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日男友没送我礼物怎么办?

前几天,我有一个客户找到我,就叫她小A吧,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

“这天是她和男友的纪念日,男友平时对她挺上心的,但这回纪念日不知道为什么,说了句不痛不痒的话,也没有送她礼物,再怎么说,这是一周年纪念日啊,怎么可以这么敷衍呢?”

我说:“如果你是觉得对方没有按照你的想法在情人节有所表示,那还不如你先给对方发一个520的红包,兴许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句话说出去之后,引起了小A的不解:“不表示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我先付出?万一我这520石沉大海了,我岂不是更亏?要是这大哥不表示,我觉得也没什么必要了,大不了分手,我还省500块钱。”

“你先发吧,发完我告诉你为什么。”我回答。

“哇,真神奇,我刚刚给他转了520,立马就收到了1314的回礼诶!他还是在乎我的,但我还是很不爽,为什么总要我先给呢?”

我在电话里笑出了声:“哈哈,先别急,其实更好一点的方式,是转回来的钱压根就不要,然后告诉对方,心意收到就可以了。”

小A更不理解了:“要本小仙女主动发礼物就算了,居然回礼还不收,这是为什么?我谈个男朋友是来扶贫的吗?”

我知道,很多姑娘,和小A一样,其实并不理解这件事情的逻辑,但我们可以,把这件事拆解一下,就好理解了。

其实,很多姑娘,在谈恋爱中,很容易担心这件事情。

情人节礼物,纪念日礼物,生日礼物,七夕礼物,圣诞礼物.......只要可以,一年12个月,一定可以创造出12个仪式,以此,来要求对方对自己有所表示。

这中间的原因特别简单:

她们想通过这件事情,这个重要指标,来判断对方是否爱着自己。

但是“被爱”这件事,其实是一件特别主观感受的事情,没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可以判断什么叫爱,什么叫被爱。

所以现实生活中,姑娘们会尽量的把这件事情附着于“对我好”,“给我花钱”,“给我买礼物”,或者“花时间精力陪我”这些事情上。

这些其实本没有什么值得说的,没有量化指标,还不能自创指标吗?

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往往这些判断指标,会自动成为考核KPI,从一个依据,变成了一个目的。

什么意思?

比如,情人节送礼物,本来是“爱不爱我”的判断依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人节送我礼物,就变成了一段关系的目的。

变成目的以后,谈恋爱的过程不再重要,但是这些判断依据KPI,必须要完成。仪式感可能不再重要,但是仪式变得很重要,所以,姑娘们开始纠结礼物,开始纠结红包,开始因为仪式的完成与未完成,开始争吵冷战......

不是说这样不对,不过是,往往这些争吵,我们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两个人之间,其实有着两种模式。


第一种,我们将它命名为:算计模式。

算计模式就是字面意思,两个人都在互相算计着,是否对方还在乎着自己。

但是这件事没法量化,于是就拆解为了不同的指标,互相在考核对方。

但是重点就在于,这种考核并非单方面的,而是双方互相的,因为我们面对的,从来都是活生生的人。

当你想着需要对方给你送礼物的时候,对方也想着,你是不是该给对方买什么东西。

当你想着对方应该给你发红包的时候,对方也想着,你是不是应该也有所表示。

当你想着对方应该主动联系你的时候,对方也想着,你应该主动联系对方。

无论在什么样的关系里,在你需要对方做某件事情,付出某件事情,达到你的开心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对方也一定有着同样的想法,需要你做某件事情,达到他的开心。

这是最朴素的道理,当然,你可以举出很多反例,比如:

有些姑娘的男朋友,明明这姑娘什么都不用做,还是主动对她好的不行,变着花样对她好,花钱又大方,还给她独立自由......

