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布施”是我努力的最终方向

严谨、有序,心怀对患者的尊重,有些时候还需要一些创意。”

对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援鄂医疗队护士长杨燕君来说,做好护理工作是一门科学。


在鄂州市中心医院,医疗队所在的ICU病房皆为危重症病人,随时有生命危险,护理工作格外繁重,包括杨燕君在内的护理团队每人每周至少要排5~6天班,每个班次至少5小时,而其中早8点至下午13点是工作量最大的班次,涉及交接班,停改医嘱、长期或临时的各种治疗护理、化验指标的对症处理等多项工作,而她每天都会和这个班次的同事一起从驻地出发,7点15分准时出现在医院,不仅是基础护理,有难度的胃管留置、静脉穿刺、吸痰、配合气管插管拔管,涉及质量管理的风险评估、规范化标准,甚至物表地面清洁、消毒液的配比,都亲力亲为。


“我们的工作都是大家一起开荒出来的,面对既有条件,自己想办法一步一步探索解决,有序推进工作。”入驻的时间短、任务重,杨燕君带领护理团队却丝毫没有慌乱,没有出现任何安全问题,而这背后是巨大的努力和付出。


医学是科学,也是人文

入驻ICU后,考虑到病人的清洁和保暖,杨燕君迅速请本院护士长协助,向医院申请了床单被罩和病号服,保证一定的更换频度。“我们给病人倒穿病号服,一方面比较方便,一方面护着肚子也比较暖和,鄂州的天气还是比较冷的,病房里不能开空调,大面积的身体擦洗反而容易感冒。”从基础护理开始做起,她要求护士做到基本的“四洁”:面部、双手、口腔和会阴。


执行医嘱很重要,然而工作中大家发现,目前执行医嘱是传统的转抄方式。“主班从电脑上抄医嘱给治疗班,治疗班与责对再核对,万一其中有一个环节错了,会带来风险。”经过讨论,杨燕君拿出了解决方案,在每晚0点以后直接打印医嘱单,按照医嘱进行治疗,而不再需要分别拿出每次治疗的输液单、执行单反复核对,一目了然,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的同时保证了患者安全。


经过两周的实际工作总结,针对新冠肺炎病房工作的特点,杨燕君带领组长们制定出了各班次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制定了交班模板,护理记录模板,节省时间,重点突出。

“无畏布施”是我努力的最终方向

改造好的痰液收集桶&每天清晨清扫病房的杨燕君

为了顺利推进护理工作,杨燕君还大胆创新,做了很多新的尝试。“病区没有中心负压,吸痰需要使用电动吸痰器,储存痰液的玻璃罐每天需要倾倒痰液,清洗消毒后再用,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造成喷溅,增加了护士感染的危险。” 下班回来路上,她一直在想怎么办?晚上睡不着,忽然想起自己科室经常使用的一次性壁挂式吸痰器的工作原理,思考能否将其与电动吸痰器结合应用。她连夜联系科室总带教晓明老师,把思路和想法详细告诉她,请她帮忙进行了实验,一次性使用吸痰装置与电动吸痰完美结合,果然可行!结合密闭式吸痰管的应用,让吸痰这项危险的操作一下子变得安全啦!


很多危重症患者本身合并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但当地医院的血糖监测表,只能看出血糖的数值,不利于调节胰岛素的用量。杨燕君制作了一张表单,涵盖监测时间间隔、血糖具体数值、是否使用了胰岛素治疗、是否应用了肠内营养/静脉营养、胰岛素泵速、有无发生低血糖及进行了什么处理等,为医疗查房提供了实现了动态数据。

“无畏布施”是我努力的最终方向

杨燕君给患者喂饭

“ICU病房所有的窗户都被钉死了,无法进行空气流通,来了以后我们跟院方提出安4个排气扇,人为的进行空气流通,这时候空气和物表仪器的消毒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且病房里上呼吸机的病人很多,冷凝水里也有大量的病毒。” 医疗队所在的ICU由1997年建成的CCU改造而成,病房老旧,没有保洁员、垃圾收集员,如果消毒做不好,安全隐患很大,杨燕君每天早上都会扫地、墩地、擦拭、收拾垃圾。一些带有无创呼吸机的病人可以正常进食,杨燕君也经常亲自给病人喂饭。“活儿没有大小,我可以帮大家分担,一起让患者安心。”她还制订了一版针对新冠肺炎病房发生针刺伤的应急处理流程,让大家更好的保护自己。


