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里的场景放到今天还有没有情趣?

虚竹0316


无巧不成书,闺女上小学四年级,在学的语文网课正是这首《清贫乐.村居》,我旁听也算受教了。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除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茅屋、小溪和青草组成一副田园风光画。

画里辛弃疾与老伴饮酒聊天,大儿子和二儿子操持农务、家务,小儿子调皮玩耍。

一家五口惬意温馨,好不羡煞旁人。

把这个场景放到今天,仍然情趣不减。

虽然疫情当前,融入户外风光不现实,但辛弃疾乐热爱生活的态度足以影响我们。

他一生主张抗金,投降派屡次排挤打击,于是至江西上饶闲居多年。

既然抱负无法施展,掣肘于当时形势,有所不为;索性寄情居家田园生活,纵笔诗词,有所作为。

那我们呢,非一线医护人员,冲锋陷阵战疫情胜任不了。而老老实实处在家中,不随意外出添乱,我们则可以做到。

多久没有在家亲自下厨做一顿饭了,多久没有和老婆孩子说说话了?意外的疫情增加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空闲太多,琢磨厨艺、研究股票、读书码字……太多的事能让我们作为,这或许是《清平乐.村居》带来的启示吧。


北方的天空伟


《清平乐•村居》:让人向往的生活

这次疫情让很多被困钢筋水泥里、只能望望天空的中国人有了田园梦。说件小小的事:往年过年后不久就能在街上买到各式野菜,尤其是荠菜,是我家的最爱。结果今年春节疫情爆发,封村的封村,封小区的封小区,菜店超市里蔬菜水果是很充足,但是往年由乡下零散挖来的野菜却出不了村摆不了摊了。我大前天才终于在街上买到荠菜,而且都已经老到开花了。晚上和老家亲戚聊天,表哥随口说了句:外婆爱挖荠菜,已经连着吃了二十多天了,餐餐必有,他真是要受不了了。“二十多天,餐餐必有”这太令我羡慕了,表哥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以前觉得城里或乡下在哪生活都一样。世界都互通有无了,没什么不方便的。如今看来,《清平乐•村居》里描述的田园生活图景何止是有趣,真是让人非常羡慕。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住在乡下,房屋不必精心设计,简单舒适就好,有清澈的小溪,有青青小草,与自然作伴。大家说着方言,熟悉又美好。聊聊天,看着往来的路人。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孩子们开心玩闹甚是可爱。

《清平乐•村居》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啊。


很想自己能在乡村有个小房子,被小小的院子围着,从外到内都随心布置。院子里种上一棵果树,桃树或者苹果树都可以,长叶子时在树下乘凉,结果时轻轻摘下,自己吃也送给邻居们。房子周围被各种四季的花们围着,每一季都至少有一种花开放。也欢迎野花野草来,悉心梳理,只要它们别没过要走的路,就让它们开心地在这里安家。养两只漂亮的鹅,从它们还是黄色的小鹅时收养,起名“吖吖”和“嘎嘎”,带它们散步、去水边游泳,看它们精神抖擞地在院子里巡视。养几只小鸡,每天撒几把没有脱皮的麦粒给它们,好天气的日子去田地里割些小鸡们爱吃的草,带回院子跺得碎碎,拌着麸皮和水,为它们换个口味。

隔几天做顿复杂的好吃的,擀面皮或者搅团,做得多多,让香味飘得远远,做熟了端给邻居们一起品尝。请有经验的邻居们指点一二,火候过了或者料调得不对都认真记下,争取早日厨艺精进。也会不期然收到邻居送来的自家美食,每一样都是某家的特色,从不会撞味。开心收下,饱餐一顿,再洗干净送来的碗,还回去时给碗里放几个我蒸的包子。

能有块地更好,不论多大小,都精心经营。翻土、浇水、施肥,让这块地以最好的状态去滋养撒给它的种子。韭菜成行,小白菜籽随便地散开,土豆切成块、埋起来,做标记,西红柿也要来两棵,盼着由青转红。给吐蔓的黄瓜插上竹竿,让丝瓜绕着地边的篱笆长。还有,等到秋意够浓的时候,从萧瑟枯黄的地里要露出几个黄灿灿的南瓜。

不必说,乡下的空气是够好的。晴天的夜晚看得到星星,雨天隔着窗看风景,下雪的日子搓着双手在门外立一个雪人。没有无聊的时候,搬着凳子看树下的蚂蚁都可以过完快乐的一天。

真希望田园生活能从诗书走入我们的日常。


张晴柔


当然有趣!

