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一、始計篇(白話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關係人民生死的領域,也是關係國家存亡的根本之道,因而是不可不深入加以考察的。

所以,軍事家們首先必須從五件事來進行比較和謀算,以求得對敵我雙方真實情況的瞭解。

這五件事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是指能使人民與君主同心同德的政治方針和政策,它能促使人民甘願與君主同生共死而不害怕任何危難。所謂天,是指用兵時所處的時節和氣候,是晴天還是雨天?是寒冷還是炎熱?是春夏秋冬的哪個季節?所謂地,是指用兵時,距離敵人是遠是近?所處的地形是險峻,還是平坦?是寬闊地帶,還是狹窄地帶?是處於死地,還是處於生地?所謂將,是指統帥軍隊的將領是否具備足智多謀、賞罰有信、仁愛部下、勇敢果斷、治軍嚴明的素質與能力。所謂法,是指軍隊的編制、法令、法規和對各級指揮官職責的劃分和管理,以及後勤軍需管理制度。所有以上五方面情況,作為軍事將領雖然一般的都會有所瞭解,但只有那些深入瞭解這些情況的人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不能深入瞭解這些情況的人是不能取勝的。所以說,必須認真地對它加以比較、計議,才能求得對實情的深入瞭解,也就是說,要了解敵我雙方,哪一方政治清明,政治方針政策正確?哪一方將領有才能?哪一方佔有天時與地利?哪一方軍隊編制合理,法令、法規暢通無阻?哪一方軍隊體制健強,士兵訓練有素?哪一方軍隊管理的好,賞罰嚴明?我從這五方面加以比較、計算,便可以預知戰爭的結局是誰勝誰負了。

如果君主聽從我的上述計謀,並用它指揮作戰,就會取得勝利,在這種情況下,我便應當留下來幫助他;反之,如果不聽從我的計謀,而用另外的計謀去指導戰爭,將會招致失敗,這時我便應離開他。君主或統帥經過權衡利害,聽從我的計謀,將會形成有利的客觀形勢,這是有助於實現戰略目標的外部條件。當然,有利的客觀形勢也是人們從有利的原則出發,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機動靈活的舉指造成的。須知用兵是一種詭詐之道,需要運用種種欺騙敵人的方法:自己本來力量很強,卻要向敵人偽裝出似乎沒有什麼カ量;本來準備用兵,卻要偽裝怯懦不敢用兵;:本來已經接近敵方了,卻要偽裝距離敵方還很遠;本來距離敵方還遠,卻要偽裝出已經靠近敵人了。要用小的利餌引誘敵人,乘敵方混亂之時進行攻取、對實力雄厚的人要有充分的應戰準備,對戰鬥力強的敵人要暫時避開他們的鋒芒;對於容易衝動發怒的敵軍將領,要設法挑逗他、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對於輕視我方的敵人,要設法使他更加驕傲起來,喪失對我方的警陽:對於有充分休整、精力充沛的敵人,要設法搞得他們勞累疲憊;對於內部團結的敵人,要設法離間他們、分裂他們;要在敵人沒有準備時,突然發起攻擊,使我方的進攻在敵方意料之外。凡此種種,都是軍事家們用兵取勝之道,這些都只能因時因地因人靈活運用,是不能事先呆板規定的。

用兵打仗之前,君主或統帥都要在廟堂之上進行策劃謀算,謀算得多,非常周密,勝過了敵方,在戰爭中取勝的機會就會多一些;相反,謀算很少,很不周密,不能勝過敵方,取勝的可能性也就會很小,更不用說那些根本不進行謀算的了。我從戰爭雙方事前謀算的比較中,便可以預知戰爭的結局將會是誰勝誰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