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为什么要杀夏言?你怎么看?

潇湘夜雨l


正德皇帝驾崩以后,他没有后人,这才使得嘉靖皇帝朱厚熜以藩王入继大统。嘉靖皇帝是一个权力欲望非常强的人,通过大礼议清算掉了首辅杨廷和,此后内阁人员变动频繁,政治斗争非常激烈。

嘉靖时期,首辅杨廷和下台以后,接下来便是费宏、杨一清、张璁。张璁大权在握以后,也引发朝臣的反感,这个时候夏言脱颖而出,成为群臣中与张璁对抗的领袖。

夏言靠着嘉靖皇帝的宠幸和嘉靖内心真实意图的把握,巧妙利用人际关系和社会舆论击败了张璁。

嘉靖十八年,夏言成为内阁首辅,而同一年,张璁病死。其实当初张璁当初也是受嘉靖皇帝重用的,不过为了权力的平衡,嘉靖皇帝不断的让这些文官互相争斗。夏言做内阁首辅的实际时间并不长,全部加起来也不过三、五年时间,不过这段时间内阁成员之间的斗争,极为残酷。

夏言成为首辅以后,这个时候严嵩开始崛起,成为了夏言的新对手。夏言于嘉靖十八年正月成为内阁首辅,五月后礼部尚书严嵩攻击夏言,使得夏言下台。

不过随后,夏言有官复原职,可见嘉靖皇帝不过是借机修理一下夏言,刻意打压他罢了。

嘉靖二十年八月,夏言再次丢掉内阁首辅的位子,不过十月后,他被剥夺的官职又全部被恢复。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夏言第三次被革职。不过这次夏言并没有马上官复原职,一直到嘉靖二十四年九月,历经三年零两个月的等待,夏言叒成为内阁首辅。

夏言内阁首辅位子坐不稳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嘉靖扶持严嵩,与夏言作对。

实际上夏言和严嵩两个人是老乡,都是江西人。严嵩是江西分宜人,而夏言是贵溪人。在古代传统社会中,士大夫非常注重乡谊,同乡是重要的关系纽带。

夏言虽然比严嵩年纪小,但是夏言起家早,严嵩能够进入北京,都得力于夏言的提携和帮助。

那么为什么他们两个人最终反目成仇呢?夏言性格耿直,年少得志,所以为人相对比较跋扈。在夏言看来,严嵩是自己的老乡,并且自己还提携过他,因而夏言把严嵩当做自己人看,对其相当信任。比方说夏言在入阁之前是礼部尚书,而其后他把这个位子交给了严嵩。

不过夏言对严嵩不太尊重,甚至将严嵩看作自己的门客,这极大的伤害了严嵩的自尊心,但是这个时候的严嵩还是不敢和夏言作对的。

在获得嘉靖皇帝的宠信后,严嵩开始想要取代夏言,最终导致夏言被杀。

当然夏言被杀也有自己的原因。夏言这个人比较光明磊落,在政治斗争中都是靠着自己的勇气和才干,不过在关键的时候他往往心慈手软,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所处的险境。

比如说陆炳是夏言的对手,政治斗争失败,夏言准备拟旨处死他,结果陆炳去求夏言,夏言心一软便放过了他。

从夏言个人的经历就能够看出来,这个时候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可是夏言却在这种危急关头,居然雄心勃勃的想要议复河套。

当然夏言的出发点肯定是想建立事功,以便使得自己内阁首辅的地位更有说服力。不过这给了严嵩攻击他的机会,最终严嵩成功扳倒了夏言。

尽管如此,夏言也多半会活下来,因为夏言以前从来没有内阁首辅被杀。由于夏言多次官复原职,这使得严嵩极为不安,欲除之而后快。

所以严嵩拼命的罗织夏言的罪名,最终导致夏言被杀。

对于夏言被杀,当时的人都觉得他罪不至死。所以在隆庆四年,后人便要求为其平反昭雪。在高拱的主持下,夏言得以平反。


历史是什么


夏言,字公谨,贵溪(今江西贵溪市)人。明正德十二年进士,在嘉靖朝很长时间担任内阁首辅。

夏言的死,终究是明朝党争和争权夺力的结果。夏言不结党,他为人刚正,豪迈有才能,推荐很多能人担任要职,比如徐阶。但他也排挤其他人,比如严嵩举荐的人,虽然他在皇帝面前成天反驳别人,独来独往,但他任人的行为已经给人一种结党的错觉。

