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阵痛期需要更多关注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下称《决定》)出台后,一些农村地区野生动植物养殖产业面临关停转,部分餐饮企业也不得不变换菜谱、更新食材(3月12日新华网、澎湃新闻)。

  

3月12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新增发病数持续下降,疫情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这也意味着,“后疫情”时代已经到来。此次疫情的确造成了不小损失,但也有力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快速发展,一批有力度、有实效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既确保了疫情防控平稳,更着眼今后,聚焦解决了一批顽瘴痼疾。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就着力解决了滥捕滥食野生动物的问题。

  

研究表明,约80%的人类新发传染病与野生动物有关,可谓“疫从口入”。《决定》的出台虽然从法律层面全面禁止了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了滥食野生动物陋习,但另一方面却也让一些产业面临着关停转的危机。对他们而言,“后疫情”时代的阵痛期已经悄然到来。

  

自古治病祛疾就有“良药苦口”“刮骨疗毒”一说,可见阵痛在所难免。为何是阵痛?因为就目前而言,无论从法律法规还是从社会治理需要来看,与野生动物相关的产业都难逃关停转的命运,而这之后将会发展完善出新的产业形态、产业链条,以适应更加健康积极的市场需求。

  

“后疫情”时代的阵痛期意味着更多的良法善治和更多的与民同心。任何一种产业形态的存在发展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因素,虽然这些产业在目前看来对我们的健康的确造成了不小影响,但这并不能成为他们应当无条件接受因政策出台而对他们造成消极影响的理由。相反,他们应当成为被关注被帮扶的重点。比如,对那些积极配合进行关停转的企业,可否在政策和资金上对他们多一些倾斜?再比如,那些曾经以野味擅长的餐饮企业,可否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培训,更好帮助他们向绿色健康餐饮发展转型?又比如,一些早已普遍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种类,因为定性不明,给企业经营造成了诸多不确定性,是否应当尽早定性,给企业吃下“定心丸”?

  

“后疫情”时代的阵痛更像是社会的一种自我反思,是重塑社会秩序与社会关系的自我革命。相比较疫情防控而言,“后疫情”时代更考验着立法者、执政者、司法者的治理能力,因为每一次阵痛都关系到一个家庭、一个行业、一个群体等不特定人员的切身利益。在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的立法者、执政者、司法者牢记“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将阵痛期控制得越短越好。

  

但回到阵痛本身,治病祛疾还是要靠自己提高免疫力。那些越早转型、越早适应形势、越早发现新方向的人就能越早走出阵痛,迎来新生。与其在阵痛中苦苦呻吟,不如早日登高望远,振臂高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