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人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原來與溫州城的風水文化有關

溫州人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天生會做生意。

溫州,已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而且還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的象徵。

這裡的人們從小就確立了賺錢致富的志向,他們立志要當老闆,成為能夠真正挺起腰桿的有錢的中國人。

他們執著於賺錢、自立自強、敢想敢幹、艱苦創業、永不言敗;他們四海為家,敢為人先,有市場的地方就有我,有我的地方就能拓出一片市場;他們白手起家,運籌帷幄,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調動資金和商品,為國家的富強、為自我的發展承擔一份責任。

溫州人的膽識和智慧、冒險精神和文化基因,讓中國和世界刮目相看。

那麼,是什麼造就了溫州人?是什麼使溫州人成了特殊的創業群體?

同樣是中國人,同樣的社會制度,同樣的教育制度,同樣的開放政策,溫州一不是特區,二沒有多少華僑,近代也沒有被劃為租界,根本沒有深圳、廣州、上海的優勢。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使溫州人從中華民族中脫穎而出?


溫州人被稱為

原來,是溫州的風水所致!

要了解這一點,就不能不提到風水學祖師郭璞。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純,山西聞喜人,是晉代著名學者和文學家。《晉書.本傳》說他精通五行、天文、卜筮之術。在中國文化史上,郭璞是一位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他不僅為發展遊仙詩、山水賦做出重大貢獻,而且為發展訓詁學、神話學立下汗馬功勞。故他在學術界素有詩人、辭賦家、語言學家,神話學家之桂冠。

郭璞是歷史上第一個給風水定義的人,“風水”一詞最早就是見郭璞所著的《葬書》,他在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故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後人都視郭璞為風水史上之鼻祖。

郭璞的風水論,是以陰陽為根本,以“生氣論”為核心,以藏風、得水為條件,他強烈“氣”的動與靜相對平衡,有機結合,才能有生氣,才是較為理想的風水環境。

那麼,溫州和郭璞之間有何關聯呢?


溫州人被稱為

歷史上溫州的建城是由東晉郭璞所設計,據明朝嘉靖《溫州府志》記載,溫州在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決定修建郡城時,恰巧郭璞客寓溫州,故請他“為卜郡城。”。

溫州郡的城建,按風水原理,應建在甌江北岸,坐北朝南,象現今的杭州一樣。

郭璞經過實地堪察,對南北兩岸的土壤取樣比較,發現同等容器的土壤,北岸的土輕,南岸的土重,遂決定建在南岸。

郭璞當時登上南岸的“西郭山”(今郭公山),“見數峰錯立,狀如北斗,華蓋山鎖鬥口,謂父老曰:若城繞山外,當驟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則寇不入鬥,可長保安逸。因城于山,號斗城。”

其中華蓋、松臺,海壇,西郭四山是北斗的“斗魁”(北斗的四顆鬥星稱魁),積穀,翠微、仁王三山象“鬥構”(斗柄三星稱構)。另外的黃土,靈官二山則是輔弼。

他又設計在城內開鑿二十八口水井,象徵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以解決城內人民的用水。郭璞還考慮到如果發生戰爭,城池被包圍,斷了飲水,更在城內開五個水潭,各潭與河通,最後注入甌江。郭璞說是“城內五水配於五行,遇潦不溢”。


溫州人被稱為

距離郭璞七百多年後,北宋的方臘聚眾起義,勢不可擋,起義軍三個月內接連攻陷今建德、歙縣、杭州、金華、衢縣、麗水六縣市,但起義軍挾其聲威,圍困溫州四十餘日,始終不能破城,只得撤軍。

到明朝嘉靖年間,倭冦屢屢侵犯我沿海今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各地,攻陷城池無數,嘉靖三十四年(1535)攻入杭州,燒燬雷峰塔。

溫州自嘉靖三十一年至四十二年(1552~1563)的十一年中,共六次遭受倭冦侵犯,但都未能攻入城內,只好在鄉間到處搶劫虜掠。除了守城軍民頑強抵抗,郭璞斗城的設計,具有科學的預見性,恐怕也有很大功勞。郭璞的設計, 構思巧妙,通過北斗、二十八宿和五行等,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兼顧軍事安全,保證人民安居樂業,不愧為人居與生態環境協調的堪輿佳作,對現代城市規劃設想仍有借鑑意義。

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文化巨人梁啟超說:“大而經濟、心性、心理之精,小而金石、刻畫、遊戲之末,幾無一不與地理有密切關係。天然力影響於人事者,不亦偉耶,不亦偉耶!”地域對人群的集體意識影響太大了:“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吳楚多放誕纖麗之文。”

所以,特定的地域形勢,必然會產生特定的磁場、微波場、特定的帶電粒子組合以及相應的場運動形態,從而對該地域人群的身體尤其是大腦產生影響。“風”包括空氣、粒子、磁場、微波等所有電磁波,“水”包括水、粒子運動、電磁傳播、能量聚集與發散。

風,看不見,但確實有。水,其性流動,風水就是看不見的物質在流動,它能影響人的心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