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要义》第九讲 即刻观照

即刻观照


如果你无法观照当下生起的现象,便不会知道它们无常、苦、 无我的真实性,因此,你可能会让它们再生起,因而让烦恼存在。这是随眠烦恼(anusaya kilesa,潜伏性的烦恼)的情况。因为它们由所缘而生起,我们称之为「所缘随眠」(或随眠于目标,ārammanānusaya)。人们执取于什么,以及为何执取?人们之所以执取于事物或人,是因为曾经见过这些人和事。如果你在它们生起时无法观照,不知不觉间执取便生起。烦恼潜伏于我们的看、听、尝等的一切之中。


如果你观照,你会发现你所见的事物会消失,所听的声音会消失。它们一瞬即逝。一旦你如实地看到它们,就无从去爱、 去憎,也就没有可以执取的东西了。如果没有可以执取的东西,就不会有系着或执取存在。


你须即刻观照。看到的一刻,你就观照。不能拖延。你可以赊账买东西,但你无法赊欠观照。

即刻观照,只有这样,执取才不会生起。用论典的说法,你在「眼门心路过程」(cakkhudvāra-vīthi)刚结束,而随之的「意门心路过程」(manodvāra-vīthi)尚未开始前观照。


《内观要义》第九讲 即刻观照


1) 彼随起意门心路过程(tadanuvattika-manodvāra-vīthi)


当你看到一个可见的对象,其发生的过程是如此(随眼门起的意门心路过程):


起初, 你看到那出现的对象, 这是「眼门心路过程」(cakkhudvāra-vīthi)。接着,你重现之前所见的对象,这是「取过去心路过程」(atītaggahaṇa-vīthi)。接着,你把所见的各部分影像组合起来(samūha),然后见到形状或物质,这是「取形心路过程」(atthaggahaṇa-vīthi,又译意义的抓取)。最后,你知道名称的概念,这是「取名心路过程」(nāmaggahaṇa-vīthi)。


对于之前从没有见过的对象,你不知名称的,这个「取名心路过程」不会发生。


这四个过程中,当第一个「眼门心路」发生时,你见到的是当下生起时的影像──真实法(Paramattha)。当第二个「取过去心路」发生时,你回顾到过去的影像,即所曾见的影像——这也是真实法。

这两个心路过程均专注于真实法── 所见的影像(色法)。到此还没有形成「概念法」(Paññatti)。不同之处在于现在的真实法与过去的真实法。


到第三个过程,你进入形状的概念(「取形心路」)。第四个过程进展成名称的概念(「取名心路」)。接着而来的过程则全是各种概念。上述的一切,对没有修习内观的人是普遍的现象。


2) 眼门心路过程(cakkhudvāra-vīthi)


(第一个过程)「眼门心路过程」有十四个「心识剎那」(cittakkhaṇa)。在眼识、耳识、意识还没有生起时,「有分心」(bhavaṅga)持续着,它与「结生心」(paṭisandhicitta) 是相同的。这也是深层睡眠中持续运作的心识。


当一个可见的对象或其他种类的感官对象生起时,「有分心」会被中止,眼识(耳识)等生起


当「有分心」停止时, 一个心识剎那( 五门转向心, pañcadvārāvajjanacitta)生起,使心识转向那呈现于眼门的对象。当这个心识剎那灭去,「眼识」(cakkhuviññāṇa) 生起。 当眼识也灭去,( 领纳对象的)「 领受心」(sampaṭicchanacitta)生起。然后生起(考察对象的)「推度心」(santīraṇacitta)。接着出现确定所见对象是好或不好的「确定心」(voṭṭhabbanacitta)。根据你对事物的正确或错误态度,造作善或恶的「速行心」(javanacitta)强而有力地生起,并持续七个心识剎那。当这七个心识剎那灭去, 两个心识剎那的「彼所缘心」(tadārammaṇa-citta)生起。当这些都灭去,心就有如入睡般沉入「有分心」。从「转向心」到「彼所缘」之间共有十四个心识剎那。所有这些呈现为一个看的识,这就是「眼门心路过程」(看的过程)如何发生。


一个内观禅法修得好的人,当「有分心」紧接着「眼门心路过程」之后生起,那个审视「看」的内观智会生起,你应尝试即刻观照。如你能够这样做,你会觉得它们好像刚生起、刚被看到时,你就加以观照。这种观照在经典称之为「观照当下」。


「当下生起的诸法,此时此刻观照。」

(《中部 131 经/贤善一夜者经》)

Paccuppannañca yo dhammaṃ, tattha tattha vipassati


「随观现在生起诸法变坏之慧,是观生灭智。」

(《小部‧无碍解道‧大品第一》)

Paccuppannānaṃ dhammānaṃ vipariṇāmānupassane

paññā udayabbayānupassane ñāṇaṃ.

