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费时几百年才统一六国,为什么刘邦用7年就统一了?

小眼睛啊董


秦朝大一统从本质上来说有2个原因,一是思想上对统一的期盼,二是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差距不断扩大。

首先经过春秋战国400年的战争,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和平民百姓都梦想能够实现天下定于一,结束战乱的生活。而在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各诸侯国之间的往来频繁,也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思想上有了大一统的意识,实现国家统一是早晚的事情。

其次是秦经济的发展和资源分配的有效性。在那个时代科技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走向,秦的举国体制让它在战争中逐渐胜出。在6代秦王的不断努力下,秦与其它诸侯国的实力逐渐扩大,秦统一天下也成为必然。

但在战国时期,贵族的统治传承已久。各国的改革都无法立竿见影取得成功,甚至会面临失败。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可以看做先进政治经济制度对旧的政治经济制度取得的胜利,所以它不可能那么快结束。

刘邦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赢得了最终的胜利。首先秦灭亡的六国旧贵族并未彻底消失,而是蛰伏了起来。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秦的统一战争可以说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展开的,始终伴随着血腥暴力,在六国百姓心底留下了暴虐的印象。秦始皇在位期间虽有大一统,书同文车同轨的功绩,但也过度使用民力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加上大家难以服从秦法的统治,六国贵族趁秦始皇死去爆发,在很短时间内就推翻了秦的统治。

刘邦被封汉王之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取得了战略层面的胜利。实际上,刘邦是识人用人的高手,他一手开创的军队和官僚架构表现出令人惊奇的稳定性,即使是韩信这样的人物也只能在体系里面接受刘邦的赏罚处置。

刘邦统一天下靠的不是项羽式的勇武,而是高超的统治能力和政治手段。汉高祖,真乃神人也!


佛系说事儿


这个问题非常好,不仅涉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态还涉及到了秦汉时期的国家认同。为何秦朝耗尽六代君主励精图治的结果才得以统一的国家,而到了刘邦时期却只用了7年时间就实现了统一。

第一,社会均势平衡。战国时期的七国争霸实际上是在一种动态平衡之中,秦国春秋初年才刚刚成为诸侯国之一,发展的时间比楚国齐国之类的老牌国家短了很多。秦国的东面有三晋大地的韩赵魏,北方有义渠部落等少数民族,南方是巴蜀崎岖之地。这些国家和部落已经在当地深耕熟耘多年,有了很好的社会基础根本没有办法在短期内一举攻克。所以秦国北讨蛮夷,南平巴蜀,再使用鲸吞蚕食、远交近攻等多重策略才最终得到成功。

第二,秦统一后时期国家认同并没有很快地建成,所以基本上是各自为战一盘散沙,加上项羽一共分封了十几路诸侯,每个诸侯的实力就变得非常的分散。刘邦正是采取了逐步蚕食的策略才真正快速统一天下。换言之,秦国面临的是七个具有相当势力,百姓同仇敌忾,内外实力充足的强国。刘邦面临的是十八路力量分散,不得民心的诸侯,只要打败了项羽,天下即告统一。


经典守望者


复杂的事情简单说:

第一,秦朝并非花了几百年时间统一中国,大家都有说到。

第二,秦朝是大一统帝国的开创者,秦以前都是很多小国家,人心不一,统一难度自然很大。但秦以后国家再分裂,人们都向往一个统一的政权,这时候统一的难度要小得多,无非是谁有实力谁统一的问题。


爱科学的Stephen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才完成的统一,为何刘邦用了仅仅七年呢?其实这个问题有几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看待。

1.刘邦真的完成统一了吗?

公元前209年,刘邦起兵反秦,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但202年的西汉真的完成了统一吗?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汉王朝初期同样拥有许多异性诸侯国。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都是作为一方的诸侯。另外,西汉王朝初期,还拥有许多同姓诸侯国,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燕王刘建、齐王刘肥、代王刘恒等等。他们都拥有自己的行政官署,以及掌管各自王国的财权,军权。即使后来刘邦除掉了六位异姓诸侯王,但刘氏的诸侯王,仍然不在中央的管控之下。这样的统一,很大程度上只是名义的统一,真正汉王朝的统一,要到了景帝、武帝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时期。

2.局势不同

要知道,秦国和刘邦当时面临的局势完全不同。秦国是从一个西隅小邦发展而来,战国前期被魏国欺负,山东各国都“卑秦”,让他们“丑莫大焉”。从孝公之时的商鞅变法,一直到秦始皇。秦国一步步发展强大,从一个偏远小国,变为了大国。秦国由弱到强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刘邦却不同,他正好赶上了天下反秦的大好时机。跟随起义军攻打秦国,收笼了一大批更碎他的人,被称为“丰沛集团”。随着浩浩荡荡的潮流,刘邦的势力发展十分迅速。相比秦国面对的山东六国,刘邦面对的只是还不成气候的各地军队。这样天下大乱的局势,更适合统一。

