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门槛效应”独树一帜,在孩子的教育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

“登门槛效应”,也称作“得寸进尺效应”,是什么意思呢?

登门槛效应

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登门槛效应”抓住了人们的基本心理:不好意思拒绝可以轻松完成的要求,进而引导和驱使去完成更大的目标。

“登门槛效应”独树一帜,在孩子的教育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

不少家长都知道“登门槛效应”,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是经常办错事,起到了反作用。

案例一: 按照家长标准设定要求

小明上四年级了,其他方面表现都不错,就是字写得糟糕。

妈妈参照“登门槛效应”,制定了一个自认为完美的练字计划,练字数量和时间也是从小入手。

小明面对妈妈一开始就要求每天写500字的计划,死活不接受。


案例二:处罚孩子

明月学习钢琴有一段时间了,进步不太明显。

妈妈和明月一起制定了每天的练琴计划:要求第一个月每天练琴一个小时,第二月及以后每天1.5小时。 末了,妈妈加了一条:如果当天完不成练琴,则被罚扣零花钱20元。

明代大儒洪自诚在其《菜根谭》中说道:“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

”。

这句名言放在当下的教育同样适用。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一下子把目标定得太高,首先要让孩子能够接受,进而才能驱动孩子采取行动去实现。

“登门槛效应”独树一帜,在孩子的教育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本身对于学习逐步有了自己的认知。

家长更多的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当下的社会标准,去引导和修正孩子的认知,让孩子自己愿意学习,愿意采取行动,进而实现预定的目标。


做好以下几点,家长就算是成功运用了“登门槛效应”。

第一:用适当的奖励代替惩罚

不少家长喜欢使用惩罚的手段,认为孩子不受到惩罚就不会长记性。

这个观点在一些极端场景下是有用的,但是在“登门槛效应”的应用中是起反作用的,只会让孩子想办法逃避而不是完成。

用适当的奖励,刺激和牵引孩子去行动,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第二:和孩子平等对话、交心

如果孩子不接受、反感来自家长的引导或者帮助,那么再好的药也进不了孩子的口中

和孩子像朋友一样平等对话、交流,让孩子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家长才能读懂孩子真实的顾虑和困难,才能做到理解孩子和帮助孩子。


第三: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

不管是起始阶段还是后续阶段,都需要孩子能够接受,并且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做好。

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就是最好的方式,让孩子参与、修正并确定最终的计划,然后画押。

接下来放手让孩子去行动;而作为家长,做好相应支持工作就好。


激扬动力成长训练营:

致力解决青少年:学习障碍:厌学、动力不足、信心不足; 学习停滞:厌倦、懈怠、过度焦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