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柬埔寨記:文明與人情

01 大吳哥窟

當天晚上,我們入住於暹粒市萬豪酒店。這座五星級的國際酒店環境幽靜,設施齊全,服務周到。尤其是早餐豐富多樣,美味可口,令人難忘。

暹粒市長住人口約85000人,城市不算大,全是靠旅遊業發展起來的。聞名遐爾的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大小吳哥窟就在這座城市附近。市區裡幾乎看不到高樓大廈,據說這是因為當地有一種古老的禁忌,不允許城市建築高於吳哥時期建造的那些宮殿和寺院的高度。漫步在城市的街道上,路兩邊全是修長而挺拔的熱帶樹木,拔地而起,虯枝橫斜,遮天蔽日。

在樹木掩映的街道兩邊,歐式的法國店屋和古老的柬埔寨民居紛然雜陳,參次錯落,鱗次櫛比,既有令人迷戀的鄉村田園風格,又不乏異國情調。這裡每天都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四處遊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的拖家帶口,有的情侶結伴,更有些單槍匹馬的揹包客和騎士。這些個洋人,金髮碧眼,風姿綽約,彷彿在自家後院散步一般,神態自若,悠哉遊哉,倒是一點都不怯生。而當地人對此早已經司空見慣。

連載|柬埔寨記:文明與人情

說起來這大小吳哥窟,我們就不能不對柬埔寨的歷史進行一番回顧。柬埔寨舊稱高棉,於公元1世紀下半葉建國。高棉族是其主體民族,佔全國人口的80%,佛教為國教。公元9世紀至14世紀的吳哥時期是柬埔寨歷史上的最鼎盛時期,國力強大、文化昌盛,國土面積最廣,囊括了現在的越南、泰國、老撾、緬甸的一些地區,一度與中國雲南省接壤。正是在這個時期,高棉人以自己驚人的智慧和汗水,創造出了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

大小吳哥窟是對吳哥古蹟群的統稱。這是一座座由宮殿、寺廟、花園、城堡組成的完整的古代城市遺蹟,原為古高棉王國的首都。據史料記載,公元802年,當時的吳哥國王賈亞瓦曼二世在洞裡薩湖北岸興建首都,定名為“吳哥”。此後又經幾代國王開拓擴建,大興土木,建造出一座座宏偉壯麗的宮殿和寺廟群,成為當時高棉人政治、宗教和文化的中心。這樣的輝煌一直持續到公元1431年才宣告結束。由於外敵入侵,盛極一時的吳哥王朝一路敗退到現在的柬埔寨首都金邊才落下腳來,重新建立了自己的首都。從此,吳哥王朝連同那些宮殿遺址都被湮沒在了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年深月久,漸漸被世人所遺忘。

連載|柬埔寨記:文明與人情

時光荏苒,五百年後的公元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隻身來到柬埔寨尋找熱帶動植物樣本。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這片莽莽蒼蒼的森林中披荊斬棘,艱難跋涉時,突然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在這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在遮天蔽日的枝葉間,居然還掩藏著一座座斑駁淋漓卻又異常精美的古老宮殿。天哪!太神奇了。隨後他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整理成一本日記《暹羅柬埔寨老撾諸王國旅行記》。這本書在他死後的1862年在法國巴黎出版,立刻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轟動。大小吳哥窟遺址由此才得以重見天日,聲名遠播。

這天一大早,我們一行先來到大吳哥窟遊覽。在通王城景區一下車,前面就是通向王城的古橋,橋兩邊排列著一座座神態各異的高大石像,或一臉慈祥,或面目猙獰,有點兒類似於中國寺院裡的那種護法金剛,這些雕像長年裸露在外,風雨剝蝕,大多都已殘破不堪,偶爾還有一兩個保存完整。過了橋再往前走,一座高高隆起的寶塔式城門便矗立在我們面前,城門全部由巨大的石塊堆砌而成,正中間的城門上方,雕刻著一個巨大的佛像,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向我們展示著那招牌似的高棉的微笑。