3.面对的对手不同

秦国面对的对手,都是根基深厚的山东老诸侯国,他们也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底子十分雄厚。并且时常合纵攻秦,秦国时常遭到三四国的围攻。想要一举统一根基深厚的国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例如南北朝时期,历时长达300余年,就是因为南北双方都实力根基深厚。秦始皇时期,是秦国势力已经对其他国家形成碾压,才加速了统一。

而刘邦面对的都是一些根基不深的武装,例如韩王信,臧荼等等,立国不到几年就被刘邦消灭了。在灭秦的时候,更是有项羽在前方的牵制作用。最大的对手便是楚汉战争时期的项羽,但刘邦是获得了相当诸侯势力支持才打败项羽的。并且项羽真正的基地在江东,自己却不肯渡江与刘邦形成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刘邦统一的速度。


秋山散人


这个问题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小黄来试着回答一下。

提问者说的秦国用了几百年才完成统一,是从春秋开始算起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我们要知道秦国从春秋时期就一直在打仗,但是直到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才开始强大起来,也为秦国最后一统天下创造了条件。

秦朝也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再来说刘邦那个时代,秦国二世而亡以后就一直都是天下大乱的局面。经过秦始皇的天下一统以后,老百姓都希望战争结束,天下统一 百姓安居乐业。

提一个观点吧,统一速度取决于上一个王朝向地方分权的程度。

分权多,地方割据就强,统一战争就难打,而且越往后割据越强,越难打。

放权少,地方割据就弱,统一战争就好打,而且前期打得越快,留给割据势力巩固的时间就越少,后期就越好打。

上面这段话就是我认为刘邦只用了7年统一天下的原因


小黄论道谈双创


六国的文字长啥样?

说起秦始皇大刀阔斧的改革,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将大秦划分成36郡,每郡设置太守、督尉、监察三职,彻底废除周代的分封制;二是收缴各地的兵器,铸金人12个放于咸阳;三是统一度量衡以及车距,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将六国杂乱的文字去除,用秦国大篆为基础,在神州大地普及小篆。

公元前770年随着周平王的东迁,周王室的权威是一落千丈。先前殷商的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的金文,开始借着诸侯国的实力上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乱象。这一时期的文字因承载的物品不同,主要有刻在陶瓷上的陶文,勾画在绢帛上的简帛文,标记在钱币上的货币文,雕刻在印玺上的玺印文。

若要一目了然看出文字的差异,还得通过国别来分辨。齐系文字的使用范围是齐国、鲁国等,特点是异体字繁多,装饰笔画醒目;晋系文字的流通范围是赵、韩、魏等国,特征是结构细长、笔画细劲;燕系文字的使用范围是燕国等北方区域,特征具有浓厚的粗犷风格;楚系文字的盛行范围是楚、吴、徐等国,特点是字体欣长、特殊字形字体多。

作为后世沿用的字体,秦系文字得拎出详细介绍。自从周平王东迁以后,宗周之地为秦国占领。因而秦系文字沿袭了西周文字的特点,侧重于方折、平直的风格,在秦统一后普及全国为秦小篆。另外血液夹杂胡人基因的秦国人,把遒劲、豪爽的气质融进了文字,这就是后代隶书的源头!

正是因为千古一帝秦始皇,逼迫六国遗民学习小篆,放弃复杂的原六国文字。使中华民族加快了融合,并且把大一统的理念烙在百姓脑子里。同时也是刘邦只花了七年时间,就建立大一统的汉朝之基础!

西楚霸王的失败路

翻阅有关刘邦的书籍,能得出此人特别善于抓时机。影响他的转折点主要有三项,那一年作为泗水亭长的刘邦,押解着数百人奔赴咸阳。当走至芒砀山时,有几人逃脱了队伍。于是刘邦索性带领剩下的人,打出了反秦的旗帜。

有个成语叫借鸡下蛋,说的是人得学会借势。巨鹿之战的关键档口时,项羽破釜沉舟打垮章邯时。刘邦却穿插奔袭咸阳,成了首个进入关中的人。让自己拥有了封候拜将的资本。最后强秦土崩瓦解,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有句俗语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楚汉相争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当时刘邦和项羽以鸿沟为界,西归汉东为楚达成停战协议。然而就在项羽撤军东走时,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对缺衣少吃的项羽发动攻击。在这时起决定作用的是彭越,他原先是项羽的部将。

由于两个人尿不到一个壶,恰巧刘邦及时伸出了橄榄枝。在加入刘邦的阵营后,他多次破坏项羽的粮道。使项羽的后方始终得不到稳定,导致战场是多次功败垂成,最终粮草器械消耗殆尽兵败乌江。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邦能建立汉朝的原因,一是秦始皇推行文字的统一,让世人都渴盼统一;二是项羽替他分担了部分强秦的压力,为发展自己的势力搭建了空间;三是刘邦有识人之明,敢于放权给有能力的人。

——END——


惜缘小历史


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1 所处时代不同 :自从春秋时期开始,秦国建国之初就四面楚歌,强敌环绕 ,东邻春秋第一强晋国,南有强楚,西有西狄,这时候保住根基已是头等大事,想要称霸更是难上加难!在战国时代,经过一代代国君的奋发有为,秦国已今非昔比,三家分晋大大削弱了东进阻碍!楚国日落西山,腐朽没落!西边少数民族更是向强秦俯首称臣!各诸侯国后来被秦国远交近攻,利用各国矛盾,逐个击破!

