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起源于孔子,成就于子思,子思对儒学还有哪些贡献?

朱八戒CC


子思的中心思想总的来说,归纳为“中庸”。

子思姓孔,名伋,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受教于孔子的弟子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因此二者的思想有某种一致性,所以人们往往将其联系在一起,称为思孟学派。

子思的儒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庸思想。“中庸”是指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为人处世,“中”是“中和、中正”的意思,“庸”是常、用的意思。

“中庸”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有久远的历史。据说,尧让位于舜时就强调治理社会要“允执其中”。周公也力倡“中德”,他曾经强调用刑时要做到“中正”。在古代材料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中庸”的概念,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孔子学说以伦理思想为核心,以仁、礼等道德范畴的阐发为主要内容,鲜明地体现了儒学伦理的思想特色,但不足之处是缺乏哲学论证,思辨性较弱。

子思的《中庸》欲极微妙之致,为孔子的伦理学说提供了哲学依据。同时,也为儒学的伦理思想提供了哲学依据,使之更加完备、系统和富有哲理性。子思就天道与人性两个根本问题展开论证,把伦理道德观念和传统天命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为人们探索道德问题提出了一条新路。子思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后来经过孟子的进一步发挥,成为儒学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观点。

子思的思想,还可以归纳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要做到知行合一。




平阳一虎


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子姓,孔氏,名伋,字子思,尊称"子思子"、"述圣",战国时期鲁国(今属山东省)人,孔子之孙、孔鲤之子。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孟子、颜子、曾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因此旧时以子思、孟子、颜子、曾子配祀孔子于孔庙,所以又与孟子、颜子、曾子并称"四配"。子思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据说他曾师事曾参,孟子是其再传弟子。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论子思、孟轲之学,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孔伋-子思像(《圣贤像赞》)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韩非子在其《显学》篇中论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子思之儒"亦为其中一派。他们虽都是从否定的角度来论述子思的,但从中亦可想见子思的学说卓然自成一家。

《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曾困于宋,"子思作《中庸》"。《汉书·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本注云:"名伋。孔子孙,为鲁穆公师"。子思二十三篇久佚。《中庸》为《礼记》所收,流传于世。《孔丛子》记有子思固于宋的细节及子思与鲁穆公的问答,都不一定可信。 《中庸》,司马迁称其为子思作,但不一定是子思一人之作。《中庸》所说"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浅,"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都是秦汉人的口气,当非出于战国时人之手。 《中庸》作者认为,人的贫富穷通、国家的治乱兴衰,都有天命来决定。人的本性能对天命作出正确的反应,表现为行为的准则,这就是道。

 

孔伋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公元1330年(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水沧浪99


上面大家都说明性科普了。我就不废话了

首先要了解子思的身份,他是孔子的嫡孙,孟子的师公(孟子师傅的师傅)。光从这一点关系就应该能大致了解他的地位。

对,他的思想地位大概就是一个承于孔子传于孟子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来看历史对他的评价来进行分析“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来的。

中庸之论其实是就是我们法律上所说的折中说,就是采取两头都讨好,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一种处世态度。

孔子属于这个理论的创始人,而子思就是这个理论的继承人和传承人,先行者。

在这个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他提出了“”诚“与“五行说”(五行即是仁、义、理、智、圣)

在他的思想中“诚”,“诚者天之道”,即“诚”就是“天道”,而“天道”即是“天命”。他还认为,天命就是“性”,遵循“性”就是“道”。也就是说,“诚”既是“天命”,也是“性”,也是“道”。(你可以理解为诚是一种道德准则,包含了连带诚信、诚意等一堆主观意识下的良好想法或者品质),诚意思就是把“诚”放在了第一位,

“城”的提出,大大支持了当时唯心主义学者的思想。

可能我们现在看来没什么,当时封建思想,上天,天意,这些东西一直是被摆在人思想第一位的,把诚当做天道,其实就相当于把自己内心的美好作为最高价值观念,开始遵从自己,相信自己,而把天命这种放在第二位。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而宋代理学大绽放,就是唯心主义革命,所以上面说他对宋代理学产生深远影响。具体的我就不知道了。但是从他思想的大纲和比宋代理学思想提出时间较早来看,可见一斑。宋代理学那些玩意儿可能都是受到过子思思想的影响和解放。

然后来看孟子心性之论,孟子认为,人的心灵不仅是认知性的更是道德性的。这里“道德”和子思的“诚”大致就是一个感觉。不过也都是在前人的思想中,升华了一下而已。

所以我更觉得子思才应该比孟子出名,创造,创新,才是人类一直进步,思想进步的不停源泉。


生活防腐剂


子思是孔子之孙,曾子之徒,孟子之师。

至于子思对儒学的贡献,历来争议不断,历史上是有一个"思孟学派",学者专家认为其学派在中国思想界地位显赫,得孔子之真传,居儒学之大宗。但是由于其学术著作《子思子》据说在唐代巳经失传,所以子思的名望远不及他的师徒,典籍一旦失传,传说难以使人信服。