不分你我,我们都是一家人

与杨燕君聊起在鄂州近一个月的工作情况时,她最常说的就是“大家都辛苦,比我更辛苦。” 每个班次都有一位组长,不仅在自己当班的时候要把关护理质量,还需要在交接班前提前进行准备,不给下一班次遗留工作。为保证护理安全,每天的夜班分了3个班次,其中23点到4点和4点到8点,近3周的时间里,这两个班次的组长就这样连续上着夜班,却毫无怨言。

“无畏布施”是我努力的最终方向

拔管是最危险的工作之一,队长秦宇红与杨燕君并肩作战:“我们应该在最前面。”

“当地的医护也很不容易,在前期没有充足的防护时,为了救治患者,义无反顾的上战场,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ICU里调配了一些鄂州市中心医院的护士,任劳任怨,也很让她感动。“他们都像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我有责任护大家的周全。”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安全倾倒呼吸机管路里的冷凝水;跟她们一起上下班指导如何穿脱防护物品;为了减少针刺伤,请护理部寄来无针输液接头;教他们使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如何根据血糖和饮食,综合判断,正确调节胰岛素泵。

“无畏布施”是我努力的最终方向

与轮转护士合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孩们都说在北京团队的病房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希望有机会以后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进修,鄂州市中心医院的领导们也对我们很认可,想到这些,就觉得大家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写在最后

“无畏布施”是我努力的最终方向

“2003年我是第一批进入非典病房的,我知道每一批次人员都需要一位护士长,我相对来说有一点经验。另外,我家孩子大了,也没有家里老人的牵挂,而且我身体好,这么多年很少感冒,经历的事较多心态也比较放松。跟我先生儿子都说了。如果需要我可以第一个去。昨天我跟我们家主班和总带教都说了,如果我去,她们俩一定会引领大家把科室工作做好,跟我在一个样。”这是1月28日杨燕君报名援鄂医疗队时发给护理部许春娟主任的微信,从那天起她就收拾好行李箱放到科里,随时准备出发了。她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公民,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候能出一份力,没什么好顾虑的。


母亲信佛,她常教导杨燕君的就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在这场战疫面前,钱财可捐赠,规则信条可授予,帮助别人有信心面对人生困难才是杨燕君心里最终努力的方向。


他们眼中可爱的她:


您说:“医学是科学,更是人文,尊重患者的生命尊严从一件洁净的衣服开始”,您用您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文关怀已深入骨髓。记得28床的一位老奶奶担心自己不能治愈心情焦虑,查房时,您握着奶奶的手说:“您不用担心,我们是从北京过来帮助您的,您一定会好起来的”,我看到奶奶的手在微微的颤抖,眼中的目光似乎平和了一些。在大家忙于治疗护理工作时,您默默的弯着腰一口一口的为患者喂饭、喂菜。前几日,气温骤降,病区温度低,且因疾病原因患者末梢循环差,您便将自己的暖宝宝带到科室为患者暖手暖脚,因担心患者烫伤,您细心的自己试好温度后再给患者使用。31床的老奶奶已在CCU住了一个多月了,大家都在积极的救治她,但因病情发展,老奶奶还是离开了我们,您带领护士们轻轻的为老奶奶擦净身体,让奶奶走的安详体面,还不忘安慰不能来为奶奶送行的亲人,只想让他们少一点遗憾和悲痛,我深知您深深体会过痛失亲人的伤痛,此时看似坚强的您让我心疼,希望所有人远离疾病和痛苦,愿所有人一切安好!


