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

啊猪啊猪呀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等省区。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历史上曾流传一种用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得到推广。壮族是世居岭南的民族,源于百越的一支,宋代始称“僮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统称“僮族”,1965年改为“壮族”。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名贵木材。壮族人民能歌善唱,每年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是壮族歌手的典型代表。广西宁明、龙州等地的断崖陡壁上留下了壮族先民绘制的众多崖壁画。铸造和使用铜鼓在壮族已有2 000多年历史。壮锦是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服装大部分与汉族相同,但许多地方仍保留着本民族的服饰特点,且各地不一。男子多穿唐装。衣料过去多为自织的土布。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主食为大米和玉米。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粉、糕。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部分居民住二层干栏。婚姻行一夫一妻制,过去是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自由。曾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习俗,现在有些地方仍有此俗。节日有三月三、中元节等。除祭祀祖先外,还有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也有信仰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壮族是一个人口组成极其多元化的民族。

壮族的文化特质较为模糊,这是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原因造成的。

或许一些人知道,壮族名称的产生时间是1965年。

在此以前,壮族都被称作僮人。原来,民国时期流行的“五族共和”观念,意味着社会只承认满、汉、蒙、回、藏五个民族,其余少数民族均不被承认。因此,广西的桂系军阀政权一直都称当地的土人为僮人、苗人或瑶人。

僮人在古代文献中,也可以写作獞、 撞人、僮、仲等,这些都是一类人。

僮人是分散于广西各地的。根据《明史》对广西土司分布的记载:

广西僮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六十三山倚以巢穴, 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衍……种类滋繁,莫可枚举。

因此,虽然都被官方称作僮人,但是不同地区的人群有各自的文化特性,这是由于不同的地理分布和生活经历所致。

1952年,费孝通先生在广西进行民族调查时,发现僮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很多都是各个支系的认同:

有些人认同自己是僮人;有些人虽然认为自己跟苗人、瑶人不同,但并不认为自己是僮人;还有些人认为自己就是汉人,只不过不说汉语。

于是,这些人口被统一识别为僮族和壮族。在壮族内部,就这样呈现出了多元的文化构成。


HuiNanHistory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壮族那些事儿。(约400字,阅读需2分)


壮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近两千万的人口,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云贵及周边地区,生活着一群有着自己特殊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族群,旧称僮(zhuàng)族。壮族这个名字,是根据原来的读音,在建国后统一命名的。

广西是壮族自治区,但是并不限于此地,周边其他省份都有分布。

我们知道,壮族的内部,分为无数的小的分支,这就是古代所称的“百越”。

至今在壮族,除了“布壮”之外,还有“布傣”、“布侬”、“布饶”、“布土”、“布曼”、“布央”、“布雅伊”、“布越”、“布沙”等等称号。这里的“布”,在壮语中就是人的意思。这些名字,其实就是各个群类的人。

即便是在交通条件改善很多的现在,壮族里面不同的“布族”还是一块一块的分布着。由此而知,在我国漫长的古代,这里就是一块一块的民族分散而独立的居住着。

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分布图

广西这样的密集块状民族聚居区,和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广西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山地、丘陵占广西面积的近一半,当地人称:地无三尺平。山脉交错,给人们的交流造成阻碍,人们就生活在山间的小平地,河流沿岸地带,当地人称坝子的小块地上。

不仅交通不便,外出不易,古代的汉人也很难进入这里,从春秋时期,人们就知道这里生活着百越,然而直到清代改土归流,才正式将这里纳入中央王权的管辖范围。其实在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间,这里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治状态,一个部落有一个部落的首领,一个区域有一个区域的土官。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情,广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才有了壮族这个拥有丰富地方文化的独特民族。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本人就是纯正的壮族子弟,会说地道的壮语。那么壮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先民属于古代百越族群,壮族的称呼因地而异,有布爽、布壮、布侬、布曼等20余种,我所在的地区属于壮族里面的侬族支系,说实话要怎么区分谁是哪个支系的,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主要的区分方式应该是根据地域的划分和说话的语言来区别吧,不同地方的壮语在语调上会有很大的区别。