我完全赞同,但之中,我们需要考虑的变量实在也不小,比如:两个人固有的权力关系,姑娘很漂亮,男生很害怕除了这个姑娘再也找不到更好的了,所以只能加倍对这个姑娘好。

或者说,男生很有钱,给姑娘买个礼物,对他来说九牛之一毛,根本不需要考虑;对比你的男朋友,一年存2万,掏出5000块钱给你买东西,就像是割肉了,这感觉当然不一样。

可是,这种存在着权力关系强弱不对等的关系,必然有着它的缺点和不稳定性:

比如漂亮姑娘总会觉得这个男人对她好是好,但终究不是自己满意的类型;

比如有钱的人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就可以满足一个异性,那么因为新鲜感的消退也不妨再多试几个。

所以,哪怕看上去,权力关系不对等,一方占尽“便宜”的关系,也不尽然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美好。

当然,这不是今天要讨论的内容,我只是说:

人与人之间,没有人是傻子,所有的行为必有一个目的,所以真的不存在你可以占尽便宜,别人还浑然不觉的情况,或者你得到所有的好,别人都只是付出的情况。

这就是算计模式,双方都在算计着自己的成本,看着对方能给自己的收益。


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也总是着眼于,找到各种有利证据证明,自己比对方付出的多,或者找各种有利证据证明,世界上就是存在一方占尽便宜,对方一味付出的情况,然后哀叹,为什么自己遇不到,妄图用这种极端个例来证明自己的索取就是理所应当的。

你别说,这样的极端案例,我也见过:

我有一个朋友,和她老公结婚的时候,两人共同买房,坐标帝都,房子大概价格在1000万左右,男方出900万,女方出100万。

由于作为共同产权人买房,需要领证,两人就商量怎么办。

你看,帝都房产,金额足够大,加不加名字,怎么分配比例.......这都是现代人恋爱到结婚分手之灵魂拷问的最难挺过的关卡。

两人怎么商量的呢?

女方说:“房子我不占你便宜,咱俩的房本按照比例写,我百分之十,你百分之九十。”

女方表态了,男方立马也表了态:“既然是结婚,也不要这么清楚,这样吧,比例还是写,但是我只占百分之七十五,你占百分之二十五。”送了女生百分之十五。

事情没有结束,后来,女方和一律师朋友吃饭,律师朋友告诉她:

“由于你们没有签订婚前协议,领证又在先,所以其实这套房产,无论房本上的比例怎么写,依然是按照共同财产来认定的。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你们离婚了,这套房产的分割,将按照老公占有的75%的一半,和你占有的25%的一半来分割,最终还是各50%。”

这件事情就变得非常神奇,明明女方抱着的想法是不占便宜,但是最终却占了一个大便宜,就算房价不涨价,也接近翻了5倍的收益率。


我后面问这个女生,她有提前考虑过这个情况吗,是她提前算计,遣词造句,还是真的没有想那么多,得到了这么一个结果?

姑娘跟我说的答案,让我大跌眼镜,她说:“老娘一拉拉,本来就是形婚的,谁知道会这个情况。”

你看到了,这段关系势均力敌吧,很势均力敌,是不是一方占尽了便宜?确实,任何时候,一百万变五百万,这种投资收益率,都是让人垂涎三尺的。

但是,这段关系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效果,并不是来源于算计模式,并不是姑娘用了什么算法,机关算尽,导致自己掌控住了某个人,控制了某个人,或者引导了他人为自己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也不是有多大的魅力,让一个男人彻底的臣服于她。

没有,都没有,单纯是她没有算计而已,没有想着,占什么便宜而已。

这不是给你喝鸡汤,鸡汤告诉你:“我自盛开,清风自来。”

现实其实是,因为你没有算计,没有那么大的期望,你更容易触发人类相处中原始的“互惠互利”的模式,在你划定了自己的边界之后,充分考虑对方的需求,然后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这就是第二种模式,互惠互利模式。

人类的发展,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其实就得益于这种互惠互利,因为人类这种天生体型不健壮,力量、敏捷都差于别的动物的生物,智力、合作本身就带来人类的发展。