連載|柬埔寨記:文明與人情

進入景區後,便是一座巨大的雜糅著宮殿與寺廟風格的建築群,這就是巴戎寺。寺院建於公元12世紀末,歷時37年,應該是吳哥王朝時期最大的一座寺院了,兼具王宮的特點和佈局。巴戎寺坐落於吳哥通王城的中心點上,全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塊堆起,四周高塔聳立,塔身下的迴廊東西長160公尺、南北長140公尺;迴廊上方原本皆有木造的屋頂,但由於年代久遠,目前只剩下一些斷垣殘壁及石柱供後人憑弔。

整個巴戎寺上下共分為三層,下面的兩層基座為方形,外層的廊壁間刻有一幅幅精美的浮雕,表現的內容有古代戰爭場面、尋常百姓的生活百態以及洞裡薩湖的風光等等,人物眾多,姿態生動,充分再現了當時的生活場景。寺廟頂層為一座座圓形的佛塔。每個塔身上方都有石塊雕成的四面佛像,無論你從哪個角度看,表情幾乎都是一樣的,意態安祥,略帶笑意,還是“高棉的微笑”。

太陽漸漸升起來了,陽光下的巴戎寺樹影斑駁、廊柱森然,滄桑滿目。我繞著巴戎寺周圍爬高上低轉了一大圈兒,不覺出了一身汗。轉到北面的走廊外時,驀然看見五個身穿傳統吳哥服裝的柬埔寨女孩兒站在塔基座上排成一列,面對觀眾騷首弄姿,擺著各種不同的造型。多麼迷人景象啊!

禁不住停住腳步,舉起相機拍了幾張。剛想抽身離去,卻聽到身後傳來清脆的哎哎哎聲,扭臉一看,原來是那位站在中間位置的白衣少女正衝我擺手呢,方才臉上還掛著的微笑瞬間變成了冷若冰霜。哦,我恍然大悟,又是要小費的。唉,在柬埔寨幹什麼不收費呢?便從褲兜裡摸摸索索取出兩張1000元的柬幣。白衣少女果然見錢眼開,三步並作兩步跳將過來,接過錢又搖了搖頭。這意思我懂,嫌少唄。無奈又摸出來兩張,她這才轉身蹦蹦跳跳地又回去了。

連載|柬埔寨記:文明與人情

出大吳哥不多遠,便是鬥象臺。據說這裡是當年吳哥國王檢閱軍隊、選坐騎和舉行各種公眾儀式的地方。呈現在我們面前是一片開闊地,遠處有小河流水潺潺,靠北邊平地裡凸起一座石砌高臺,橫亙約三百米,中間又凸出三座平臺,登上中間的那個平臺再往裡走,還能看到一座石砌的古老宮殿,看上去有點兒類似古希臘神廟的風格,兩邊是長長的九頭龍石雕。

鬥象臺上的三座高臺均由石雕大象組成,鼻子有些誇張地直垂到地面上。高臺兩邊的牆壁上則雕滿了巨型的大象和騎在大象上的各種人物,可見在吳哥時期,大象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而在中央的一座高臺的臺階周圍,則集中雕刻著一些張牙舞爪的神象和獅子、神鳥什麼的,雕工精細,栩栩如生。

連載|柬埔寨記:文明與人情

我就這樣沿著觀象臺來來回回折騰了二十多分鐘,不斷地按動著相機快門,內心裡有說不出的激動和震撼。多麼宏偉的一項工程啊,單是那麼多巨大的石塊兒,不知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更何況這些精美的雕塑,又豈是一日之功?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上來看,無論是哪個民族,都喜歡用高大的建築來展示自己的威嚴和力量,那彷彿是人類驕傲的一種證明。我們中國的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圓明園……不也是如此嗎。而這樣雄偉的建築,除了彰顯出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以外,卻並不能證明封建社會的制度優越。在這樣的建築中,在那一磚一石間,又不知飽含了多少普通老百姓的辛酸和淚水呢?