地区分布:壮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和云南省文山州境内,少部分分布广东、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也存在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2000年以前交通和经济还不发达,一般来说,壮族会一整个村寨的聚居,村子里面清一色的壮族,没有其他的民族,现在的话也没有其他的民族迁进去,但是村里面的小伙子们现在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媳妇进来。壮族村子会比较团结,哪家有事大家都会自动去帮忙,我小的时候村子里有个老人喝酒落水死了,找不到尸体,附近三四个村子的男女老少手拉着手从河流上游到下游地毯式的搜索,最终第三天在河流的下游找到了老人尸体。

还有壮族人一般来说会找有河、湖的地方聚居,我们这有句谚语叫:汉族占街头,壮族占水头、瑶族占山腰、苗族占山头的说法,这跟早期的部族争斗有一定的历史关系。

壮族普遍淳朴而热情好客,有客人来必然好酒好菜招待,而且壮族的酒量都比较不错,早些年劝酒很厉害,现在国家出台政策也就好了很多。



民风、民俗方面,壮族应该是被汉化的比较严重的民族之一了,现在很多壮族的孩子已经完全不会说壮语,也听不懂壮语了(特别是城镇里面的孩子),但是还是保留了一些自己的节日,比如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赶花街节就是壮族比较盛大的传统节日。原本三月三是壮族青年男女对山歌的日子,他们用歌声向情郎或阿妹表达自己的爱意,倾述自己的钟情,对歌结束,阿妹会送给相中的情郎自己做的花鞋垫之类的定情信物。现在的三月三由旅游协会来主持,人们会穿上壮族的服装,表演对山歌和其他节目,也是很热闹的,而且还有很多壮家的特色美食,比如花糯米等。



宗教信仰方面,壮族主要信的是道教,我小的时候大人会告诉我们大年初一不能去串亲戚,不能大别人(会送力气给别人),不能用嘴吧吹东西等等各种,现在已经没有太多了忌讳了,和壮族人打交道只要大家相互尊重,有基本的礼节那就很好相处。

希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吧,想了解更多壮族的知识和民风民俗,欢迎来我们云南文山壮乡做客😄😄


怪诞先生生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壮族总人口约1700万人,大多在祖国南方的桂、滇、黔等几个省份,据说壮族人非常团结,一家有难,附近的邻居大多会不计酬劳的主动帮忙。

举个例子,广西有个小县城,名叫“上林”县,县里很多人都跑到了非洲一个叫加纳的地方打工,1个带10个,这些年陆续发展到了有几万来自中国广西的上林县人在非洲加纳打工,因为上林人以前懂得淘金里很重要的“洗黄金”技术,所有这些来自上林的老乡们有很多也发了家,发了家必然遭到当地老黑的眼红,整天赚这么多钱,人家不嫉妒你才怪,面对威胁,当地的广西上林老乡,自发的组织在一起,让老黑没有机会下手,慢慢的因为团结,够唬人,现在加纳当地人也不敢轻易招惹广西老乡了,所以说,人多力量大,飘在异国他乡,团结不光是相互帮助这么简单,很多时候也能救命。

还有,现在中国援非的基础设施项目很多,广西的壮族同胞就有很多在埃塞俄比亚和其它非洲内陆国,做电厂建设和水厂施工的,也是当地一个人带一个人,只要出去一个就会带动附近的其它村民一起前往,这景象像极了早年福清人闯荡海外的经历。敢闯敢拼还重视团结,值得推崇。


米缸搂着麦芽糖


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刚要睡觉时但是面对这个问题我欣喜若狂,因为我有个又臭又长的想法,无耻想要给大家普及一下!我们今天就用倒叙的方式回看壮族的人文历史,追溯壮族人在岭南大地上创造过的事迹,走过的传奇。本回答深度解析,请做好长时、舒适的阅读准备。



灵动优扬深耕南方人文历史经济发展——值得让你马上甩手一个关注哦!↘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深度干货!