导致夏言被处死的导火索,是陕西总督曾铣提出要收复河套事件。嘉靖二十五年,河套地区起义,蒙古人抢掠边境。秣马厉兵的曾铣上奏请求趁机收复河套地区。嘉靖热血沸腾,让内阁商议,夏言看到皇帝大人这样表态,也是慷慨激昂,觉得曾铣可以完成任务,写文书上奏嘉靖曾铣可以信任,河套应该收复。当然,他的这些决议习惯性的绕过了副首辅严嵩,他以为他跟往常一样是默认了的。

不过文书呈到嘉靖面前,嘉靖反问“今逐套贼,师果有名乎? 兵食果有余,成功可必乎,一铣何足言,如生民荼毒乎?”意识很明显,你一个曾铣和一个夏言能够收复河套?此时的严嵩却当即表态“复套之举断不可为!” 。夏言懵了,这个一直被自己压着不敢说话,对自己毕恭毕敬的人居然这时候出来反对,也当即进行回应“严嵩并没有不同意见,所有的事情都委托给我的”,你既然反对,为什么当时不说,现在才站出来归咎于我,是何居心?皇帝大人给了夏言一个回应“强君胁众”,于是夏言就这样被革职回家了。

夏言下台了,严嵩自然不会放弃彻底整垮夏言的机会,因为他上次揭发夏言的短处,皇帝大人革了夏言的职,然后又重新重用他,致使夏言凌驾于他之上,做事都不看他的看法。于是,严嵩找到了在监狱的仇鸾——因为贪污骄横被曾铣举报后被下狱,让他写举报信,说夏言收了曾铣的财物,两人相互勾结。在明代,边官与京官相互勾结是死罪。于是,刚走到通州要回老家的夏言就被皇帝大人派人追了回来,连同曾铣一起被斩首。

刚正的夏言死了,他的敌党严嵩等人开始了真正掌握了嘉靖朝的要职,贪污腐败十几年,直到他的学生——徐阶,将严党彻底打败,明朝才在徐阶和张居正的努力下中兴!


朕惊历史


刀越磨越硬,越磨越快,并不是什么好事。

嘉靖朝的内阁首辅夏言就是这样一把刀,他是靠两点在大明朝堂上崛起的,一是与宠臣较量,二是揣摩嘉靖的心思。

嘉靖刚即位时,兵科给事中夏言就上疏,希望皇帝上朝以后在文华殿批阅奏疏的同时,能够召见阁臣当面作出决定,“不宜谋及亵近,径发中旨。”

这个建议得到了嘉靖的“嘉纳”。

一击即中后,夏言一发不可收拾,又连续七次上疏,建议嘉靖改革“后宫附郭庄田”,限制后宫及皇亲国戚的利益,奏疏写的掷地有声,朝野传颂一时。

由此引得嘉靖的欣赏与重视后,嘉靖九年,夏言抓住嘉靖的一个心理(由于“大礼议”而怨恨与他对着干的群臣,很想通过改革礼仪制度来彰显自己不容置疑的帝王权威),提出“祀典”建议——改变祖宗旧制,分别祭祀天、地、日、月。

对此,朝臣大多表示反对,此前靠“大礼仪”发迹的宠臣张璁(cong)也在反对者之列,但嘉靖却因此格外眷顾于他。

夏言的这一系列举动,是献媚迎合吗?