而汉朝的统一就相对简单的多!

2 文化认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所以这时候武力统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所在,秦始皇统一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进行多项变革,其中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以此来加强国人对文化的认知,稳定社会发展,从而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而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是在秦统一的文化思想上建立的!

3 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大大小小几十个诸侯国都形成了类似西方城邦国家的形态,各自为政,那时候的百姓只认同自己的城邦国家,秦国仅凭一己之力要战胜东方各诸侯国强于自己几十倍的人口,这让秦国统一之路变得异常艰难!而到汉朝时期,百姓只有一个国家概念,天下太平,安居乐业是每个平民百姓昼思夜想的事情,这时候只要能统一百姓就会全力支持!






咸鱼放映室影视剪辑


时势也,用故事的方法来叙述,说说个人的想法

双方的难度系数都不同,我们分开来看

秦:奋六世之余烈,从战国开始,七雄争霸,能够成为七雄之一,那可以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可圈可点的地方,不然也不会成为七雄,各国君主大臣,也都不是太昏庸无能的人,各地也有自己的文化体系,统一过程中,难免会陷入拉锯战,治安战,所以,要花大把时间才能统一

汉:完全捡了秦的便宜,我们不妨做个大胆的猜测

陈胜吴广借公子扶苏的名起事,然后各地揭竿响应,其中是不是夹杂有秦内部的权势斗争,新皇即位,还没坐稳,新利益集团想获取更多的权益,老利益集团不想退出,双方内斗,消耗了秦的国力!

秦在统一过程中,已经把各地的经济文化体系打烂了,方便了后期汉的政治输出,在那个时候,反对暴秦,就是所谓的政治正确。楚和汉,作为最大的两股势力,已经获得了其它诸侯或者势力的认可,但项羽杀楚王,失去了道义上的制高点,使得其它诸侯转投刘邦,同时,刘邦又分封了一批跟随起事的人,从政治上承认了他们的权益,也就是说,刘邦集团获得了老牌利益集团的支持,同时又获得了新利益集团的支持,所以,汉可以统一

以上随笔,谢阅


邓小姐家的罗先生


我们常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话回答题主的问题也是不错的。

我们先看看六国反的是什么?

不少朋友会说:当然是暴秦了。为何反暴秦?因为百姓需要休息,而始皇帝不允许。

春秋、战国数百年战乱,老百姓早厌烦了。好不容易天下一统,七国归一,能歇歇了吧,始皇帝却忙着修驰道、打南越等等。

始皇帝做的事情,我们后来人是最大受益者,所以我们可以说功在千秋!毕竟站着说话不腰疼。

老百姓既烦战争,又烦秦,也许更烦秦。

于是六国联合起来推翻大秦。

七国难一统,除各国国力外,主要的原因便是之前没有一统的势力,谁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会怎么样,未知最可怕。

秦始皇让天下百姓过了十年的和平日子,没对比就没伤害:原来这就是统一的滋味啊,真香!

争权夺利是上层的事,底层百姓考虑最多的还是怎么生存。

普通老百姓想什么,还有比刘邦他们更清楚的吗?

刘邦的功臣集团完全是底层出身,能做出符合更多人利益的决定。汉朝的建立,除了刘邦等人的努力外,普通老百姓的选择也很重要。

得民心者得天下,真当随便说的?玩弄民心的,终会被他人背弃。

曹操一步步夺取汉室权柄,先是丞相,后是魏公,既而魏王。因为以前没人玩过啊,第一次的阻碍都比较大。

司马昭玩得比较大,想通过弑君来篡位,结果不太好。整体来说有曹操、曹丕的“经验”,还是比较顺利的。

到东晋南北朝,大家更习惯了,一代完成篡权,也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卧牛说历史


秦朝统一可是有一堆势均力敌的对手对抗的,刘邦的对手就少很多了,只有项羽。

秦朝统一

秦朝开启统一之路以前,原来只是给周王室养马的地方,因养马有功被封为诸侯,与齐、楚、魏这些诸侯一样。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正确的政策,让秦国的军队战斗力和生产力逐渐鹤立鸡群,但赵国、齐国、楚国实力也不差。而且那个年代也没有这种统一封建朝代的先例,所以统一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汉朝统一

刘邦所面临的情况就非常好了,当时国家已经统一,大家夺天下也是为了取代秦朝成为天下的主人。当时消灭秦朝的主要功劳还是在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将秦朝精锐全歼,后面只是一些扫荡工作了。所以刘邦只需要击败项羽就可以立国了,刘邦也不负众望,最终脱颖而出,建立汉朝。

一个新兴的事物产生,是需要不断演变和完善的,秦朝的统一之路就是如此艰巨,而汉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占了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