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環繞九龍探江-秦皇島城子峪長城

石河環繞九龍探江-秦皇島城子峪長城

石河

古稱渝水,是秦皇島較大的一條獨流入海河流,全長八十餘公里。

石河的兩隻正源,都發源於海港區長城以北最深處的馬尾巴嶺。

兩條支流匯聚在城子峪村北山長城腳下,折回蜿蜒,形成九龍探江之勢。

長城和城子峪村

明代重要的邊防口岸,村子就是一座長城城堡,築在石河環繞的高地上,兩側山上長城建築別具特色。

據城子峪長城碑刻記載:城子峪長城是在明隆慶五年(1571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由他的三千義烏兵所築。戚繼光調任廣州總兵以後,這些義烏兵卻留了下來,五百多年,一直與長城為伴,用大石河水耕田,從長城邊砍柴。

南門外,還遺存著當年的石碾和戚繼光親自命名的“友誼松”,如今石碾依然供村民使用碾米磨面,“友誼松”樹幹粗壯、樹蓋如雲。

風厲過,雨淋過,寂寞也捱過

流淌的大石河,見證了朝代更迭歷史變遷

在這片安靜的土地上,藏著太多的故事,藏著太多人的堅守。

張鶴珊

城子峪村村民第一位中國長城學會農民會員,從 1978 年與妻子王悅霞結婚起,義務守護著村邊的明長城,今年正好40 年。

他總結的長城精神:

眾志成城,保境安民,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強國精神!

維護一統,和睦相處,相互交融、四海一家的團結精神!

力排萬難,智克艱險,巧用資源、強固國防的創造精神!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保家衛國,勇盡義務的獻身精神!

石河環繞九龍探江-秦皇島城子峪長城

九龍探江十八廟【張鶴珊著作】

  在城子峪村南的一座小孤山上,如今還聳立著明、清兩代的高大石碑各一塊,碑上雕龍活靈活現。特別有價值的是那塊明代石碑,上面的碑文是萬曆二十三年薊鎮石門路大毛山提調丁世用親筆撰寫的。

  據年老的百姓介紹,當年像如此規模的碑刻,城子峪少說也有百八十塊,那麼,現如今全村人口已不足三百的小村,何以會有如此多的石碑呢?

  相傳,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大將軍徐達奉命衛戍北疆,他發燕山等衛屯兵一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嶺等三十二關,城子峪關即其中之一。為了方便施工,節省勞力和原材料,更為了節省工期,徐達聘請了一大批土木、建築專家和風水先生選擇長城的走向、路線,用現代時髦話說叫“科學論證”。

  這些專家、工匠和風水先生來到城子峪之後,就把城子峪附近山形、水系都看了個遍,其中有一位自稱大師的風水先生站在城子峪村北的山頭上四望,忽然一拍大腿驚呼到:此地乃九龍探江之風水寶地,將來肯定出皇帝!

  此話一出,專家們一個個目瞪口呆,順著先生所指的大山一望,整座大山果然像一條巨龍,張牙舞爪地從西向東飛騰而來,再看四面群山,果似條條巨龍飛來,一個個彷彿從天而降,又彷彿是口渴了,一頭扎進清澈的大石河裡。

  經過風水先生的指點和活靈活現的描述,眾人你一言,我一語。這事一傳十、十傳百,最後,甚至住在京城的皇帝都聽說了。

  這一下惹了大禍了!你想啊,天下只有一個皇帝,如果城子峪再出一個皇帝,那還了得?這事非同小可!皇帝一道口諭,急召劉伯溫上殿。劉伯溫對陰陽五行、八卦那可是大家,皇帝把此事跟他一說,他便請皇帝給他下一道密旨,讓他相機行事。 幾十天后,偏僻的邊關小村城子峪來了許多神秘人物,他們對外宣稱是朝廷派來巡視邊務的“代表團”,實則是劉伯溫率領的專家團來城子峪找龍脈的。

  劉伯溫率領的團隊成員都是專家,對於九龍探江之說一看就明瞭。可是,一個難題卻讓劉伯溫沒了主意:一條龍的龍脈好辦,找些百姓挖了龍脈既可,但這九條龍的龍脈要是都挖起來,不但得興師動眾,花費巨大,而且,這事要是傳揚出去,破壞了小村的風水,挖了村中的龍脈,那老百姓還不跟你拼了命?這該如何是好呢?

  劉伯溫正在苦思冥想,突然大毛山提調來見。相談之中,劉伯溫突然大喜,原來,這大毛山提調所轄長城有小河口關、大毛山、董家口、柳河衝、城子峪、水門寺、平頂峪,長峪等關堡,今天就是駐操營為城子峪村的三元廟請提調官來撰寫廟宇碑記的。

  劉伯溫與大毛山提調密議後第二天,一張告示貼了出來,大意是說,朝廷為了表示對守邊官兵的關懷,號召地方政府廣積錢糧,已修建十八座寺廟,因為廟會對當地經濟發展、稅收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等等都有好處,所以號召當地百姓、商賈、鄉紳等,有錢的捐錢,無錢的出力。很快,十八座廟宇落成了。

  善良的百姓還以為真是朝廷的恩惠,燒香禮拜,千恩萬謝地送走了巡視邊務的“代表團”。可是,當初驚呼九龍探江十八廟風水寶地的那位先生仔細一看,一下子傻眼了,十八座廟宇全都建在九條龍的龍頭和龍尾上了,龍脈被鎮住了,城子峪永遠也出不了皇帝了!只留下九龍探江十八廟的傳說,代代相傳,直至今天。


撫寧縣駐操營鎮長城古塞城子峪村地處冀遼交界處,地扼交通要道口,明代時,這裡是重要的邊防口岸。由於城子峪關是重要的邊塞,所以,這裡的長城建築風格別具一格。如今城子峪村的村民,都是由浙江金華、山東大柳樹等地來的邊防軍和守倉庫的軍士們的後裔。當年,城子峪段的長城修好後,由於這裡的人居住分散,防禦力量薄弱,經常遭到敵人侵擾。明嘉靖年間,便將兩個小村的人搬到了現在的城子峪村,並修建了一座城堡,這就是大家所說的南門樓子。為紀念這段歷史,兩村各出了一名代表,在城堡南側栽下了兩棵松樹,以示兩村人的友誼萬古長青。


明代守邊名將戚繼光任薊州總兵時,在城子峪村得知這兩棵樹的來歷後,欣然把這兩棵松樹命名為“友誼松”。1938年日本鬼子入關,駐紮在城子峪村。由於戚繼光是抗倭名將,犯了日本兵的忌諱,他們要放火燒掉這兩棵樹。村民們知道後,自發提水救火,但由於火勢較大,東側的松樹被燒死了,西側的這棵僥倖得以存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