接下來我們又馬不停蹄地參觀了塔布倫寺和聖劍寺、比粒寺。塔布倫寺比巴戎寺的規模小多了,建築特點也大同小異,只是這裡古樹排空,盤根錯節,更顯示出一種原始的草莽氣息。在那些長滿苔蘚的巨大石基下、在那掛滿藤蘿的牆壁間、廊柱上,到處都有大樹的根鬚侵入,縱橫交織,與那些石塊兒、斷牆殘壁緊緊依附著,宛如一對生生死死的戀人。據說好萊塢著名的影片《古墓麗影》就是在裡拍攝的外景地,因此這裡也成為外國遊客最喜歡來的地方。

02 崩密列懷古

暹粒市的夜晚靜謐宜人、燈火璀燦,沒有那種大都市的喧囂,彷彿世外桃源一般。夜闌更深的時候,我喜歡獨自一人坐在萬豪酒店外面的廊簷下靜靜地抽菸,細細整理一天來的經歷。

柬埔寨人對中國人總體來說是十分友好的,無論男女,臉上都掛著一種謙卑而友善的表情。相比較而言,成年男子大多表情凝重,沉默寡言,無論做什麼事,都是默默的,專心致志,甚至在索要小費時,也不會有過分的表示。而女人們要活潑一些,顯得更加隨和。有時我們在飯店裡,偶爾會跟女服務員開兩句玩笑,她們似懂非懂,卻並不會忘記敷衍地笑一下,便立刻轉身去做自己的事了。

連載|柬埔寨記:文明與人情

其實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些景區裡追逐嬉戲的孩子們,他們總是那樣的無憂無慮,笑得特別開心。這當然是在空閒的時候。而一旦有遊客來,這些孩子們立刻就變了個樣兒,小小年紀,早已經成了生意精,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每當來了遊客,便呼朋引類,蜂擁上前,嘰嘰喳喳,窮追不捨,推銷起自己手裡的各種各樣的工藝品和紀念品,那或者是一串佛珠,或者是一套明信片。他們顯然是訓練有素的,或者是司空見慣,總能從這一群群遊客的穿著打扮上準確地判斷出誰是那位最有錢最慷慨也最容易發善心的人,然後不失時機地跟蹤上前,左右徘徊,不離不棄,婉轉哀求,大打苦情牌。

先生,買一個吧。我還要上學呢。

老闆,買一套吧,幫幫我,今天還沒開張呢。

先生,買一塊吧,您不買我要哭了。

……

你沒有聽錯,他們說的都是中國話。當然,如果是英美來的遊客,他們照樣也會說英語或別的語種。類似的語言,他們一天到晚不知要重複多少遍,那彷彿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如果你無動於衷,堅持不買,他們也不會過於強求,等所有花招都使用完了,便開始目光遊離,左右睃巡,迅速轉移到下一個目標身上。反正每天來參觀的遊客總是絡繹不絕的,這個人不買,那個人也會買的。

我們這一行人當中,數大慶是最慷慨最有耐心的那一個。自從來到暹粒的第一天起,他身邊就從不缺少兜售商品的孩子們。每到一地,他總是被糾纏得難以脫身,遲遲不能歸隊。那些孩子們蜂擁而來,前呼後擁,越聚越多,嗡嗡嚀嚀,盤旋不散,這情景簡直跟當年西哈努克親王訪問中國似的。其實景區裡兜售的這些紀念品大多都是一些時令小商品和工藝品,實在並沒有太多用處。但孩子們這種“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熱情和糾纏勁兒,總是讓大慶面帶苦笑、難以拒絕。三天參觀下來,大慶的收穫可謂滿滿,從鑰匙鏈到指甲刀,從明信片到佛珠串,從汗衫到短褲,從頭到腳,全身上下,幾乎全都是濃郁的柬埔寨民族風格的標誌,如果不是皮膚太白,乍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柬埔寨土著人。