将军本色是诗人,人间至味是清欢!

我想尤其在这次疫情下、大家禁足在家的日子里,读到这样熟悉又遥远、温馨又宁静的生活场景,应该更是回味无穷、美煞羡煞人也: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将军本色是诗人

辛弃疾,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人文武双全,22岁就曾一人带领50名勇士,深夜驰马闯入5万金军大营,生擒叛贼,毫发无损带回朝廷,立下惊世奇功。他一生著作颇丰,除那些家喻户晓、流芳千古的诗词作品外,还著有《美芹十论》《九议》等军事政论,可惜生不逢时,赶在没落无能的南宋王朝,否则一定是个跃马扬威、运筹帷幄、横扫千军的一代名将!

这样能文能武、文韬武略双全的人,竟然不堪时用,楞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然终究是天之骄子,时不待见,天纵其才。虽不能“了却君王天下事”,却终究还是“赢得生前身后名”。

众所周知,辛弃疾的词,喜欢用典,而且用的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后人是模仿不来的。我想这大概跟他所处的时局、以及自己内在的学识、见识和追求有很大关系。辛弃疾自小就有家国情怀,学识渊博,博古通今,恨不能将一腔热血和满腹才华报效祖国。然时局所限,终不能得以舒展,只能寄情于文字诗词,借助历史典故评古论今、抒发胸中块垒。可以说其人的格局已远远大于当时的时局所限,所以他的诗词中自然就会涌现出难以压抑的时空力量——将历史代入现实,借古喻今比比皆是。

话说,一个人不能同流合污,不屑结党营私,重情重义、视名利如粪土,这样清高至性的人,又怎么可能长期存在于政治斗争中?所以,他不是诗人还能是啥?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虽然并非他的初衷。现在看来完全值得庆幸:历史上少了一位卓越将帅,但多了一位激浊扬清、独具一格、谁也无法取代的豪放词人,给中华诗词中注入了无与伦比的阳刚力量。

人间至味是清欢

正因为他是诗人,才可能低处尘埃而不被埋没,甚至反而更加熠熠生辉。古来大诗人多半是这样,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到与其齐名的苏东坡,虽然都与那个时代的功名利禄无关,但诗词反而更加完美,个个至情至性,历史地位斐然。也许没有了名利的牵绊、身份的约束,返璞归真、复归自然之后反而获得了思想和才华舒展上更大的自由和任性吧!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到处追寻的“自由”并不在所谓“远方”、“高处”,它可能就安然于我们一直忽视的山野田间、茅屋檐下,它可能就存在于我们没当回事的白发垂髫、小儿无赖中。至少,从这些性格天赋迥然不同的大诗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一点共性。

人间至味是清欢!这既是饱经沧桑后的大彻大悟,也是一颗素心的返璞归真。所以辛弃疾自号“稼轩”,苏轼也自号“东坡先生”。他们就愿意把自己视为一介草民、农夫、山野之人。因为身份与他们已是浮云,就在这种顺其自然的存在、简单平实地的普通生活中,他们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自由和天地。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想想时空多么奇妙!文化多么奇妙!那个时代的诗人,与今天的我们,竟然还能一次次相遇,触碰出灵感的火花来。

谢谢你的问题!让我借此回顾、回忆起稼轩其人。于我,他的诗词已经不仅仅是“情趣”二字所能涵盖,每一次读起品起,都是一次心灵的涤荡、历史的穿梭。于今,仍不失其魅力和魄力、容量和能量!


仰望星空随波逐流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描写农村场景的一首清纯、甘洌而沁人心肺的词,原词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整首词用白描手法把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劳动场景和迷人的画面形象而又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心驰神往,如身临其境。

这首词里的场面放到今天会依然有趣。远处的小溪,溪边长满碧绿的小草;近处的草屋,又低又小,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操着动人的方言;三个儿子分别忙碌着自已的活计,一派南国诱人的田园风光,读来不禁让人心而向往之。那种幽静、恬淡、舒适的农家生活是久居大城市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时过境迁,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却很难看到辛弃疾笔下的那种景观了。砖瓦结构的房屋、气派的小楼别墅取代了草屋茅舍,轰𠾐𠾐的农机代替了手工劳作。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而旧时的田园生活却远离人们而去,再也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了。


