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开国后,屠戮如此多的开国功臣,其目的何在?

当爱已成往事不堪回首


在中国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历来都是人们非常敬仰的一位皇帝。出身布衣,一生转战大江南北,最后建立明朝,将北元朝廷赶出中原,让后人心向往之。

不过,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却又以善杀的恶名而著称。朱元璋立国之后,大肆屠戮功臣。明朝初年所封的6位公爵,28位侯爵,最后只有一个汤和得以善终。在所谓的明初四大案当中,朱元璋更是累计处死超过十万人!

那么,作为一代雄主的朱元璋,在成功建国之后,为什么会选择如此大肆屠戮功臣,将开国功臣近乎屠戮殆尽呢?

1.为了中央集权

客观来说,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为了集权。

要知道,古代和现代不同,从中央到地方,就算是所谓的八百里加急传递消息,想要从当时的都城应天(今南京)传递到北方边境,最快也要数日的时间。一来一回,恐怕就要超过十天了。

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特别容易造成地方势力割据。再加上庞大的官员体系,偶尔再出个外戚干政或者宦官干政,所以历史上很多王朝到了最后,皇帝本人手里的权力,都小的可怜。

那么,为了完成高度的中央集权,古人都想过哪些法子呢?

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交通速度,这个就别想了。毕竟朱元璋那时候,是没有电报和火车这种东西的。

古代皇帝为了集权,曾经想出过很多招数。其中最好的一个,就是科举制。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科举制禁锢人的思想,是十恶不赦的坏制度。但实际上,正是这个看似落后腐朽的制度,让我们这个国家庞大的官吏体系,在思想上尽量保持一致,继而保证国家相对完整和统一。

不信的话,你可以去翻书看。在科举制出现以前,中国也经常出现混乱的诸侯割据时代,而且分裂的时间,要远比统一的时间更长。但是自从隋炀帝首创了科举制以后,后面上千年时间,我们这个庞大的国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完整。

隋炀帝首创科举制

这个话题扯得有点远,我们在把注意力重新放到老朱同志身上。

从所谓的明初四大案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老朱大肆屠戮功臣,最大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整肃吏治,收拢国家权力。

尤其是胡惟庸案,老朱更是彻底取缔了丞相这个官职,将丞相的权力收为己有。

开国功臣,本就容易居功自傲,给国家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患。而老朱这种大肆屠戮功臣的行为,显然让这些功臣,再没有了分权的机会,自然也就顺利完成了集权的过程。

2.当时的官吏,很多都是北元时代遗留下来的

如果说,杀那些封公封侯的大功臣,是为了收拢权力,防止这些开国功臣居功作乱。那么杀那些中下层官吏,目的可就不这么简单了。

明朝建立之后,其实远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一统天下之后,就高枕无忧了。历史上很多新王朝的建立,都是在旧王朝彻底土崩瓦解的基础上,但明朝算是个例外。

明朝建立后,明朝的上一个王朝元朝,其实并没有彻底被灭。就算后来徐达打下北京,彻底收复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后,北元王朝依然存在,而且实力很强。

直到后来几十年里,朱元璋打了几次,朱棣又打了几次,当年强大的北元王朝,才彻底土崩瓦解,分裂成几个大部落,对明朝的威胁稍稍小了一些。

而在明朝早期的那十几年里,朱元璋想要让这个庞大帝国存在下去,最大的一个敌人,就是北元王朝。

如此一来,另一个问题就凸显出来。

因为朱元璋是以武开国,在庞大的中原版图上,很多官吏其实是一直从北元做官到了明朝,换汤不换药。城头变换大王旗,但城里面说话的人,还是那些人。

正常来说,科举制被创立之后,绝大多数统治阶层的文官,都是通过科举制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但明朝刚刚开国的那十几年里,通过科举制上来的人才还太少,远不足以填补整个中下层文官体系的庞大空缺。

这些中下层官员,很多都是北元,或者当初其他起义军的人。这样的官员,朱元璋当然不愿意信任。相比在思想上慢慢解决这个庞大群体,老朱显然更愿意选择从肉体上消灭他们。

所以,洪武四大案当中,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全都牵连了大量的中下层官员。除了明面上为了整肃吏治以外,老朱也是在变着法的想要在肉体上,消灭这些前朝遗留下来的官员队伍。

3.为了皇家能够顺利接班

洪武四大案,前三个案子,可以说都是为了中央集权。但最后一个大案,蓝玉案,其实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这个避免的前提,是太子朱标没有早逝。