這天上午我們去參觀崩密列。最初聽到這個名字時我有些詫異,這是什麼鬼?怎麼還有這麼奇怪的名字?崩密列在柬語裡是“荷花池”的意思,其實是一座類似於吳哥窟式的寺院。這座寺院距離暹粒市約40公里。一大早我們就迎著朝陽出發了,沿途經過的村莊大多都很貧瘠,房前屋後,隨處可以見一堆堆的稻秸垛,有些人家門前還停放著那種大輪子的拖拉機,而一些在我們中國農村早已經絕跡的手扶式拖拉機,仍然突突突地奔馳在鄉村間的公路上。

連載|柬埔寨記:文明與人情

中途休息時,我看到公路對面有一座鄉村學校,靜靜悄悄的,便走過去想看個究竟。這時候正好有三個小姑娘騎著自行車匆匆趕過來,在校門口下了車。校門口外有個賣甘蔗的中年男子,看見我遠遠走來,衝著我友好地豎起了大拇指。

學校門口的鐵柵欄門裡坐著三個十來歲的孩子,好像在這裡守門。對於我的到來卻並沒有阻攔的意思,仍舊自顧自地嬉戲著。環顧整個校園,非常安靜,只有一位老師模樣的中年男人在一間教室門口徘徊,大概是學生們還沒有來吧。

這時候汽車喇叭響了,我只好匆匆離開。

連載|柬埔寨記:文明與人情

再往前走不多遠,就是崩密列。下車後我們沿著一條綠蔭夾道的石板路往裡走,感覺像是走進了一片密林中。大約有一百多米,便來到了一堆佈滿綠色苔蘚破廟前。這座寺廟實在是荒蕪太久了,簡直不成個樣子,其實就是一片亂石堆積的廢墟。漫步其間,殘垣斷壁,藤蘿蜿蜒,落葉層層,只是偶爾在一些狼藉滿地的沙岩石中,還能看到一些殘存的雕刻作品,那或者是一條龍的龍頭,或者一塊殘缺的佛像面孔,從中仍可以見識到古代工匠們的智慧和創造。雖年深月久,卻歷久彌新。

連載|柬埔寨記:文明與人情

這兩天我已經見過了太多這樣滄桑滿目的石頭兒,以致於產生了一種深深的迷戀,彷彿遇到久別的故人。我小時候生活過的那個中原鄉村裡就有一條石板鋪成的街道,而家家戶戶的門前院後,亦堆放著石塊做成的各種器物,或是一盤石磨,或是一個米臼,或光滑或粗糲,可見石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僅僅記錄著人類的文明,還印證著生命的流逝。

我至今仍記得那條貫穿村莊南北的石板路,由大大小小的石塊組成,呈不規則排列,天長日久,光滑如鏡,與下面的黃土地緊緊地依戀成一體。小時候我幾乎每天都要從這條石板路上走過,雨一場,雪一場,寒來暑往,春夏秋冬,我小小的光腳板不知道在上面走過了多少個日月。那是我生命的見證啊。如今,在這異國的土地上,在這明媚的陽光照耀下,它們依然保持著遠古的肅穆和莊嚴,無聲地見證著一個民族曾經的文明。

連載|柬埔寨記:文明與人情

駐足在這片亂石狼藉的廢墟前,呼吸著空氣中略帶潮溼的氣息,一種歷史的蒼涼感撲面而來。吳哥王朝的強盛早已一去不返,而這樣的廢墟又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在人類的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繁華和熱鬧都已經凋零,消逝得讓人無法想象,也無從恢復,這或許就是崩密列再也無法回到原狀的真正原因吧。其實又何必恢復呢?逝去的終將逝去,正如中國的阿房宮、圓明園……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與中國的阿房宮和圓明園不同的是,吳哥文化遺址緣於人類的遺棄,而中國歷史上的那些煌煌建築,最終卻還是毀壞於人類自身。此刻,大學時期曾經吟誦過無數遍的那篇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彷彿又迴響在我耳邊: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風吹樹葉,日影搖移。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禁不住又想起了童年時那些清貧的日子,在這片荒涼和頹敗中,我彷彿呼吸到了往昔的味道。只是那樣的日子已經漸漸走遠,正如這片難以恢復廢墟,再也回不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