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女”阿婆與餘姚土布:巧手生“布”中見傳承

“織女”阿婆與餘姚土布:巧手生“布”中見傳承

圖為阿婆展示餘姚土布。 李典 攝

“這個叫桂花布,那個是士林布、青花布……”在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83歲阿婆打開床下的“百寶箱”,拿出一塊塊布匹,向專程趕來的布包商家和紡織學校的老師展示著自己的“絕活兒”。

這位阿婆是餘姚小曹娥鎮建民村村民王桂鳳,她的另一身份是餘姚土布中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织女”阿婆与余姚土布:巧手生“布”中见传承

圖為餘姚土布。 李典 攝

餘姚土布,也被當地人稱為“老布”,製作工藝繁雜,且較需技巧。王桂鳳介紹,一匹土布要經過籽棉加工、拖花錠、紡紗、撥紗等上百道工序,所需器具及附件達六七十種。

追溯歷史,於餘姚發掘的河姆渡遺址就曾出土大量紡織工具,目前被認為當地紡織文化的開端。而餘姚土布的紡織技藝則從漢朝流傳至今,在過去,“家家紡紗織布,村村機杼相聞”成為當地一大盛景。

2011年,餘姚土布製作技藝作為一種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紡織技藝,被列入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其中,離不開王桂鳳多年來在手工織布機前的默默守候。

“织女”阿婆与余姚土布:巧手生“布”中见传承

圖為紡線。 李典 攝

1955年,年僅20歲的王桂鳳帶著製作土布的好手藝,嫁到餘姚。結合著當地原有的土布花樣,王桂鳳織出了許多樣式新穎、花色繁多、質地細緻的新土布,鄉鄰們紛紛上門取經。

據瞭解,她曾織出一種斜紋花布,用到630多根各色花線,經緯交錯,讓人“眼花繚亂”。

“家裡人的衣服、小孩子的書包都是我織出的土布做的。”一提起土布,王桂鳳的眼睛裡寫滿了自豪,“餘姚土布越洗越軟,透氣性也好。我穿來穿去,還是覺得土布最好。”

“织女”阿婆与余姚土布:巧手生“布”中见传承

圖為餘姚土布。 李典 攝

然而,隨著中國紡織工業的興起,紡織機器逐漸代替了她腳下的織布機,土布市場也因人們的審美變化而走向下坡。王桂鳳女兒們甚至也嫌棄她一手製作的土布棉被過於厚重、不時尚,“村子裡好多人都把家裡的織布機、搖車賣掉,有的直接當作柴火燒了。”

餘姚土布下坡路一直延續到2007年。那時,餘姚小曹娥鎮舉辦民間工藝技能大賽。在老伴的鼓勵下,王桂鳳翻出“百寶箱”內珍藏多年的土布去參賽。憑藉嫻熟高超的織技,她獲得了銀獎。隨後,餘姚土布製作技藝又被列入了非遺保護項目。

“织女”阿婆与余姚土布:巧手生“布”中见传承

圖為王桂鳳背上自制的布包。 李典 攝

10年前,王桂鳳正式成為這一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我身上擔子重了,就更要把這一老手藝好好地傳下去。”王桂鳳說,那時候她開始招徒弟、開展培訓課、參加非遺博覽會等,同時還“遊說”女兒們投身到這一傳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中。

當下,像餘姚土布這樣的“復古風”也在重拾人們的青睞。浙江紡織服裝學院的老師江群慧專程趕來學習。她拿著王桂鳳親手織出的土布說,“阿婆織出的土布花色精美,又很有質感。特別是聽了阿婆的故事,更是覺得這些土布有著機器織不出來的溫度和情懷。”

如今,在王桂鳳家庭作坊裡,那架“寶貝”一般的織布機不再只有她一個孤零零的身影。人來人去,光陰流轉,餘姚土布這一製作技藝在傳承中不斷收穫著一段段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