了解壮族就要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区怎么来的?刚解放前广西还没有壮族自治区的称号,当时新中国民族委员会研究调查广西民族结构时,发现广西民族人口构成当中,普遍存在形容当地人的词汇“峒氓(柳宗元含恨被贬柳州时给当地人起的)”、“獞(tong)人”、“狼人”等词汇,而这些字眼都带贬义,而用壮音来读“獞”字却念“chong”,民族委员会的人不会壮语啊,壮语也不能用汉字书写,肿么办?想来想去,便给壮族人联想了一个最好听的“壮”字作为民族名称。


壮举!壮哉!壮阔!被封建文人含恨贬称上千年的壮族人终于等到了正名日。民族大团结就此拉开序幕,不对啊,好像广西还有很多侗族、瑶族、傣族、水族、布依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啊,为什么壮族就这么壮大,有两千多万人?

这要从刚才说过的“狼人”勾起回忆,这又是一起封建文人的翻车事故:广西狼兵打仗勇猛人尽皆知,狼兵是什么兵呢?狼窝里出来的?不,是从“俍”寨子里出来的兵。

干栏式房屋是壮族人的原始住宅,二层住人,一层养牲畜。南方潮湿,一层不宜居住,所以西南少数民族房屋样式多为干栏式,大都源于壮族。壮族主食米饭,复旦大学教授最新研究稻米发源于广西。在青铜器时代,壮人祖先就用蔬果、稻米、象牙、桂花与汉人交换青铜用品。

“俍”是壮族寨子里大众对头领土司的称呼,封建官员接触壮族土司就直接称呼土司为“俍头”,寨民就直接称他们为“俍民或俍人”,而寨子里面的卫兵——“俍兵或狼兵”。壮族大寨有很明确的社会分阶模式,一般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族长,负责评断寨子里的纠纷事物。族长也会组织村里的年轻力壮者,学习基本的武术招式、训练武器熟练度,用来打猎、驱匪、防御外敌,这就是狼兵的来源。

在汉人与壮人接触深入后,汉人对壮族人的评价多为淳朴、老实,而封建王朝在广西的政权体现,就必须是以当地壮人土司首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土司衙门。


而土司衙门里的俍兵,经常以特种兵的身份为汉人扫清西南匪患,因为广西山高水险,汉人平原走惯了,钻山里不迷路就算好的了,何况还要统治广西全境。
梧州府志记载大藤峡猺患土匪,经常拉起树藤横于江面,拦住过往船只拦路抢劫



,汉官府运兵船一到,土匪们立马上岸隐匿于两岸崇山峻岭之上,汉兵无奈却又抓不到人,而不得不请俍兵出动。俍兵一来,直接从两旁山顶由上而下夹击土匪,匪患即除!

广西花山岩画不仅体现了壮人高超的攀爬技巧,更体现了壮人活动的盛大规模及庆贺胜利或丰收时的由衷喜悦。

而俍兵的名声大噪,始于明朝的瓦氏夫人抗倭,东南沿海倭寇盛行,明朝军队疲于休整,经常大败于倭刀之下,又不得不请出俍兵土司夫人——瓦氏。瓦氏其子年幼而丈夫刚亡,从小习得一身武艺的瓦氏,也一直帮丈夫井井有条的打理着土司大寨,而为了此次出广西,瓦氏夫人做足了一番准备。


俍兵要面对的是你打他就散,你一散他就攻的狡猾倭寇,瓦氏夫人不再使用山地围攻游击战术,而采取了多兵种小队配合,而且在武器选择搭配上也非常讲究,更厉害的是每一个俍兵都擅长近身作战(与泰拳同宗),由此倭寇大败。以至于明朝大将戚继光从瓦氏这里继承战术衣钵,同样大败倭寇。

俍兵真有那么厉害?秦始皇大将屠睢应该最有发言权!秦始皇统一七国以后,自信心膨胀要把百越之地(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收入秦帝国的版图之中。

屠睢号称派遣了五十万大军攻占百越,说来也容易,福建、广东等地面对秦朝大军无人能敌,迅速对始皇帝束手称臣。百越之地的几大小方国一路倒戈,最后一茬好割的麦子在今梧州止步,从梧州、永州进入桂林后三年,屠睢是真的再也没有后悔药吃了。




