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朋友圈:淪落苦友王昌齡

大咖的朋友必然也是大咖!這個現代社交定理,在李白的朋友圈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在請今天這位朋友出場前,先一起來溫習溫習他的名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李白的朋友圈:沦落苦友王昌龄

不錯!這首七絕《芙蓉樓送辛漸》的作者,正是本期的主人公王昌齡。王昌齡,字少伯,生於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歲。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在詩壇上享有極高的盛名,有“詩家夫子”之美譽。

李白的朋友圈:沦落苦友王昌龄

詩家夫子王昌齡與詩仙李白,在七言絕句的創作上不分伯仲,超群出眾,被後人稱為“七絕聖手”。明朝著名狀元焦竑在《詩評》裡有云:“真七絕當家,足稱聯壁”。明代文學復古運動領袖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也說:“七言絕句,王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

李白的朋友圈:沦落苦友王昌龄

王昌齡一生官低名氣大,位卑才氣高。少年時像眾多清貧家庭中的子弟一樣一邊耕讀,一邊多方奔走以求仕進,人生規劃一直在四處干謁、八方求功的狀態下漂浮。

李白的朋友圈:沦落苦友王昌龄

三十歲才轉向科舉以進士登第任秘書省校書郎。三十四歲以博學宏詞登科任河南汜水縣尉。四十一歲貶嶺南,四十三歲任江寧臣,五十一歲貶龍標尉到六十歲被人殺害,宦海中數度浮沉。

李白的朋友圈:沦落苦友王昌龄

在唐代開元天寶盛世裡,王昌齡可算是最具悲劇色彩的詩人。這不僅表現在他家庭困頓、仕途坎坷和最後死於非命之上,而且還更本質地表現在他生前面對坎坷仕途、連招沉重打擊時深深陷入的選擇與放棄、堅持與超脫、希望與絕望的掙扎中。

李白的朋友圈:沦落苦友王昌龄

有人說,王昌齡的人生悲劇、心靈痛苦深層原因主要在於:他既不能像杜甫那樣入於“儒”而沉於“儒”,又不能像王維那樣入於“儒”而逃於“佛”,也不能像李白那樣入於“儒”而出於“道”。因此身處儒、佛、道的夾縫之中,徘徊搖擺其間,備受煎熬。

李白的朋友圈:沦落苦友王昌龄

囿於現實生活的不得志,浪漫情懷隱而不發,王昌齡的詩作多表現的是在險惡的生存環境下的掙扎抵抗,無奈無助的世事滄桑,曾經自謂:“久於貧賤,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李白的朋友圈:沦落苦友王昌龄

王昌齡與李白的相遇也是完成在一場悲情之中。時年,故友孟浩然因病去世,王昌齡在弔喪完畢離開襄陽的路上依然悲慟難抑,沒曾想,在巴陵意外遇見正被流放夜郎途中的李白。兩個同處人生低谷的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彼此同憐。

李白的朋友圈:沦落苦友王昌龄

臨別之時,王昌齡想到故友永辭人世,新友慘遭流放,不禁涕淚交加,縱情一首《巴陵送李十二》贈與李白:“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李白的朋友圈:沦落苦友王昌龄

李白對王昌齡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後來聽說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時,也特地寫詩寄送,予以慰藉——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