以蓝玉为首的军方将领,其实大都是所谓的太子党,是朱元璋留给儿子接班的班底。但是朱标不幸早逝,朱元璋的选择,是让皇长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年少,阅历手腕都不够,根本无法顺利接手这些班底,就算强行接手,将来也压不住,根本坐不稳皇位。

所以,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直接以谋反做借口,将蓝玉为首的军方一系,直接清理干净。

这就是蓝玉案的真相。

另一方面,除了杀掉蓝玉等人,在太子朱标早逝后,为了让皇长孙朱允炆能够更加顺利的即位,朱元璋采取了更加酷烈的手段,屠杀开国老臣。正是因为这样,明朝开国年间的功臣,才会被尽数屠戮殆尽,只留下一个汤和。

4.底层出身,让朱元璋思想上无法接受很多事情

客观来说,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其实是解决当时很多矛盾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一个方法。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方法相当有效。在明朝刚刚建立的近百年里,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也没有出现过大臣篡权的现象。虽然出了一次靖难之役,但皇帝宝座还是在朱元璋的子孙手里。

但是,最有效的,并不意味就是最好的。

历史上善待功臣,并且也顺利解决问题的先例,并不是没有。比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汉光武帝善待云台二十八将,都是很好的例子。

朱元璋应该不是不知道这些先例,但他之所以没有采用,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他出身底层,早年间历经艰难。

朱元璋早年出身底层,最惨的时候当过和尚要过饭,连妥善安葬父母的钱都没有。这些经历,让他对官员阶层始终充满了仇恨,也是洪武一朝对官员体系严苛要求的重要原因。

早年经历的种种艰难,则注定朱元璋不喜欢和别人分享权力,更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将来失去权力。

这一点,从朱元璋颁布的藩王政策就能看的出来。朱元璋规定,皇家子孙不得工作,一切由朝廷养着。从这个政策就能看出,朱元璋是真的饿怕了,除了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再饿肚子,还担心子孙有一天会饿肚子。

这样的性格,自然不会接受那些所谓更好的结果。他想要的,只有简单粗暴,让明朝政权能够稳定传承下去,子孙后代可以永远不用饿肚子。


深蓝妖火


导语:功高震主,一直是封建王朝君主和臣子们之间的常谈。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快速地推翻元朝,建立起大明王朝,很大程度上是和朱元璋麾下的那般臣子有关。可是,就是这么一帮有从龙之功的臣子,很大部分却被朱元璋给杀死了。那么,朱元璋杀死他们的目的何在?

朱元璋的出身及登基方式让他对麾下的众人有着非一般的警惕

朱元璋出身于贫困家庭,祖父朱初一被分为淘金户,每月都要上缴一定的金额。后来,在无力上缴之后,被迫举家逃亡。但是,这个时候的元朝统治者,一直严苛赋税,压榨百姓,再加上蝗灾和瘟疫盛行,朱元璋除了二哥、大嫂等人以外,其余家人都先后去世了。

后来,为了活命,朱元璋只能与二哥等人分开,过起了流浪的乞丐般生活。之后,在汤和的密信下,朱元璋才开始投奔郭子兴,参加红巾军。

可以说,朱元璋悲惨的早期过往,都拜元朝的贪污暴政所赐。所以,当朱元璋执政的时候,从他对于偷盗、贪污、挪用之事都是从重处罚就可以看的出来。也正是因为这样,当驸马爷犯了法时,朱元璋无情地处死了他。因此,连自家的驸马爷都是这样,更何况那些臣子。

另外,朱元璋能以乞丐的身份,一跃成为皇帝。这样的登基为帝方式,让朱元璋心中敲响了警钟。毕竟,连他都可以推翻令人胆寒的元朝。那么,其他人是否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推翻自己所建的明朝呢?

也许正是因为怀抱着这样的想法,让他对自己麾下那一批智勇双全,且又有些桀骜的臣子很是警惕。朱元璋害怕自己有天驾鹤西去之后,麾下的那些臣子会来一场兵变,从而黄袍加身。所以,朱元璋只能把心中的这根刺给一一拔掉。

从深受儒家侵害的太子朱标,到年少的皇太孙朱允炆

朱元璋是从血海中杀出来,才建立大明王朝的。可以说,朱元璋是一个很果敢,且对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很不感冒的皇帝。

朱标不同,他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过分熏陶的一个人。虽然他身上有着作为太子应有的要素,但是他的价值观却让朱元璋难以接受。所以,朱元璋在最早的时间杀臣子的时候,或许就是故意做给朱标看的,让他看明白权力的重要性,以及作为帝王对臣子应有的态度。但是,被朱元璋看重的朱标,却不幸早逝,而这一点让朱元璋深受打击。