所以,刻在我们基因深处的,天然就有着互惠互利的原始触动。

当你为我考虑时,我会天然的愿意站在你的角度为你考虑,当你满足我的需求时,我会原发性的想满足你的需求。

正如之前的例子里那个女生,当她真的在考虑男方的诉求,不愿意男方吃亏的时候,男方也自然很大度的考虑了女方的诉求,做出了让利。

一样的道理,当小A真的考虑了男朋友对于纪念日自己也应该有所表示的诉求时,男方也积极的给予了回馈。

这跟上面那句鸡汤的差距其实很大,因为“我若盛开,清风自来”,关键点,还是放在了清风来不来上,而你还是在考量清风什么时候来的时候,“我自盛开”也不过是算计本身,依然还在算计模式当中。

所以,真的要想获得一段动态平衡的良好关系,关键点就在于,尽量避开算计模式,走向互惠互利的模式。

去真正的“为你考虑,为你思考,满足你的合理诉求。”

而做到了这个,也自然会引领对方,切换模式对待你。

人类的发展,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其实就得益于这种互惠互利,因为人类这种天生体型不健壮,力量、敏捷都差于别的动物的生物,智力、合作本身就带来人类的发展。

所以,刻在我们基因深处的,天然就有着互惠互利的原始触动。

当你为我考虑时,我会天然的愿意站在你的角度为你考虑,当你满足我的需求时,我会原发性的想满足你的需求。

正如之前的例子里那个女生,当她真的在考虑男方的诉求,不愿意男方吃亏的时候,男方也自然很大度的考虑了女方的诉求,做出了让利。

一样的道理,当小A真的考虑了男朋友对于纪念日自己也应该有所表示的诉求时,男方也积极的给予了回馈。

这跟上面那句鸡汤的差距其实很大,因为“我若盛开,清风自来”,关键点,还是放在了清风来不来上,而你还是在考量清风什么时候来的时候,“我自盛开”也不过是算计本身,依然还在算计模式当中。

所以,真的要想获得一段动态平衡的良好关系,关键点就在于,

尽量避开算计模式,走向互惠互利的模式。

去真正的“为你考虑,为你思考,满足你的合理诉求。”

而做到了这个,也自然会引领对方,切换模式对待你。


纪念日男友没送我礼物怎么办?


纪念日男友没送我礼物怎么办?


纪念日男友没送我礼物怎么办?


纪念日男友没送我礼物怎么办?


当然,如果唯结果论,算计模式依然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比如我朋友的例子,要利用算计模式,就需要考虑清楚所有的变量:

1、 你知道不签订婚前协议,口头约定或者比例分配不算数,最终都按照50%认定分配资产。

2、 对方不知道这件事情,对方也不知道你知道这件事情。

3、 你不告诉对方你知道这件事情,还若无其事的,装作大度的告诉对方“我不占你的便宜”,我们就按照出资比例分配。

上述所有的变量,除了第三点,你会发现前两点都是无法控制的,你需要有足够的资讯,也需要有足够得对对方的了解,还需要掌握好时机,利用好这个信息差。

你看到了,既然是算计,那么目的就一定要赢。既然要赢,就要考虑清楚所有的变量,算无遗策,你才可能赢。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如果你们双方都没有算计,那么怎么赢全凭概率。

但如果有一方提前说出“我这把出剪刀,你信不信”,就可以完全改变这个局势。

因为第一个逻辑层面是“我信你,我就出石头”。

但是第二个逻辑层面里:

你如果知道我会信你,预判了我的预判,你就会出布,我应该出剪刀,而你如果知道再预判了这一点,你会出石头,我应该出布。

对吧,要想保证赢得对方,你必须领先对方至少两步,你才能保证胜率。

但是,生活中,处处的算计中,又怎么保证这种领先时时刻刻都能在掌握之中呢?

如果你不能,那就干脆放弃算计模式吧。不如你先迈出一步,走入互惠互利模式,还玩什么石头剪刀布,伸出你的手,直接牵起对方的手,不是更幸福吗?

再回过头来,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说,甚至对方给你转了“1314”,你也可以不要对方的钱,说心意收到了就好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