是。但与小人的献媚迎合不同。

这一点很重要。

小人献媚迎合往往是越献身段越软,越圆滑。而夏言觉得自己靠的是思辨才华,所以他越是得逞,骨子里越自负,越骄纵。

仗着嘉靖的眷顾,随后夏言便与宠臣张璁展开了较量。

因为张璁“自伐其能,恃宠不让”,嘉靖有意要制约他,加之张璁为朝中士大夫憎恶,几次较量下来,夏言大胜,声望与日俱增,官阶也由给事中升为少詹事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经筵讲官。

夏言这个人气度不凡,眉目疏朗,胸前美髯飘拂,嗓音洪亮,说话不带乡音。每次经筵开讲,嘉靖都全神贯注,异常欣赏,流露出“欲大用”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夏言明白,要想攀高楼,登顶峰,还必须不断地揣摩嘉靖的心理。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这一阶段的夏言很会拍马屁,嘉庆每次写诗,送给他看的时候,他都要写诗迎合,然后再把嘉靖的诗作制成碑刻送还回去。此外,他时时刻刻窥视帝旨,每次“奏对应制倚待立办”,一副忠心卖力能臣的架势。

这一套手段对嘉靖很管用,不久他即得到嘉靖赏赐的一枚银质印章,上刻“学博才优”四字,使用此印章,可以“密封言事”。

毫无疑问,这是嘉靖要大力提拔他的政治信号。

随着张璁、方献夫相继离开,皇子的诞生,嘉靖对夏言愈发倚重,很快就给了他太子太保、少傅兼太子太傅的荣誉头衔。

嘉靖十五年,夏言以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此时,李时虽为首辅,但决策大权却操于夏言之手,此后入阁的顾鼎臣,又一向以“柔美”著称,不敢对夏言持异议,不过“充位”而已。

经过短暂的微妙过渡,嘉靖十七年十二月,夏言终于官场登顶,出任内阁首辅。

嘉靖用人有个标准——“不欲臣下党比”,夏言揣摩到这一点,时刻注意标榜自己“不党”的操守。

然而,先恃才敢为,后孤傲自负,极其高调嚣张的夏言忽略了一点,在官场,当一个人有致命缺点的时候,一定会有致命的敌人。

夏言的这个致命敌人就是严嵩。

严嵩虽然比夏言晚六年进入内阁,但却比夏言早十二年得中进士,官场资历实属深厚。但夏言却因为自负嚣张,从不把具有险恶野心的严嵩放在眼里,而严嵩在未寻到攻伐机会前,却是另一副模样,颇懂得忍辱负重,韬光养晦,面对夏言时,他事事保持恭敬的态度,阿谀奉承,唯唯诺诺。

对此,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如子之奉严君”,好像儿子对待严厉的父亲一样。

而夏言呢,丝毫没有察觉到隐藏在身边的致命危险,不仅如此,因为得势后的极度自负傲慢,夏言对嘉靖也不像先前那样恭顺,尤其对嘉靖沉迷道教玄修,他十分不满,并且有刚直不弯的对抗之举。

嘉靖喜欢穿道袍,戴香叶冠,善于阿谀奉承的严嵩之流会以同样的装扮来讨好皇帝,但夏言却直言“非人臣法服”,有失朝廷体统,拒不跟从,一如既往地身穿朝服。

嘉靖对此十分不满且有厌恶心理,认为这是夏言对他的“欺谤”。

嘉靖二十一年六月,嘉靖借口“天雨伤禾”,亲笔写了手敕,历数夏言“欺谤”、“舞弊”等罪状。严嵩乘机离间,在嘉靖面前,一面顿首,一面泪如雨下地控诉夏言欺辱属下的种种恶行。

嘉靖大怒,不久即将夏言罢官。

夏言罢官后,嘉靖开始把严嵩看作亲信,而严嵩迎合上旨更胜夏言一筹,因写得一手好青词,他越发地受到嘉靖青睐,并很快以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进入内阁,进而又成为内阁首辅。

