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西点,是否可以将其作为自己的事业呢?有何建议?

佩佩快跑


烹饪界有个理论:鲍参翅肚易学,家常便饭难精。因为人们吃到高级食材的机会越少,就越没有多番比较的可能,所以吃到嘴里就已经是珍馐美味了。然而,西点从来不算珍馐美味。别扯什么白松露巧克力、钻石冰淇淋、仿生蛋糕之类的“奢侈品”,能花上万元吃个甜点的顾客,估计国内没有。所以,西点师还是得设法讨好大众的味蕾,同时,产品还得迎合大众消费的价码。

历史上唯一能用厨艺绑架政权的厨子易牙,也是以密切接触、深入沟通才“高级订制”出感动客户齐桓公的美食的。撇开历史的负面评价,咱们不谈政治,只是从厨艺起见,他确实是深得“服务以人为本”的精髓的。只服务于一人尚需如此,现代顾客哪一个都是大爷,从小受着“顾客都是上帝”的社会熏陶。

当下创业的理想状态首先要免除“房地产绑架实业”的威胁,然而餐饮业要保持持续稳定的经营,没有目标客户的日常接触与沟通是办不到的,这是有个好铺面的意义所在。所谓“众口难调”,没有沟通的平台,再厉害的厨师(点心师)也无法以一人的口感征服大众的味蕾。

另一方面,从运营上探讨问题所在:成本控制与风险储备。如果食材、租金甚至物流(订餐平台)的价格下降空间有限,只能从管理费用及员工工资上压了。然而,那些不讲究经营场所位置的商家,例如“幸福西饼”;那些直接往居民楼电梯贴广告、以微信招生意的小众经营者如“xx巴士”、“xx果道”,真的就生意兴隆了吗?我看不是,因为顾客都是喜欢提意见的,不能提意见也看不到迎合自己的服务态度就会转移目标,光顾别家了,反正选择永远只多不少(得益于“全民创业”,民间资本拼个你死我活,其实谁都活不了,只有渔翁得利)。

综合别家的成功与失败,西点生意怎么做的思路就有了,策略有二:以价代量或以量换价。

技艺精者首重成本控制,侧重于“高级订制”,在高消费的场所,如热门景区、星级酒店、机场及CBD内的高级商厦内以Cafe的模式连带饮品出售(详参星巴克),向有消费能力的顾客转嫁成本以保证利润;

技艺不精的初级创业者则恰恰相反,价格是做不起来的,一则无名二则无利,首先要做好风险防控才能“长生久视”——不被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淘汰、被急涌的后浪拍死在沙滩上。所以策略就是以量换价,在人流充足的大众消费场合如超市或菜市场开店,出品不过不失就可以了。工作为了兴趣,更要为了生存,把一件事坚持做五年就能成为专家,然后自然有名有利。广州有家“阿茂饼店”,远近弛名的原因不因为点心特别好吃,只因为存续时间长培养出了“消费粘性”,自然能保证销量与利润。

我的邻居就是在内街邻近菜市场与超市的位置组团开的小烘焙店,只卖蛋糕,挑傍晚人们放学、下班的时间点集中开炉,即烘即卖,生意非常红火。她们几位就在午后分工,卖完当天的材料就关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