和老师的批评,“小姐气派”、“资产阶级作风”……60年代初,瑞华考入了河南农业技术学院,姑母每学期开始都要给她寄钱,最多的一次寄了80元,是她一个学期的生活费。瑞华上大学最理想的专业是医学,对她目前所学的农学专业不感兴趣。大一暑假瑞华去姑母家,姑父在交谈中发现了她的心思,劝说她要热爱农学,学好农业技术,掌握真本领,科学种田大有可为。在姑父的开导下,瑞华放下了思想包袱,勤奋学习,学习成绩跃为前茅。1963年暑假瑞华再次去看望姑母,一天,姑母让她去中国作家协会给姑父送信。按照姑母交代的路线和所乘车次,她把信送去了,姑父不在,办公室人员把信收下了。第二天,姑母又让瑞华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替她领工资和杂志。瑞华第一次地来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心里充满好奇和激动。她替姑母签字领了工资和杂志后,在院里和大厅里参观。在这里她看到了家乡的石磨石碾、纺花车、织布机、老家具等。从电影制片厂回到家里,她看姑母高兴,就问及姑母当年只身投奔延安的事情,姑母淡淡一笑了之。虽然姑母没说,但瑞华还是从姑父嘴中知道了姑母参加革命的壮举。1937年,日本侵占东北、华北,向中原挺17岁的林蓝离开开封省立女子一中,扑进了延安的怀抱,并于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先后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和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宝塔山下的鲁迅艺术学院,一个盛产文学家、艺术家、批评家的摇篮。林蓝走进了鲁艺,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她是文学系出色的学生,被主讲文学批评理论的周扬先生称之为才女。也是在鲁艺,林蓝和周立波产生了“师生恋”……

伉俪作家周立波林蓝的亲情轶事

著名作家周立波

飞鸿传信情依依。瑞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结婚成家,去看望姑母姑父的次数少了。当姑父从信中看到瑞华的双胞胎女儿的照片时,非常高兴地对林蓝说去逛逛商场,给二位“小天使”买些礼物寄过去。林蓝买了两条红纱巾寄回了家乡,瑞的华两个女儿脖子里围着红纱巾,羡慕得同学们眼睛都绿了。粉碎“四人帮”后,姑父二次复出,身体一直不好,瑞华的哥哥王海潮一直在北京侍候姑父,直到1979年姑父病逝。瑞华最后一次见到姑母是1992年,此时姑母已经70多岁,人老情更切。晚年的姑母特别关注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十分牵家族亲人的的信息,问长问短,瑞华一一做了了答复。在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姑母带病致力于周立波文集的编辑整理和出版工作。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她收集、整理、编辑了几百万字的文字资料,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出了永久性贡献。

2018年10月2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