为什么,因为大将军总算进入了壮人的领地。壮人大部落—西瓯,壮人在桂林一带紧紧咬住了秦军,使其“三年不解甲驰弩”(与西殴君主译吁宋打了三年仗,每日都不敢卸下盔甲,不敢松开弩弦,就怕壮人突然袭击。),陷于“旷日持久,粮食绝乏”和“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的地步,虽然译吁宋战死,但是新推举的首领终于在一日战斗当中以毒箭射死了大将屠睢,“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秦始皇不得不让人开凿了灵渠,联通了湘江和珠江水系补给军需,并命赵佗再率领五十万囚徒与流民,再次开赴广西!壮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之中败下阵来,最终臣服于大秦帝国。



灵动优扬深耕南方人文历史经济发展——值得让你马上甩手一个关注哦!↘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深度干货!


灵动优扬


一、名称来源

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读音“壮”,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神秘敢壮山》

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壮”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会误读。从此以后,僮族一律改写为壮族。

壮族除自称“布壮”以外,还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侬”、“布央”、“布曼”、“布饶”、“布傣”等自称。“布”,在壮语中是“人”的意思。

二、民族历史

1、先秦秦汉时期

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先秦时期,中国长江中下游以南至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一个被称为“百越”的族群,分布于今广东、广西一带的西瓯、骆越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当时还处于氏族部落社会的发展阶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分兵五路,进军岭南,在越城岭一带曾遇到西瓯人的强烈抵抗。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禄率兵开通灵渠,通粮饷,运军队,秦军才战胜西瓯人,统一了岭南地区,并在岭南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将该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

据考古资料和史书记载,这时的西瓯、骆越人已经使用铜铁器,开始步入了文明时代。尤其是西瓯人,他们在首领译吁宋的领导下,利用所熟悉的丛林和山地进行作战,能与数十万秦军周旋数年,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说明西瓯人的社会组织已经相当发达,并且能够比较有效地运转,已经进入了部落联盟或酋邦时代。当时,为了保障南征岭南的军事后勤供给,击败西瓯人的抵抗,秦始皇还派监禄在广西东北部修筑“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灵渠的修筑,极大地便利了五岭南北的交通往来,有利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秦朝统一岭南后,还将大量汉族人口迁居岭南,与越人杂居在一起。从此以后,西瓯、骆越人同内地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而这种联系,对于岭南西部越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2、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

岭南地区(即后来的两广地区)的土著民族,被称为“乌浒”、“俚”、“僚”或“俚僚”,他们是西瓯、骆越的后裔。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不少大姓豪族为避乱而迁居岭南,从而促进了岭南地区封建化的发展。受其影响,世居岭南的俚僚大姓贵族,纷纷在各地称雄,使岭南土著民族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合浦的宁氏,桂州的李氏,高凉的黄氏等,都是这时期岭南著名的土著大姓。他们拥有“地方数千里,奴婢万余人,珍宝充积”的财富。与此同时,社会上却存在着大量贫穷的、甚至“父子世代为奴”的普通劳动者。

冼氏是秦汉以来高凉一带的大姓。冼夫人在南朝梁大同初年嫁给南迁的汉人大族、高凉太守冯宝为妻,拥有部落10余万。她自幼聪颖贤明而多谋略,能安抚部众,和辑百越和南迁当地的汉族移民,隋朝时受到隋文帝的嘉奖,被封为谯国夫人。冼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地方安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后人的敬仰。

3、唐五代时期

壮族先民仍被称为俚、僚、乌浒(乌武)等,但也出现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称,如“西原蛮”、“黄洞蛮”、“侬洞蛮”或泛称“洞蛮”、“洞氓”等。宋代以后,壮族族称又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撞”、“布土”、“土人”等称谓。元明以后,被侮译为“獞”,另外还有自称壮、侬、郎、土、沙等。这些称谓原来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明、清时期,“壮”的称呼已广泛见于整个广西和广东西部,成为壮族最普遍的一种族称。1952年统一称为“僮”(音壮)。1965年改写为“壮”。