不忘初心ZCJ


《清平乐·村居》作者是宋代辛弃疾,原诗为:“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样的场景放在现在依然有趣:

第一,我们可以先跟着诗中的场景穿越一下: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无赖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这样的画面充满了田园诗意,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诗中的主人公自得其乐。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第二,在描写手法上,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钢筋水泥、沥青路的都市里住得久了,很多人都会利用假期放飞自己。回归大自然或者农家乐小住都是当下热门的休闲方式,人在于大自然亲近之时,这种久违的清新之乐,只有身临其境能感受。诗中的主人公不论是锄草、摘莲蓬等行为,在都市人眼里都是纯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一些人想方设法去郊区租地、采摘,渴望能享受无公害、安全的健康食品。

第三,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每个成年人的记忆中童年都是美好的,虽然我们无法再回去感受那段自在、天真的美好时光,但是通过读诗,这个可爱的孩子似乎就在我们眼前,吃着莲子,银铃般的笑声穿透了时光。


三两梅花


作品原文

清平乐⑴·村居

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

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最喜小儿亡赖⑺,溪头卧剥莲蓬⑻。[2] [3]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名。《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同“无”。

⑻卧:趴。[3] [4] [5]

白话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6]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7] [5] [2]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 ,“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比“坐”“躺”“趴”等用得更妙。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 ,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2]

名家点评

杨忠《辛弃疾词选译》:作者用轻笔淡墨,描绘了一幅农村的风俗画。辛弃疾的农村词,大部分是以写景为主,只有个别人物点缀其间,而此词则以人物为主体,描绘了和谐、美满,富有情趣的一家人,充满了生活气息。

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是一首农村词,描绘了农村宁静安适的生活景象。纯用白描,直陈其事,表现人物情态特征,惟妙惟肖,情趣盎然。[4] [5]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8]


攀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本词通俗易懂,描绘了乡村一家人美好的生活画面: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无赖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词中有人有景,有动有静,读后一幅温馨、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脑海之中。无论在诗人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今天,此情此景都充满了情趣。尤其是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大家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速,在每一天的奔波与劳碌之余,如果能让生活短暂的按下暂停键,静下心来去体会到这样的场景,回归家庭与自然,或许无论对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吧!


雨润万林


读着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眼前便出现了一派恬静、舒适的田园风光。一条清清的小溪从一座茅屋前静静地流过。银霜染头的老夫妻正喝着酒,谈笑着,正享受着眼前儿子绕膝的天伦之乐。在溪东头的田园里,大儿子正在种豆,二儿子正编着鸡笼,最可爱的是小儿子,正卧在溪头津津有味地剥着莲蓬。

就在今天看来,这也是一幅多么令人着迷的画面啊!可环顾四周,人们的身心压力重重,有来自家庭的,如父母养老,子女教育,还要买房、买车等;有来自单位,评职称,比绩效等;也有来自社会的,如同学、邻居、朋友、亲戚之间的攀比等等。周围的环境样样令人难以摆脱苦恼,让人难释重负。于是,人们便开始向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

因此,诗中的场景放在今天还是很有情趣的,是人们千万百计利用暇余时间要去体验的。




美妙诗词


非常有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一所用茅草盖的矮小房子旁,一条小溪从家门前流过,岸边长满了青草。老两口小酌怡情,互相取悦,用吴侬软语跟对方说着悄悄话,祥和温柔。

他们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锄豆田里的草,二儿子正编鸡笼,最喜爱的小儿子年龄尚小,顽皮可爱,在溪头躺着剥藕莲蓬吃。

整首诗读完,一幅祥和的田园画面自然生成。

无欲无求,岁月静好,内心恬静。成年儿子勤劳,小儿子活泼开朗,老两口恩爱有加,日子过得如此逍遥自在,岂不羡煞众人,这不正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生活吗?不是人人追求的终极乐趣吗?

有趣,太有趣了,此乃吾穷尽一生所求也!


新媒体自悟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无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茅檐”、“溪上”、“青草”多么美好的农村环境。老年人安详地说笑着,年轻人有在锄草的,有在编织鸡笼的,小孩在无忧无虑地玩耍着。多么和谐的一幅画面。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返璞归真回到乡下,开始拨弄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绿色又环保。尤其在这次疫情期间,超市、菜市场都不太方便营业的时候,真是应了那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平时在家种点菜,也不至于到了,家里只剩葱的地步。所以说这种乐趣现在又重新流行回来了,还是很受欢迎的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