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推恩令惠及諸侯還是有益於自己

導語:“推恩令”是漢武帝即位後,

針對各諸侯王國施行一項重要的政治改革措施,該項政令由主父偃提出,漢武帝劉徹採納並對諸侯王國頒佈,該項政令對於各諸侯王國來的的嫡長子來說,是有壞處的,原因很簡單,繼承的東西少了嘛。對其他孩子來說,真是皇帝的恩澤啊,不忘大家都是姓劉的。而對於老國王來說,都是分給自己兒子的,自然也不說什麼話,就是委屈下老大而已。但是,對於皇帝來說就不一樣了,拿著別人的東西給別人,還要別人對自己感恩戴德,於是“藩國始分,弟子畢侯”,所以叫推恩。“推恩令”的頒佈,讓諸侯王國越分越小,而朝廷管的地方卻越來越多,到了漢武帝后期,天下的土地,百分之九十都是歸朝廷直接管轄,這就大大加強了皇帝手裡的權力,剩下的諸侯王國,即使聯合起來,也威脅不到皇帝,相較於漢武帝以前的幾個皇帝,劉徹皇帝的統治就安穩了許多。這解決了從文帝、景帝以來,朝廷面對日益壯大的諸侯,如何削弱和解除威脅的問題。

漢武帝的推恩令惠及諸侯還是有益於自己

(圖一 推恩令)

皇帝的煩惱

漢朝建立之後,並沒有全盤照抄秦朝的制度,在郡縣制的基礎上,還分封了很多諸侯王國,除了建立者劉邦,後續的統治者,

一直到漢武帝,都對分封的諸侯王國很頭疼,為什麼呢?他們的實力太大了,經濟上,可以自主徵收稅收,朝廷裡面管不著,也分不上交一分一釐,還可以自己造錢幣;政治上,諸侯王國有本國的認識任免權,基本上,只要承認漢朝朝廷為自己的老大,幹啥事都行;軍事上,竟然可以有自己的軍隊,當然,劉邦開始的想法是,讓各諸侯王國在皇帝有難的時候可以帶著軍隊勤王,畢竟,在剷除了他姓諸侯王國之後,剩下的諸侯王國裡面的國王都是姓劉的,天下劉姓王爺一家親嘛。

漢武帝的推恩令惠及諸侯還是有益於自己

(圖二 漢初形式圖)

其實這項制度裡面有一個漏洞,最初幾代王爺是親戚,多生幾代之後,關係就疏遠了,就變成幾桿子才能打得著的親戚。這個時候,那些有錢、有人、有兵的王爺就會想,都是姓劉的,我是不是也可以噹噹皇帝。這就要了皇帝的老命了,本來指望著你幫助我,一不小心屁股下的龍椅變成別人的了。坐在龍椅上的皇帝心裡就要有小九九了,怎麼樣才能讓這些威脅消失呢?直接削藩,把他們的權力都拿掉肯定不行,搞不好他們會直接反叛。漢景帝時,因為考慮到諸侯王的力量太強大,他就採納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結果,下面的諸侯王國不幹了,扯起旗幟,直接造反了。好在當時朝廷有能人,派周亞夫為將,將叛亂平息了,這也花費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朝廷裡是容不得下面的諸侯這樣不聽話的,所以,道理漢武帝當政時期,他也要考慮怎麼樣才能去除這種威脅。


漢武帝的推恩令惠及諸侯還是有益於自己

(圖三 漢景帝)

主父偃的對策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在一次和劉徹的對策中,對他說:“以前的諸侯國,他們管轄的地方不超過一百里的地方,不管他們怎麼折騰,朝廷都能控制的住他們。但是現在的王國和以前不一樣了,有些王國管轄的有幾十個城池,方圓幾千裡。他們要是幹些不法的事,情節輕點,容易鋪張浪費,魚肉鄉里,而你朝廷又不好管他;要是情況嚴重點呢,他們王國的地盤又大,要錢有錢,要兵有兵,要人有人,再聯合幾個早就對朝廷不滿的其他諸侯王國,拉起隊伍,扯起旗幟,就造反了。”

漢武帝的推恩令惠及諸侯還是有益於自己

(圖四 王剛飾演的主父偃)