不过孟子师从子思是大家都公认的,凭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子思对儒学是有贡献的。


泰山124453211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 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不详其生卒年。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孔子世家》又说,子思曾困于宋,“子思作《中庸》”。《汉书·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本注云;“名伋。孔子孙,为鲁穆公师”。子思二十三篇久佚。《中庸》为《礼记》所收,流传于世。

《孔丛子》记有子思固于宋的细节及子思与鲁穆公的问答,都不一定可信。 《中庸》,司马迁称其为子思作,但不一定是子思一人之作。《中庸》所说“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浅,”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都是秦汉人的口气,当非出于战国时人之手。 《中庸》作者认为,人的贫富穷通、国家的治乱兴衰,都有天命来决定。人的本性能对天命作出正确的反应,表现为行为的准则,这就是道。道是不可须臾离的,如能修养得好,可以与天地相参。他在书中举出几个标准人物,其中有文王、武王和孔子。他说:“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结,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家庙飨之,子孙保之。”这是说文王武王的命好,但同时也离不开“文武之德”,离不开“文王之德之纯”。

《中庸》作者特别说到孔子,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涛。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吼子虽没有文武之位,但他在德性上的成就,可以配天地、育万物。这可见《中庸》作者对于存养之功的极力推崇,而对孔子的推崇达到神化的程度。这也反映当时以《中庸》为代表的一些儒者高自标举的心情。 孔子有这样大的成就,而这种成就却是从

日常生活中来。《中庸》作者认为,“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的作者又认为,一切成就都是性中事,都是人性所固有,问题在于能不能“尽性”。他极力宣扬“尽性”的重大意义,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依这个观点来说,孔子之为至圣,正是因为他“能尽其性”。《中庸》的作者又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不远人”,即所谓“率性之谓道”,道并不需他求。如果要“为”道,如务为高远之类,反而离道远了。在这里,《中庸》没有明文说性善,实际是说性善。这是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论点。在思想史上,《中庸》是人性论的创始人,是孟子性善论的先行者。

《中庸》的作者强调素其位而行。他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平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激幸。”这就是说,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作好自己份内的一切活动,要一切要求自己,不要埋怨别人。这是顺从天命而率性,尽性的为法,也是作者企图用以消解矛盾的办法。 孔子罕言命。孔子言性与天道,子贡不得与闻。《中庸》则以言性与天命为重要的内容。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中庸》则说君子之道“质诸鬼神而无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对于孔子的继承来说,《中庸》是对于儒学的唯心主义的放大,其间还涂抹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汉代已有《中庸》的单行本及其解说问世。《汉书·艺文志》著录《中庸说》二篇。南北朝时有宋戴颙《礼记中庸传》二卷,梁武帝《中庸讲疏》一卷,《私记制旨中庸义》五卷,见于《隋书·经籍志》。以上这些书都已久佚。南宋朱熹以《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为之注。元金用朱注《四书》取士。自此以后,《四书》之流传日广,成为学子必读之书,而朱注成为人感性的著作。


谢怀庆407


中国历史学中从未听说有这类人物!不过造一个也不难!历史长河中多几个封建卫导士也无所谓!

中庸和和谐同一师傅!我都反感!

只有在阶级矛盾激化时,统治阶级才需要中庸卫导士来周转矛盾!

在中庸下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永远是个奴隶!劳动果实只能由少数人占有享受!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和谐掩饰下也一样,腐败成灾!


平安8993514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自宋代开始,将它从《礼记》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书。朱熹将其与《大学》、《孟子》、《论语》合编为“四书”。该书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但也有另外一说是秦人所作。

《中庸》一书以“中庸”为思想核心,以“允执厥中”为基本原则,以孔子的“过犹不及”为重点内容,将中庸思想作为人类最高道德标准。书中认为要达到中庸最高的道德标准,必须掌握好“度”,使事物的平衡得以保持。“和而不流”、“中立不倚”才是人们追求的境界。提出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方法。《中庸》对后世影响很太,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用户言午泽群


庄子是知道中庸思想核心的智者。孔子只是狭隘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普通人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是在天、地、人三者之间寻找平衡,是和谐的自然观。孔子只是停留在人们处理事务的层面上,如何把握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算不得源于……,成就……?


易述人生5


儒家思想害了中国人几千上百年!让自古至今的中囯人缺失了胆魄和狼性!成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待宰羔羊!


荷兰大叔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关于“子思之儒”荀子在《非十二子》中从否定的角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其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督儒曜曜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子思之儒”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儒家道德范畴“诚”这一精神实体提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对儒家的心性之学有重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