但嘉靖是个很会操控朝臣的帝王,隐约发觉严嵩过于专横后,他又以一封亲笔信将夏言召了回来,对严嵩加以制衡。

遗憾的是,夏言官复原职后,依然固我,不仅锋芒俱在,而且不拘小节。

举两个例子。

当时阁臣照例有“上官供”,也就是皇帝赏赐的工作餐,严嵩是恭恭敬敬地吃“上官供”,夏言却从来不吃,而去独自享用府中送来的奢侈美食。

内阁加班,嘉庆经常派太监去夜探阁臣动静,夏言全然不顾这些,只要手头事毕,他便从容酣睡,而严嵩却每每挑灯苦干,为嘉靖写青词。

《名山藏》中提及的一个细节更能说明一些问题:嘉靖派太监来见夏言,夏言以首辅自居,从来将太监视同奴仆。严嵩则不然,见到太监,不仅亲切握手,款款请坐,而且还要把黄金塞进太监的衣袖里。

人有时候是被环境杀死的。

见夏言在朝中越来越势孤,严嵩索性勾结锦衣卫头目陆炳,公然陷害陕西三边总督曾铣,并借此诬称夏言收受曾铣贿赂。

嘉靖闻讯大怒,立刻削夺夏言官职。

起先,嘉靖对夏言并没有萌生杀意,但严嵩却在这时添了两把向夏言索命的暗火。

他暗中派人在京城散布流言,说夏言“心怀怨望”,一向不戴香叶冠是“为朝廷计”,不是为自家计。

完了,他给嘉靖写了封秘密奏疏,用汉朝皇帝杀翟方进的旧事来影射现实,促嘉靖下定处死夏言的决心。

嘉靖二十七年三月,夏言正在回乡途中,见到嘉靖派来的锦衣卫,他惊慌失措地从车上跌下,长叹一声:“吾死矣!”

这一叹,十分地苍凉!

四月,夏言被关入锦衣卫镇抚司诏狱,他向嘉靖伸冤,但结果换来的却是绑赴西市斩首,妻子苏氏流放广西。

堂堂内阁首辅,未有谋反大罪,亦不是贪官奸臣,最后竟然遭到“弃市”。

可见嘉靖之昏恶,严嵩之阴毒。

当然,这一官场悲剧也有夏言自身的问题,自造险境,不懂如履薄冰。

又或者说,性格决定命运,尤其环境不善不智的时候,更是如此。


黑句本


夏言的死还搭上了时任三边总督的曾铣,这是更让人惊异的:一个是堂堂帝国宰辅,一个是年轻有为的边关大帅,两人名声还都非常好,为什么就这么被杀了呢?

夏言

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河套平原。河套平原水草丰美,环境优越,素有塞外江南的美称。再加上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使得从汉朝到宋朝的历代汉家王朝,均视河套为必争之地,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宋王朝的覆灭与其对河套的态度有着直接关系。

河套平原

嘉靖年间,蒙古人已经盘踞在河套地带很久,对陕西乃至整个北方的防御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出河套向东可以直接进攻宣府大同,给京师造成巨大压力;向西则可侵扰延安、宁夏、甘肃等地,西北边陲遂不得安生。敌人还可以凭借黄河之险、群山之利,有效的抵挡明军的进攻。明孝宗、明武宗两代皇帝均想收复河套,最后却都无疾而终。

明武宗朱厚照

三边总督曾铣看到了这一点,他深知河套地带的重要性,也看透了历任辅臣不提收复河套只不过是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的心态。他毅然决然地上书,请求皇帝支持他征伐河套,并且保证三年内一定可以克服河套。

曾铣

奏折呈到御前,皇帝没有什么表示,将这封奏折交付内阁会同兵部讨论决定。内阁诸臣也犯了难,将这个问题下给了所有边将讨论。还没讨论个结果,圣旨就下来了,激赏了曾铣,并且拿出二十万两私房钱(内帑)表示支持。曾铣更加感到天恩浩荡,加紧准备作战计划,撸起袖子打算大干一场。