护士长只说一句:就是来打硬仗的!大家硬生生的把CCU接了过来,一大堆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穿起三层防护服,护士长带领着队员们一头扎进病房!短短几天,病房环境改观了,护理工作高标准顺畅地开展起来了,危险操作防护到位了……连续高压高强度的紧张工作,护士长真的要累坏了——她出现频繁的早搏。


护士长说,不管这些病人能不能好,他们的家人们不能进来照顾他们,我一定要把他们当自己的家人替他们的家人好好的照顾他们。说的时候,她的眼睛里泛着闪闪的泪光。我后来才知道,护士长的母亲仅仅离开她不到一百天!我和护士长说:最喜欢你们护士认真专注地照顾患者工作的场景——那的确是我心中最美的画面!鄂州市中心医院来轮班的护士们说,如果非要去重症监护室,就去11楼!我知道这是同行对护士长她们工作的最好褒奖和认可!

——队长秦宇红

我在病区查房、看病人的时候,总是不时的传来护士长的声音,“我来”、“给我吧”、“我教你”。在临床工作之余,护士长还要有许多工作,比如排班,护理团队30余人,来自6家不同医院不同专业不同资历,人员排班如何配比,需要做全方位的权衡利弊,耗神耗力耗时间。另外,这么多护理人员,人员流动也很大,如何保持护理、操作的规范和一致性,她加班加点的做好了《护理手册》,说等到疫情结束那一天,我们团队离开湖北鄂州,能给他们留下一些有益的工作思维也是好的,希望能把北大国际医院的“博爱、尊重、精勤、卓越”核心价值观植根于鄂州市中心医院,愿他们有更好的未来!

——副队长王生浩


有一次我凌晨四点下班回来有事情和杨老师汇报,等收拾完五点多就给杨老师微信留言了,结果她当时就给我回复了,我记得凌晨一两点她还在群里布置安排工作,每天让我们多睡觉多吃饭,自己却办不到。

——队员兰爽

除了专业过硬,在日常的生活中杨老师给予了我们最大的精神照料,繁忙的工作之余,杨老师还能及时为我们做心理疏导,根据我们不同的工作生活状态及时的找我们一一的交流谈心,像大姐姐更像一位长辈,循循善诱,亦师亦友。

——队员张玉

我们在护理上遇到的难题,杨老师都会想方设法帮忙解决,有杨老师在心里踏实。

——队员赵静

每次都上最忙的时间段,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专业技术过硬:难留置的胃管或者穿刺困难的时候都能等到帮助和解决;危险的工作抢先干:留取咽拭子、气管插管的时候总是冲在前面;最累的工作自己来做:消毒隔离、擦拭地面、整理病房、更换床单;对临床工作质量把控,及时发现护理隐患和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避免出现差错;关心队员生活和心理,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扰和困难。

——队员郭淼

知道我鼻梁被口罩压红了,马上给我送来水胶体敷料。前几天累得心悸,吃着药还在坚持工作。杨老师是我们的好榜样,也是我们的好家长!

——队员张艳

杨老师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了您,我们一切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白天的辛苦,晚上的总结,都给我们一字一句编辑在微信群里,让我们大家能够避免差错的发生,使得我们对工作更加得心应手。谢谢您,杨老师!

——队员付瑜文

昨天下班的时候,杨老师习惯的在下班前认真再次巡视每一位患者,突然发现26床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下降,面色不对,她立即呼叫医生,指挥护士推抢救车,准备药物,做记录……很快,医生到达判断可能痰堵,我们一起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抢救,时间紧急,杨老师顾不上戴面屏,也没有用密闭式吸痰管,直接给患者从气管插管里吸痰,吸出大量粘痰,同时我们迅速给药,去甲、多巴胺等药物执行,患者很快恢复了心率,血氧饱和度也达到了98%!

——队员王芳

为27、28床两位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时,在不完全具备防范拔管暴露风险的防护条件下,原本应该下班的杨老师坚持留在病房,并冲在前面,为患者行开放性吸痰,配合医生拔管,感谢杨老师一直如家长般爱护着我们每一个人!

——队员刘媛

印象中杨燕君护士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来我来”,她会亲自给病人喂饭,给病人清洗... 所有的事情,越危险,杨护士长越是冲锋在前。

——队员付雪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