“現在如果頒佈一到詔令對他們的權力進行限制的話,那他們就會想造反的,就像以前晁錯向先帝提出,要對諸侯王削藩,結果就有諸侯王國直接起兵造反了。現在那些諸侯的兒子有的都有十幾個,但是繼承王位的就只有嫡長子一個人,其他兒子雖然也是親生的,等嫡長子繼承王位後,王國的土地和其他兄弟半毛錢關係也沒有,這和我大漢朝‘以仁孝治天下’的理念不符啊。臣主父偃建議陛下,讓各諸侯王推恩所有的兒子,讓除了嫡長子的其他兒子都有土地可以分,並且給他們列侯的爵位。這樣人人皆大歡喜,皇上你用自己的恩德,讓諸侯的其他兒子都有土地,能當列侯。實際上諸侯王國的土地會越分越下,不用下令削藩,他們自己的實力就會變弱,威脅自然也就解除了。”

漢武帝一想,還有這種好事啊,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解決掉這個頭疼的問題,於是下令“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名號”。這就是歷史上的推恩令。

漢朝當時的社會背景

漢朝經過初期的休養生息,國力逐漸恢復,人民的生活也日益富裕,國家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表面繁榮,實則影響繁榮穩定的因素太多。

漢武帝的推恩令惠及諸侯還是有益於自己

(圖五 漢朝行政區劃圖)


首先內部問題,由於漢初實行無為而治,基本上只要不殺人放火,不起兵造反,朝廷就不會管太多的事,所以當時社會上的土地兼併情況十分嚴重,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日益強化,階級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這就為社會的動盪埋下了一個種子。

其二就是諸侯王國問題,他們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享有特權,朝廷也要對他們忌憚三分。而諸侯王國的壯大,也與當時社會的土地兼併有關,要解決土地問題,勢必會影響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最後,是外部問題。漢初,北方的邊疆問題主要是匈奴騷擾邊疆問題,甚至還出現過匈奴攻入長安的局面,針對外部問題,漢初到漢武帝即位時,一直採取的時和親政策,送個公主過去,和平一段時間,自然公主帶去很多嫁妝,等嫁妝花完了,匈奴又來騷擾,然後又送個公主過去和親,以此循環往復。

推恩令實施的結果

推恩令的實施,解決了諸侯王國問題,讓皇帝的實力得到增強,諸侯對朝廷的威脅得以解除。根據漢朝規定,王國有政治、經濟、軍事特權,相單于一個郡,而侯國只有經濟特權,沒有政治、軍事特權,並且級別相單于一個縣,所以當王國實力得到削弱時,漢朝皇帝的實力就能得到加強。名義上,並沒有說是對諸侯進行削藩,所以諸侯也找不到理由反叛。皇帝這邊佔了道德的制高點,因為是恩及諸侯的兒子,有沒有分給外人,諸侯要是不同意,又與當時仁孝的理念背道而馳,所以諸侯也是自己願意,請求分給兒子,這樣,王國的土地因為分給兒子當列侯,逐漸縮小,朝廷直接管轄的地方逐漸增多。到了武帝后期,王國裡面,地方大一點的也就幾個縣的地方,侯國裡面,小的只有幾里地,都沒有大一點的豪強地主的土地多。

結語:漢武帝的“推恩令”,表面上是恩及諸侯弟子,但是實際上是漢武帝加強朝廷權力的一種措施,推恩令頒佈後,各個諸侯國紛紛上書,要求分隔土地給自己的兒子,這樣王國的土地就越分越小了,再也沒有能力與朝廷抗衡。後來頒佈

酎金律,以祭祀宗廟為名,要求列侯們進獻黃金,然後藉口列侯所獻酎金有瑕疵或缺少分量,廢掉一百多個列侯,把列侯的土地重新歸於朝廷管轄。在此之後又制定了《附益之法》,以此來限制諸侯的活動,以及諸侯之間的活動,命令諸侯不得結交賓客。這些措施都大大加強了朝廷的權力,緩和了社會矛盾,也增加了朝廷的賦稅,增強了漢朝的軍事力量,為後面衛青霍去病的抗擊匈奴遠征漠北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漢武帝建立統一強大的大漢帝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說漢武帝,或者說漢朝朝廷才是推恩令的受益者。

參考文獻:

《史記》 司馬遷

《漢書》 班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