越南内帑银

曾铣的建议在内阁中也获得了时任内阁首辅夏言的全力支持。夏言的能力无需多言,而其野心也是极大的,他也深知河套对中原王朝的重要性,想借机建下不世之功勋。而且他和曾铣之间还有点裙带关系:夏言的继妻的父亲苏纲和曾铣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有了这么一层关系,再加上曾铣本就是极其能干之人,夏言便密奏皇帝,表示诸将之中没有比曾铣更忠诚更能干的了。也正是因为夏言的全力推荐,嘉靖皇帝才会在交付群臣讨论还没讨论个结果出来时就主动表示支持曾铣。可夏言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样子给了成天想着弄死他的严嵩一个绝好的机会。

严嵩

严嵩和锦衣卫都督陆炳勾结在一起,成天谋划着怎么要夏言好看。而正在此时,皇帝突然向内阁传旨:“如今征伐河套,师出有名吗?军饷够吗?一定成功吗?如果偷鸡不成蚀把米,曾铣不足惜,可黎民百姓遭到荼毒怎么办?”这本可以视作是军事行动前对己方的最后一次审查,却让严嵩抓住机会,夏言和曾铣的冤狱也就敲定了。

嘉靖帝朱厚熜

严嵩立刻上书河套绝不可收复,还暗中弹劾了夏言,并且故作姿态请求辞职以激怒皇帝。皇帝自然不让他走,于是严嵩直接明着开始攻击夏言,表示“内阁有关褒奖曾铣的谕旨均是夏言一人草拟,我并不知情”。这一下夏言就顶上了擅政的罪名。而兵部尚书也落井下石,也表示河套不可收复,一时间整个时局出现了大反转。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最恨阁臣专权和将相勾结。嘉靖更是其中的典型。他立刻派人去把曾铣押往京城,听候处理。此时的嘉靖到底还有些理智,知道曾铣是个能臣,没有打算杀他。可严嵩并没打算放过他,在曾铣还没到北京前,就把自己那个废物干儿子、因为犯法被曾铣弹劾的仇鸾犯的罪名全部扣在曾铣头上,还栽赃苏纲受曾铣之子委托贿赂内阁。

这份证词没有任何证据,而嘉靖已经掉进坑里了。曾铣刚到北京,就和儿子、苏纲一起下了大狱。刑部等单位想要搭救曾铣,但皇帝必须要他死,遂给他定了“结交内阁”的罪名,斩首示众,立即执行,家人流放二千里。

曾铣蒙冤

曾铣被处死的时候,夏言已经因为被强迫退休而走在回乡的路上。刚到通州,前来抓他的锦衣卫就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当他听到他的罪名是与边帅勾结的时候,老人直接从车上摔了下来:“天啊!我这回必死无疑!”

夏言、曾铣之死,毫无疑问是彻头彻尾的冤狱。而严嵩之所以能借机害死他们,则纯粹是抓住了嘉靖作为帝王,提防臣子们互相勾结的过敏得有些变态的心理。而出于报复别人的快感,造成名臣名将含冤离世,无数生灵惨遭涂炭,这样的严嵩,又怎能不祸及天下?