~ Mahāvaggo, Paṭisambhidāmaggapāḷi, Khuddakanikāye


这些自经藏的摘录,清楚地显示我们必需要观照当前的现象。如你无法观照当下,(意门)转向(manodvārāvajjana)生起,截断有分心流。这过程生起以回顾刚才所见的现象。


3) 意门心路过程(manodvāra-vīthi)


这个过程的心识剎那包括:(意门)转向心 1 个、速行心 7个和彼所缘心 2 个──总共有 10 个心识剎那。每次你在思惟或沉思,这三种心和十个心识剎那发生。


但对于禅修者,它们只显现为一个心识剎那。这与《无碍解道》 和 《清净道论》 里有关「坏灭随观智」(bhaṅgānupassanāñāṇa)的说明是一致的。如你能够在意门转向之后观照(或标记),你便可以不进入概念法,而住于真实法──那所见的对象。但这对初学者而言不太容易。


如果你连「意门转向」都无法观照,你将进入「取形心路过程」和「取名心路过程」,接着各类「执取」产生。如果你在「执取」出现后才观照,它们将不会消失。这就是为何我们指导你在「概念法」没有生起前即刻观照。


有关耳门、鼻门、舌门、身门的心路过程,亦应作类似的理解。


当意门正存在着思惟(想法),如你无法即刻观照,随后的心路过程会在那想法后出现。因此你即刻观照,那么它们便不会生起。有时候,在你标记「起、伏、坐、触」时,其间可能会生起一个想法或主意。你在它生起的剎那标记。你标记它,它就在那儿灭去。有时候,心将要胡思乱想,你标记它,它就安静下来。用一些禅修者的话:「它有如一个顽皮的小孩,当被喊『安静!』时会定下来。」


因此,如你在看、听、触或知觉的剎那作标记,就不会有随后的心识生起而造成执取。


「在所见中将只有所见;在所闻中将只有所闻;在所觉中将只有所觉;在所知中将只有所知。」

(《相应部 35 相应 95 经/摩罗迦子经》)

diṭṭhe diṭṭhamattaṃ bhavissati, sute sutamattaṃ bhavissati,

mute mutamattaṃ bhavissati, viññāte viññātamattaṃ bhavissati

~ SN.35.95/(2). Mālukyaputtasuttaṃ


这段《摩罗迦子经》的摘录显示,只是见,只是闻,只是觉, 只是知存在。记取这些话,那么只有你已明了的真实性才会出现,不会有执取。当禅修者在现象生起时如实观照其生起, 见到每一个现象怎样生起和灭去,他将越来越清楚知道每一个现象为何是无常、苦、无我。他自己亲身知道──并非因为老师向他讲解。这才是真实的智慧。


《内观要义》第九讲 即刻观照


注:


《上座部佛教百科》:有分(bhavaṅga):巴利文 bhavaṅga 的意思是「生命」(bhava,有) 的「成分」或「因素」(aṅga),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

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当中,从投生至死亡之间的生命流不会中断。在投生那一刻执行的作用名为结生,因为它把新一生与前世连接起来。

结生心:执行这作用的结生心(paṭisandhicitta)在每一世里都只出现一次, 即在投生的那一刹那。


在《无碍解道‧大品第一智论‧第六观生灭智》清楚说明了生灭智,为观察当下(现在)诸法 的 生 灭 : Kathaṃ paccuppannānaṃ dhammānaṃ vipariṇāmānupassane paññā udayabbayānupassane ñāṇaṃ? Jātaṃ rūpaṃ paccuppannaṃ, tassa nibbattilakkhaṇaṃ udayo, vipariṇāmalakkhaṇaṃ vayo, anupassanā ñāṇaṃ. Jātā vedanā…pe… jātā saññā… jātā saṅkhārā… jātaṃ viññāṇaṃ… jātaṃ cakkhu…pe… jāto bhavo paccuppanno, tassa nibbattilakkhaṇaṃ udayo, vipariṇāmalakkhaṇaṃ vayo, anupassanā ñāṇaṃ.


「观现在诸法之变坏慧是观生灭智」者如何?现在之色已生,[云:]其成相是生、坏相是灭乃是观智。[现在之]受已生[......乃至......现在之]想已生[......乃至......现在之]诸行已生[......乃至......现在之]识已生......[乃至......现在之]眼已生......乃至 现在之有已生,[云:]其成相是生、坏相是灭乃是观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