三、语言文字

1、语言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南北两个大方言,但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体相同。南北两大方言大致以郁江和右江为分界线,延伸到云南省文山州的广南、砚山一带。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2/3,划分为8个土语区,即邕北土语、右江土语、桂边土语、柳江土语、桂北土语、红水河土语、邱北土语、连山土语;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1/3,划分为5个土语区,即邕南土语、左江土语、德靖土语、砚广土语和文麻土语。

2、文字

唐宋以来,壮族民间曾流行“土俗字”,这种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利用汉字的音、义组合而成。根据1989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出版的《古壮字字典》(初稿)统计,共有10700多个字,其中定为正体字的有4918个。这些字都是从上百年或数百年前出版或手抄的牒诉、券约、师公唱本、山歌本、故事传说、族谱、信件和碑文中收集下来的,说明这种方块壮字在壮族地区民间曾广泛流行过。不过,由于古壮字地区差别较大,缺乏规范,因此各地壮族之间无法形成统一的壮族文字,主要依靠汉文进行交流。1955年,党和人民政府帮助壮族人民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培训壮文骨干,出版书报,壮文在扫盲、宣传党的政策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又完成了《壮文方案》的修订工作,使壮文进一步通用化,壮文也再次进入各级各类学校。

3、文学

壮族创造了许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在布洛陀神话基础上创造的《布洛陀》长诗,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宏伟的创世史诗,是史前时期壮族社会的百科全书,主要流传于红水河流域的巴马、东兰、凤山、天峨、南丹、河池、宜山、都安、马山和右江流域的百色、田阳、田东、平果等县。它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地叙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牲畜和农作物的来历,以及远古人们的社会生活等,热情地赞颂了布洛陀这个被称为壮族始祖的神话人物创世的伟大业绩。透过这部史诗,可以看到史前壮族社会的基本面貌,以及壮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

四、政治

壮族是南方地区的土著民族,秦汉以前处于独立发展的历史阶段,秦汉以后一直处于中央王朝的治理之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深受中央政府统治政策和汉族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随着中央王朝统治力的逐步深入和汉族移入人口的增多而不断加强。由于受影响的地区差异性较大,新中国成立前壮族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在汉壮杂居的壮族东部等地区,壮族社会发展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与汉族处于相近的发展状态,其社会政治制度处于封建地主制度的发展阶段。而在壮族聚居的广西西部和云南文山州地区,唐宋以来主要处于壮族土官(土司)的统治之下,处于封建农奴制的发展阶段,其社会政治制度较为特殊。

五、经济

唐宋时候的壮族先民,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农业以稻田为主,已大量使用牛耕,耕作技术已发展到“深耕溉种,时耘时籽,却牛马之踏履,去螟螣之戕害,勤以朝夕,滋以粪土” 的程度。故有“稻粟皆再熟”,“种稻似湖湘”,“粮粒丰储”,“猪牛鸡鸭肥大蕃息”的景况。手工业有铜、铁、纺织等,特别是綀子布和壮锦(当时称为“緂布”)已驰名全国。綀子布,“洁白细薄”,“清凉离汗”。壮锦,则“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 。但是比起中原地区来,社会生产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许多地区仍然采用种子就地点播,不移秧、不灌溉、不施肥、不除草的粗放耕作方式,有的边远山区甚至停留在“刀耕火种”及以狩猎为生的原始生产状态。

到明清时期,壮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又有所提高。右江地区的今武鸣、平果一带,“四野宽旷,轩豁秀丽。石山起伏蜿蜒,敷为平原,两水绕山合流而入巨浸。江水既通,商货辐凑,盖比内地。”就是庆远那样的“戍垒密遮,使车罕至”的地方,也成为“士抱经而谈,民杂兵而种” ,各族人民祥和安居的一方乐土。在横州一带,人们或筑堤围塘蓄水,或引溪流灌溉,这样的农田已相当普遍。稻田的耕作也较细致,播种育秧,中耕除草一二次,使上田每亩达到2石。坡地则开为畲地种植旱禾,种后也除草一二次,产量与水田不相上下。许多石山地区的壮族农民,也掌握了“煅石为灰”的技术,并把石灰应用于调节土地酸度了。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猪、牛、羊、马的饲养很普遍,一些人口不多的农户甚至也养有十数头牛,其发展水平,大致和相邻的汉族地区接近。





