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快評|辱華不道歉,《華爾街日報》意欲何為?

在中國忙於抗擊新冠肺炎的關鍵時期,《華爾街日報》2月3日刊發辱華文章《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各界對此批評聲浪不斷。此文對中國的惡意與偏見,早已沒有藏身之地,昭然若揭。

首先,文章充滿了赤裸裸的種族歧視。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種族研究教授喬伊抨擊說,在新冠肺炎蔓延的當下,“美國主流媒體發表這樣的觀點,會引發更多的恐懼和焦慮,並引發針對世界各地華人和其他亞洲人的敵對情緒,這是極其有害和錯誤的”。

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波莫納分校副教授奧坎波也批評說,文章標題以“亞洲病夫”這種不人道的方式描述疫情,“《華爾街日報》的人性在哪裡?”

不管在世界的哪個角落,種族歧視都是不可觸碰的禁區。而在被稱為種族大熔爐的美國,種族歧視更是異常敏感。我們不禁要問:《華爾街日報》向來號稱自己恪守“正確使用真理”的原則,卻為何要冒犯種族歧視的大忌?

其次,文章充斥著昔日殖民者的傲慢與無知。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歷史學家普拉特表示,在19世紀末,面臨被列強瓜分危機的中國,有時會被稱為“亞洲病夫”,“沒有哪個心智正常的人,會把今天的中國與19世紀末的中國混為一談。這就是侮辱所在,它讓人回想起那段可怕的時期,並在某種程度上暗示一切都是老樣子”。

當今中國早已今非昔比,中華民族任人欺凌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國際格局早已天翻地覆,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們不禁要問:《華爾街日報》作為有著一定聲譽的美國主流媒體,卻為何對中國的滄桑鉅變熟視無睹,選用有著濃厚殖民色彩的詞彙?

第三,文章與所謂的“新聞自由”毫不相干。

《華爾街日報》及其辯護者聲稱,選用什麼標題是他們的“新聞自由”。但就連《華爾街日報》自家人都看不下去。該報50多名駐華員工日前聯名致信該報管理層,要求後者就這篇文章作出更正並道歉。

聯名信說:“這並非編輯獨立性的問題,也不是新聞報道和評論之間劃分的問題,這是一個錯誤的標題,它深深地冒犯了包括中國人在內的許多人。”

美國標榜“新聞自由”,但並不意味著美國媒體就可以為所欲為。我們不禁要問:《華爾街日報》作為一份有著巨大國際影響力的報紙,難道可以以“新聞自由”的名義,自由地去侮辱別的民族、別的國家嗎?

這篇辱華文章犯了如此嚴重的錯誤,面對內外批評,《華爾街日報》迄今仍拒絕公開道歉。

我們注意到,隨著中美實力差距急速縮小,而美國又難以找到有效遏制中國的途徑,一些美國精英在焦慮之際開始對中國惡言相向,直接訴諸歧視性言亂。

比如時任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事務主任基倫·斯金納,去年就曾在演講中公開鼓吹“中美文明衝突論”,聲稱美國“首次面對一個非白種人的強大競爭對手”。這種種族主義論調迅速遭到國際輿論撻伐。

至於《華爾街日報》的這篇文章,美國的媒體精英試圖借使用“亞洲病夫”一詞,重新找到對華優越感。

面對外界的惡意侮辱抹黑,中國從來不做“沉默的羔羊”!奉勸包括《華爾街日報》管理層在內的部分美國精英,面對中國崛起,請正視現實,切勿繼續“埋頭當鴕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