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看書,記完筆記轉身全忘?試試“黃金圈”法則,做學習的主人

一、看書做筆記,很快就全部忘掉,是不是學了個“假”習?

網友打來電話說,自從當媽後要給孩子樹立學習榜樣,費老大勁學習看書,認真做完筆記,過一段,完全忘掉。她一邊抱怨是不是孕產傻三年?一邊為為自己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感到可惜。

看書學習停留在記筆記,記概念的層面,聽課一時爽,記筆記一時爽,聽完後發現除了自我感動之外,沒有有效得收穫。

學習看書,記完筆記轉身全忘?試試“黃金圈”法則,做學習的主人

筆記不是讀書的全部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同樣的感受?離開校園後,出於自身成長的學習,常常面臨著:

不知道學什麼?

不知道如何學?

學完後沒有結果!

之所以出現越是學習越加焦慮的問題,是因為沒有解決學習的真正目的和含義是什麼?

學習看書,記完筆記轉身全忘?試試“黃金圈”法則,做學習的主人

學習的目的和含義是什麼?

二、學習的目的和含義是什麼?

01

學習目的

我們關於學習目的、方法的經驗,來自於學校教育。在學校階段,的最直觀的目的是掌握書本知識,通過考試,拿到學分,升入高一級學府。在早期學習積累階段,這種專注與知識本身的學習目的是沒有問題的,但這並非是學習的真正目的和最終目的。

學習的目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認知和實踐能力。如果一直將所學知識,停留在記憶和知曉層面,沒有針對自己的既有認知和實踐方法去進行改進,那所學習的知識只是一種信息。例如,在哲學辯證法當中,提到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如果只是知道這一點,但是在面臨選擇時,仍然在糾結選擇帶來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並且停留在糾結本身,那這意味著,並沒有真的將兩面性這一知識,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系統和行動法則中。

學習看書,記完筆記轉身全忘?試試“黃金圈”法則,做學習的主人

將所學納入認知系統和行動法則中

02

使用黃金圈法則,形成學習的閉環

黃金圈法則,是指在做事情時,不再從what—how—why的由外及內,由細節及本源,由表現及原因的思考做事方法,而是鼓勵why—how—what的從內向外的,由願景及行動,由動機及行為,由本源及外在的思考方式。

學習的目的是解決問題。以讀書這一種常見的學習方式為例,在拿到一本書首先思考:自己為什麼要看這本書?在這本書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能夠解決我什麼樣的問題?在讀完整本書之後,再去回顧這本書當中的哪一點解答了我的疑問。

學習看書,記完筆記轉身全忘?試試“黃金圈”法則,做學習的主人

黃金圈法則指導讀書

以做筆記為例,在做筆記之前要清楚筆記的重點是什麼,在做完筆記之後,要將書本當中的信息和知識,與自己既有認知對比,發現其中不同之處,去思考其中原因,進而對自己原有的知識框架和地圖進行打補丁,補充完善。

從為什麼看書、怎麼看書到看什麼,再到我怎麼想、我怎麼做?解決我什麼問題?以黃金圈法則來指導學習,以終為始解決問題,落腳實踐,形成閉環。

學習看書,記完筆記轉身全忘?試試“黃金圈”法則,做學習的主人

以終為始解決問題,落腳實踐,形成閉環

三、使用黃金圈法則讀書,我收穫了什麼?

01

先問為什麼?不必讀完一本書

書籍是作者對某一個問題的全面論述,但對於我個人來講抱著實用的目的去讀書。以《完整的成長》為例,出於“家庭教育當中用什麼樣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合理地發展出正確的三觀和認知?這種方式裡邊是否包括說教?“這一問題,我快速翻閱了全書。

學習看書,記完筆記轉身全忘?試試“黃金圈”法則,做學習的主人

帶著動機功利地讀書

最終書中講到“孩子的感覺發展優先與認知、情緒和智力”這一結論解決了問題。我明白接下來孩子形成認知,是通過他的所看、所感、潛移默化,形成對外界認知,再去形成他內在認知秩序。因此我放棄了說教的形式,更多是通過身體力行、與孩子建立情感鏈接的方式去發展孩子的三觀認知。這本書解決了最初的問題,那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有價值的。反覆思考這一問題,比記全書的筆記,更能高效地利用這本書。

