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歡西點,是否可以將其作為自己的事業呢?有何建議?

佩佩快跑


烹飪界有個理論:鮑參翅肚易學,家常便飯難精。因為人們吃到高級食材的機會越少,就越沒有多番比較的可能,所以吃到嘴裡就已經是珍饈美味了。然而,西點從來不算珍饈美味。別扯什麼白松露巧克力、鑽石冰淇淋、仿生蛋糕之類的“奢侈品”,能花上萬元吃個甜點的顧客,估計國內沒有。所以,西點師還是得設法討好大眾的味蕾,同時,產品還得迎合大眾消費的價碼。

歷史上唯一能用廚藝綁架政權的廚子易牙,也是以密切接觸、深入溝通才“高級訂製”出感動客戶齊桓公的美食的。撇開歷史的負面評價,咱們不談政治,只是從廚藝起見,他確實是深得“服務以人為本”的精髓的。只服務於一人尚需如此,現代顧客哪一個都是大爺,從小受著“顧客都是上帝”的社會薰陶。

當下創業的理想狀態首先要免除“房地產綁架實業”的威脅,然而餐飲業要保持持續穩定的經營,沒有目標客戶的日常接觸與溝通是辦不到的,這是有個好鋪面的意義所在。所謂“眾口難調”,沒有溝通的平臺,再厲害的廚師(點心師)也無法以一人的口感征服大眾的味蕾。

另一方面,從運營上探討問題所在:成本控制與風險儲備。如果食材、租金甚至物流(訂餐平臺)的價格下降空間有限,只能從管理費用及員工工資上壓了。然而,那些不講究經營場所位置的商家,例如“幸福西餅”;那些直接往居民樓電梯貼廣告、以微信招生意的小眾經營者如“xx巴士”、“xx果道”,真的就生意興隆了嗎?我看不是,因為顧客都是喜歡提意見的,不能提意見也看不到迎合自己的服務態度就會轉移目標,光顧別家了,反正選擇永遠只多不少(得益於“全民創業”,民間資本拼個你死我活,其實誰都活不了,只有漁翁得利)。

綜合別家的成功與失敗,西點生意怎麼做的思路就有了,策略有二:以價代量或以量換價。

技藝精者首重成本控制,側重於“高級訂製”,在高消費的場所,如熱門景區、星級酒店、機場及CBD內的高級商廈內以Cafe的模式連帶飲品出售(詳參星巴克),向有消費能力的顧客轉嫁成本以保證利潤;

技藝不精的初級創業者則恰恰相反,價格是做不起來的,一則無名二則無利,首先要做好風險防控才能“長生久視”——不被激烈殘酷的市場競爭淘汰、被急湧的後浪拍死在沙灘上。所以策略就是以量換價,在人流充足的大眾消費場合如超市或菜市場開店,出品不過不失就可以了。工作為了興趣,更要為了生存,把一件事堅持做五年就能成為專家,然後自然有名有利。廣州有家“阿茂餅店”,遠近弛名的原因不因為點心特別好吃,只因為存續時間長培養出了“消費粘性”,自然能保證銷量與利潤。

我的鄰居就是在內街鄰近菜市場與超市的位置組團開的小烘焙店,只賣蛋糕,挑傍晚人們放學、下班的時間點集中開爐,即烘即賣,生意非常紅火。她們幾位就在午後分工,賣完當天的材料就關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