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嗎?


前幾天, #疫情結束前不要和家人吵架# 話題上了微博的熱搜。

這一熱搜,多多少少也暴露了中國式家庭的親子關係問題。

一場疫情,讓所有人都宅在了家。平時要工作的、沒時間的、一年見不了幾次面的家人,在這特殊情況下,變成一天24小時都要相對著。大家宅在百十平米的房子裡,朝夕相對,隨之而來的還有大大小小的家庭矛盾。

有的家庭各玩各的手機,一溝通就炸;有的家庭不知道要怎麼相處,無話可說,在家反而更拘束;但也有家庭溫馨和諧,格外珍惜這一次的長時間相處。

《歡樂頌》裡樊勝美有一句經典臺詞“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嗎?


作為外企公司資深HR,樊勝美,有美貌,有身材,更充滿女人味,除了不富,白和美她都有,但她卻不是灰姑娘,奇蹟沒有降臨到她。她努力活得光鮮亮麗,表面自信又能幹,但內心卻被原生家庭拉扯著,自卑又無力,不斷要為媽媽、哥哥的人生負責,以至於讓她自己的人生被拖到泥淖裡。

一個索取無度、沒有邊界的家庭,可能會讓孩子成年後在親密關係中,也過度向伴侶索取,讓伴侶承擔過多的責任。

在《歡樂頌》中王柏川很喜歡樊勝美,不介意她的家庭,一開始他也以為樊家的問題不過是錢的問題,只要自己努力賺錢,那樊勝美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直到樊勝美一次又一次無法拒絕媽媽和哥哥,一次次哭著打電話向王柏川求救時,王柏川才發現,樊家的問題根本就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最終,這對戀人還是走向了分手。


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嗎?


原生家庭,確實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很多信念、技能、習慣、相處方式,包括與人溝通的方式等等,或多或少都是從原生家庭中習得的,甚至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等都被父母深深地影響著。

父母經常挑起衝突、暴怒,可能會讓孩子成年後在與他人交往中,面對分歧時,難以平衡與適度妥協,而用辱罵爭吵的方式去與人溝通,因為這是從小在家學會的“正確”相處方式;

父母經常批評、無視孩子,可能會讓孩子成年後缺乏自信,沒有主見,內心自卑,因為從小在家未被肯定過、被欣賞過;

父母過度溺愛,要什麼給什麼,可能會讓孩子成年後習慣自我為中心,難以感知他人的感受,因為從小在家就是以“我”為尊,別人都是為“我”服務的;

......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常見的原生家庭問題,比如說父母離異、被收養、被虐待、目睹家庭暴力等等。

那麼,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呢?

今天我們從精神分析學派裡的兩個概念——投射性認同和內攝性認同,簡單講一講原生家庭如何影響著孩子的內在。


投射性認同,是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行動或做出反應的人際行為模式。簡單來說,是指我們投射的對象根據我們投射的內容做出我們潛意識中希望的反應。


比如,父母內心經常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聽話,在潛意識的作用下,把這種擔憂投射給孩子,於是,經常耳提面命地教育孩子不可不懂事、不聽話,並對孩子身上偶爾出現的不聽話、不乖行為,給與狠狠的教育,意識上希望孩子變得聽話、懂事。


孩子被教育後,感到很羞愧、很難過。


如果孩子不僅僅是情緒上感到羞愧和難過,還真的在潛意識裡認同了父母“我就是什麼都做不好,就是一個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孩子可能真的變成了父母認為的不聽話、不懂事的樣子。


這個過程,就是投射性認同。


這時候,父母又發現,孩子果然和自己想的一樣——不聽話不懂事,於是父母再進一步“投射”,證實了他們最早投射出來的那些情況是真的。


內攝性認同,是內攝者認同了從另一個個體身上所吸納、內攝的內容,從而使自我與從被內攝者吸納過來的那部分更相像。


被吸納的內容可能是內攝者喜愛的,或是害怕的或相競爭的部分,也可能是一種扭曲的。


很多孩子會吸納來自父母和家庭環境中的許多內容,包括一些感受、想法,並構成自我的一部分。在這一過程中,父母的很多心理特徵會變成孩子的一部分,並發展出新的知覺模式,一直延續。


在投射性認同和內攝性認同的作用下,孩子對父母的敬仰、崇拜、喜愛等正面內容會進入孩子的意識層面;而孩子對父母的焦慮、不喜、害怕等負面內容也會進入孩子的潛意識裡。

對於原生家庭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對待呢?

有心理學家說,人花了一生的時間來整理童年。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去“想當年”。

想當年,如果我父母沒離婚的話,我現在肯定不是這個樣子;

想當年,如果父母能誇我一次的話,我現在肯定不會這麼自卑;

想當年,如果父母多管一下我,逼著我堅持彈鋼琴,我現在肯定是鋼琴家了;

......


原生家庭為我們的遺憾和不滿背了鍋,但在某種程度上,雖然原生家庭是對我們的成長有著較大的影響,它會影響你成為什麼樣的人,但它無法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終的決定權依然在你手裡。

就像《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她在原生家庭裡得不到愛,甚至連自己的必要資源都需要去爭奪,這麼多年的傷害,為什麼蘇明玉會轉變?為什麼最終他們還是和解了?


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嗎?


因為她有一個慈愛又智慧的師傅,欣賞她、信任她、指引她,給了她缺失的父愛;


因為她遇到了一個溫柔、熱愛生活的男友,給她溫暖,讓她能夠卸下盔甲;


因為蘇家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讓她看到了每個人的脆弱、無助;


更是因為他們開始互相理解,在蘇家人瞭解真相後,三十多年來終於第一次站在明玉的角度去理解她的委屈和憤怒,讓明玉第一次有了被理解的共鳴。


她最終學會與原生家庭的問題和解,學會了放下怨恨,學會了理解父母,理解人生,學會熱愛生活,學會接納自己。

聽說吧心理諮詢結語:

一個人的家庭並不就是一個人的宿命,人是有潛力的,是可以成長的,也是可以修通自己的。

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學習、認知和改變,在自己的世界裡把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錯誤的觀念、不良的習慣撥亂反正,然後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