02

先問為什麼?按照主題閱讀快速建立主題知識框架

解決問題的看書,不是以書為單位,而是以問題為先導。圍繞問題,選擇這個領域內的相關書籍,快速翻閱,建立這個領域內的核心概念。同時著重觀察每一本書中,作者在論述這個問題時的分析框架,從而去建立自己分析該問題的思路和框架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習看書,記完筆記轉身全忘?試試“黃金圈”法則,做學習的主人

建立解決問題的框架

以提高溝通能力為例,我選擇了溝通、演講、寫作、家庭場景的溝通等與溝通主題相關的書籍。經過快速翻閱,看到所有的書在論述溝通問題時,運用的是“你我它”的框架分析法。任何溝通都是在具體場景下,解決 你——聽者、我—說者、它——說的內容 三者匹配,即傳播效率的問題。傳播效率的評判權力在誰手中,就足夠考慮對方的需求和動機,溝通目的不在於自己表達,而在於對方聽懂。

圍繞這樣的分析框架,針對書中所舉案例,得出高效溝通框架包括梳理認知自我、分析對象、分析場合、界定表達框架等元素,在這個溝通框架下,去分析案例,覆盤結果,就掌握了溝通問題的解決框架和方法。

03

先問為什麼?跨主題閱讀碰觸臨界知識

何為臨界知識?按照二八原則來講,20%的道理能夠解決80%的問題,那20%的知識就屬於我們通常所說的臨界知識,它更像是我們生活當中的基本原則,稻盛和夫在《活法》、《幹法》中分別提及了,要去遵守那些基本原則應用到生活場景當中去。

學習看書,記完筆記轉身全忘?試試“黃金圈”法則,做學習的主人

圍繞要解決的問題跨主題閱讀更有利於發現臨界知識。例如,在看了若干本的個人管理、時間管理、精力管理、生涯管理的書之後,會充分認識到,以終為始的核心原則適用於人較多的場景中:要到達的遠景決定了我們為什麼出發。為什麼去行動一件事情比去做什麼,以終為始,從大到人生藍圖,小到時間管理,大到談判溝通,小到注意力選擇,都有它運用的場景。

04

先問為什麼?將讀書目的落腳在用

讀書最終目的是為了改變行為和認知。在實踐當中,人的認識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發展。

學習看書,記完筆記轉身全忘?試試“黃金圈”法則,做學習的主人

知識改變實踐,依賴刻意練習

在讀書學習時,可以回應黃金法則,為什麼讀它,解決什麼樣問題。在讀書寫筆記時,可以針對本書寫一個夢想藍圖,即讀完這本書之後,該怎樣去修改自己的認識,行動。和既有的認識進行對標,一點即可,不必求全,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認真做,令時間的複利放大。用好書中一句話,升級自己的認知系統和行為法則,天天用,時時用,比讀書記筆記更有價值。

總結:

在學習和讀書中使用黃金圈法則後,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學和記住什麼,是回到為什麼學這個問題、所解決的問題,落腳實踐,形成閉環。進而放棄必須讀完一本書、必須讀完整本書的執念。根據要解決的問題,按照主題閱讀形成解決問題的框架,跨主題閱讀去碰觸臨界知識找到核心法則,在生活當中持續地運用,這才是扔掉讀書筆記,做學習的主人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 成甲,《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2、[美] 莫提默·J. 艾德勒、查爾斯·範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商務印書館出版

(我是小新這個小瘦子,天秤座,感性與理想同在,在工作中是辣到學生哭的嚴肅派老師,在家是和孩子共同成長,育人遇己的媽咪。不論如何,我永遠享有生命的自主和獨立。專注教育和個人成長。歡迎互動、歡迎打賞,歡迎點贊、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