以色列文化你知多少


文史工作坊!分享有趣的历史。

壮族主要居住在南方,在中国少数民族之中人口最多,给人壮壮的感觉。壮族自称有“布壮”、“布越”、“布依”、“布土”、“布沙”、“布曼”、“布傣”等20多种,而在古代文献中还有“俚”、“乌浒”、“僚”、“偎”等称谓。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皆视此地为南蛮之地,分而治之,所以壮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从未出现过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一,内部比较分裂。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务院的民族识别。中国对广西、云南、广东三处的民族进行了识别,这时候大多数的民族名称叫僮族,中国便以“僮族”先做一次统一的名称命名。不要小看民族命名,这样的做法有利于防止民族分裂,增强民族本身的向心力,维护民族团结。

国务院最终的名称决定。“僮族”这个名字虽然不错,但“僮”这个字出了点问题,因为很不巧它是一个多音字,有人把它读作“tong”,有人读作“zhuang”,这样还是不完美,不够简单了当,容易产生歧义,所以1965年国务院作出批复,办公厅发出文件通过了改名字的决定。所以壮族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笔者认为壮族这个名称也挺用来打趣的。笔者以前班上一个白族女生,胖胖的,当别人问她的时候,她总是说自己虽然长得像壮族的,但是自己实际上是白族的。还有好吃的竹筒粽就是壮族的,笔者很爱吃。

喜欢请点赞!欢迎关注文史工作坊。

文史工作坊


壮族是个让人敬畏的民族,他们热情好客、能征善战外且最喜欢唱山歌,男子嗓音浑厚嘹亮,女子歌声空灵清脆,著名的刘三姐更是让全国人民家喻户晓。

壮族人民有句谚语“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歇”,这句话就能体现出壮族人民是多么喜欢唱山歌了。

但除了喜欢唱歌喝酒跳舞外,壮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这里我就来为大家详细说道说道。

历经多次民族融合后才形成了壮族。

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其先民是古代时期的百越族群,壮族的称呼也是因为族群的迁徙而改变,除了壮族的称呼外,还有布爽、布壮、布侬、布曼等20多种叫法。

在古代中国的南方,有西瓯、骆越为代表的百越,之所以叫“百越”,就是很多“越”意思,所以这不是一个纯血统的民族,而是许多分在在四周的部落。在这里部落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图腾,如龙图腾、蛇图腾、牛图腾等等。到后来,随着民族的人口越来越多,部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而某些群体因逃避战乱而融合在一起,经过多年的文化融合后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命运体,而后就形成了一个这样能歌善舞的民族。

壮族不以血缘来区分民族性质

(文山州境内壮族人民)

国家在划分民族时,各项的指标都是从文化性质出发的,并不看血缘,因此中国没有因血缘关系而形成的民族。如壮族人在广东定居久了,风俗习惯融入到广东地区,基本就会被划分到汉族;而北京人如果在壮族定居,也改变了自己的风俗习惯,那么他也会被划分为壮族,这是在之前划分少数民族时就已经形成了这个方案。

以稻谷作为民族主要文化

在古代别的少数民族还在打猎、捕鱼时,壮族百姓就已经掌握了种植野生稻的技术,而后以生产水稻为主,形成了丰富的稻作文化。壮族的稻作文化历史久远,这从他们生活、祭祀、饮食方面就能看的出来,如:

(平安壮族梯田稻作文化)

  • 与农业相关的远古图腾,青蛙、牛、蛇;

  • 因稻谷丰收而产生的各种祭祀活动、节日习惯、歌舞活动等;

  • 丰富的稻谷文化孕育出各种饮食习惯,糯米粉、米粉、糍耙、酿酒;

壮族拥有其他民族没有的民族特色

华夏文明发展了几千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也融合了几千年,从汉族、壮族再到瑶族等都营不再是单纯的原始民族了,这起发展的过程中都在互相借鉴、相互影响。其民族特色也是别具一格,如山歌、绣球、壮锦、五色糯米饭、大粽子等等各种节日活动。