青言论史


嘉靖虽然不理朝政,但他确实是个精明的皇帝,至少比严嵩和夏言都精明。

他不喜欢严嵩,但更讨厌刚直的夏言。

而严嵩只是个贪财的弄臣

所以嘉靖定然可以猜出严嵩这个跳梁小丑的陷害。

只是他顺了心意,不愿拆穿罢了。

嘉靖很特殊,他喜欢自己跳开,看手下大臣闹得天翻地覆,累了变换人。

所以他一定也知道之后就算没有徐阶,也会有张阶,李阶除掉严嵩。

实在不行自己动手

帝王心术啊


博雅吉祥如意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收复河套的议论为人提起。夏言原本慷慨其辞,自以为有经世济用的才能的,想建立百代功勋。因为陕西总督曾铣请收复河套,就赞成、决定此事。严嵩与崔元、陆炳在中间捣鬼,最后夏言因此弄得身败名裂。原来江都人苏纲,是夏言后妻的父亲,与曾铣关系很好。曾铣请求收复河套时,苏纲极力对夏言称赞他。夏言认为倚靠曾铣此事能成,就秘密上书推荐他,说大臣中间没有比曾铣更忠诚的了。世宗让夏言拟定旨意,再三夸奖曾铣,曾铣心里高兴,更加坚决地出兵作战。世宗忽然又下诏书责备,语气很严厉。严嵩揣测到世宗的真心,就尽力说河套不可能收复,言词中间连及夏言。夏言方才大惧而称罪认错,又说严嵩未曾有过不同意见,如今竟一切推在我身上。世宗批评他为难君上,威逼众人。严嵩又上书折腾,攻击他。夏言也极力辩解。然而世宗已被严嵩的诬告蒙住,怒气难能消除。于此年剥夺了夏言的全部官衔,让他以尚书的名义致仕,但仍没有杀他的意思。碰巧有流言蜚语传入宫中,说夏言临走时埋怨、诬蔑世宗。严嵩又代仇鸾起草上书,攻击夏言收了曾铣的贿赂,插手关市,谋取暴利,事情牵连到苏纲,于是把曾铣、苏纲关进了京城的大牢里。严嵩和崔元、陆炳暗里商量,就用勾结皇帝身边侍卫人员罪名将曾铣斩首,苏纲到边远地区充军,并派官兵逮捕夏言。

夏言抵达通州,听说曾铣的罪名,大惊失色,歪倒在车中,说:“唉!我恐怕非死不可了。”又上书诉说自己的冤屈,说:“仇鸾正要被捕,皇上下的圣旨不到两天,他怎么知道皇上说的话,又怎么知道严嵩的奏章而且这样附会它?大概是严嵩与崔元等伪造罪证,想迫害我就是了。严嵩这个人,言是行非,像共工;谦恭下士,像王莽;奸巧弄权父子专政,像司马懿。在京城的大臣受他的笼络,只知道有严嵩不知道有陛下;在地方上的大臣受他的钳制,也只知道有严嵩不知道有陛下。臣的命操在严嵩手中,臣只有把臣的命交给陛下您,希望能设法加以保全!”世宗并不明白他的话。案件已定,刑部尚书喻茂坚、左都御史屠侨等当他将被处死时,援引大臣、能吏量刑时可以减免的条款上书请予减免死刑,世宗不愿听,严厉批评了喻茂坚等人,扣发了他们的薪俸,并且又提到了夏言以前不戴香叶巾帽的事情。同年十月,夏言于闹市被斩首,时年六十七岁。他的妻子苏氏流放广西,侄儿、时任主事的夏克承,侄孙、时任的尚宝丞夏朝庆,都被削职为民。


一起汀音乐


因为夏言自己找死。

夏言毫无疑问是忠臣,所以做事以忠臣之名,百无禁忌。居然敢勾连内侍,还和地方上的实力派曾铣(甘陕总督)关系特别好,还上书支持他收复河套。皇帝知道你是忠臣你也得死,内结侍臣,外结封疆大吏,你想做什么?加上严嵩一直给夏言下套,夏言胆小怕事,一步一步走进套里面,被活活坑死。


ZEDUC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授行人,擢兵科给事中。嘉靖七年(1528),夏言调吏部, 深得世宗皇帝的赏识。嘉靖十年(1531)三月,夏言被提升为少詹事兼翰林学士掌院士,随之升为礼部左侍郎,仍掌翰林院。一月后代李时为礼部尚书。 嘉靖十五年闰十二月擢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不久为首辅。嘉靖十八年(1539)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明朝以来,臣子无加上柱国者,唯夏言一人领此衔。嘉靖二十七年议收复河套事,被至弃市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