热情好客、豪气大方的壮族人民

“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壮族人民的性格就是这样的直爽,他们好客大方,喜欢以酒会友,这也是因为他们的酒量都很好,而独有的劝酒礼仪也让游客们个个都是面红耳赤。

壮族人的豪爽耿直,不只是喝酒方面,他们即使再穷,但自家的土鸡、糯米基本不卖,这些东西放在那里只为了招待客人、朋友。所以你出钱,他们会生气,但如果你是好朋友,他们不收一分钱也要强塞给你。

作为一个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在国家有难时他们从不退却,从抗击法军、太平天国运动、国民革命、百色起义、援助越南、自卫反击等等,都能见到壮族人的身影,这是一个关系国家、情系国家的民族。

跟随时代的脚步前进

五十六个民族的统一、中国新时代的高速发展,汉文化几乎完全影响了壮族的民风、民俗。经济腾飞的同时,也让很多壮族的孩子慢慢淡忘了壮语,这也导致老中青三代出现了沟通障碍。但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没有一个壮族人民为会忘记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赶花街节)这个传统且盛大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广西壮族文化节日)

对于壮族人民来说这一天不仅是传统的踏青,也是祭祖、祭拜盘古和布洛陀始祖的重要节日,在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诞辰,这一天是无比的神圣和隆重的。

在这一天,人民会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参加祭祀活动,然后开始唱山歌、做游戏,表演节目,拼酒聊天。如果有人在这天去壮族游玩,会发现这里的生活丰富多彩,百姓热情好客,到处喜气洋洋。

现如今,壮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文山州境内,还有小部分在广东、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他们虽然分布在中国各个地区,但保留下来的传统却未有太多变化,这或许是一个优秀的少数民族与生俱来的性格,一直保留着自身的文化。

壮族,一个优秀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大国布衣


讲壮语支语言的僮(壮)、主要居住在广西和滇东南的僮族,在清代,汉称普遍使用“僮人”的称呼,此外还有俍(狼)人、土人、依人等不同名称。

◆1949年12月11日,广西全境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设广西省,省会设在南宁。

◆1952年12月,在邕宁、宜山、百色3个专区成立桂西僮(壮)族自治区;1956年3月改为桂西僮(壮)族自治州。

◆1956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广西僮(壮)族自治区的倡议,1957年6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广西僮(壮)族自治区的决定,并在同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相应的决议。

◆1957年9月,广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通过了建立广西僮(壮)族自治区的议案,并成立了广西僮(壮)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

◆1958年3月5日,广西僮(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南宁隆重召开,宣告广西僮(壮)族自治区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贺龙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到会祝贺。

◆1965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居住在黔南、黔西南一带的仲家,又有夷家、夷族、水户等不同汉称呼。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麦类,红薯等。清初广西壮族地区约有大小土府、州、县128 个,土官、土司是当地的封建领主,统治下的僮族等各民族人民是依附于土官的农奴。势力强大的泗城军民府岑氏土官,不仅统治着红水河南岸包括广西凌云、乐业、百乐、西林、田林、凤山、隆林等僮人地区,甚至也统治着红水河北岸今贵州省兴义的一部分及安龙、贞丰、册享、望谟、罗甸等县的仲家人地区。在岑氏土司宗族及黄、王等姓土目、甲目、亭目、土舍等土官统治下,泗城土官的世袭领地一部分成为印田、荫免田、把事田、劳役田、祭祀田等,作为各级土官直接经营的私田,由附近各村农奴无偿耕作,大、小土官们坐享其成;另一部分作为公田,以份地形式分给农奴耕种,不能典卖,农奴以服各种各样的劳役、兵役或缴纳租赋作为耕作份地的负担。土官的划地为牢的封闭统治和剥削,不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


从1727 年(雍正五年)开始的大规模改土归流以后,广西绝大部分土官被革除,由清朝委派流官直接统治,只剩下43 个弱小土官,直到1929 年(民国十八年)才先后陆续改流完毕。但流官统治并未能改变僮、仲家人民的命运,他们作为依靠帮工,租佃为活的自由农民,遭受着沉重的地租、畜租、劳役、赋税与高利贷的多种剥削,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得以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