朱标的去世后,使得朱元璋把关注放在了皇太孙朱允炆的身上。然而,朱允炆太过年轻了,15岁的时候,朱标就去世了。而此时的朱元璋年纪已大,自己也感受到身体大不如前。对于这一点,朱元璋很是担忧,他害怕年纪轻轻地朱允炆在自己百年之后,不会是自己这帮臣子的对手,更害怕大明王朝就此逝去。

因为,在朱元璋看来,元朝就算再怎么腐朽,它还是一个王朝。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王朝,却被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这帮人给推翻了。朱允炆他一个初出茅庐的家伙能有多大阅历,多大威望,多大的能力能够驾驭的了他们。毕竟,就像蓝玉这样的猛将,连自己都驾驭不了而最后不得不杀掉,朱允炆可以吗?答案显而易见,所以,朱元璋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替朱允炆铲除这些潜在的威胁。

功臣不死,儿子的封地就少了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按功劳封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等六人为公爵,封汤和、唐胜宗、陆仲亨等二十八人为侯爵。

可以说,在建立之初,朱元璋对于这些功臣的待遇还是不错的。但是,尽管大明一统中原,可蛋糕就那么大。如果把大块都切分给这帮功臣,那么,留下给自家人的必然就会减少。

或许是与朱元璋年少时的经历有关,让他对宗室格外的温和,而且也注重亲情。当然,这也是朱元璋对政治军事等各种考量。,以及对大明王朝的一种集权巩固。因此,在明初之际,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分封了自己24个儿子和1个侄孙,共计25个藩王。这25个当中有9位称塞王,主持地方军务,抵御北方外寇入侵。

这些功臣的自寻死路

朱元璋麾下的这般人马,都是从微弱一起打天下的,有着从龙之功。单单就这么一点,已经让朱元璋起了警惕之心了。

可是,很大部分的臣子却没有自知自明。譬如,胡惟庸。胡惟庸做了7年的右丞相,可是,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一直在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关于这一点,就已经让朱元璋心起杀意了,就算他是李善长推荐的也没有用。因为,胡惟庸已经彻底地触动了朱元璋心中的底线。

再如,蓝玉。虽然蓝玉是一个打仗的好能手,不但平定西南,还赶跑了北元。可是,随着国家的统一,蓝玉的价值也在不断的被消耗。所以,原本朱元璋对其就没有杀意。但是,蓝玉的政治素质太差,他屡次口出不逊之言,声称朱元璋给他的分封少了,常常居功自傲。甚至多次在朱元璋责备的情况下,还硬着脖子顶嘴:“我不能做太师吗?”

总而言之,朱元璋杀了这些功臣,不仅仅是因为出于维护皇权的统治,以及为了让皇太孙能够顺利的接掌大明王朝。很大程度上,也和这些功臣有关,因为在这帮功臣里面,有很大的一部分人都是自寻死路,怪不了朱元璋,毕竟他是帝王。



韶华倾梦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朱元璋杀功臣其实有非常大的偶然性,并不是必然发生的。朱元璋杀功臣,太子朱标短命或者说朱元璋自己太长寿了是主要因素。如果朱元璋自己的寿命短点,或者太子朱标的寿命长点,朱元璋都很可能不会大规模杀功臣。

现代人一提到朱元璋,第一个固定标签就是残酷杀戮功臣。不过朱元璋杀戮功臣的具体过程,就缺乏了解,误认为朱元璋建国后不久就大肆屠杀功臣。

事实上朱元璋屠杀功臣发生的非常晚,今天为人熟悉的朱元璋刻薄屠杀功臣的形象,是洪武二十三年以后的事情,此时明朝已经建国23年了。

在朱元璋打天下和做皇帝的大多数时间里,朱元璋给下属的整体印象是宽厚善待功臣的。洪武中前期,朱元璋不但给予功臣们优厚的待遇,还与功臣们进行了广泛的联姻,多位公主嫁给了功臣子弟,朱元璋的儿子们多数也娶了功臣们的女儿为正妻。通过联姻,朱元璋和功臣们在君臣之外,还是亲戚,关系更加紧密。

中国历史上皇帝能做23年的不多。何况朱元璋以一介布衣取天下,打天下的过程无比惊险艰辛,年轻时身心损伤极大,能够长寿的概率其实很小。朱元璋要是洪武二十三年前就去世,留给后世的肯定就是善待功臣的形象。



洪武二十三年前,朱元璋零星杀过朱亮祖胡美廖永忠这三个功臣,但总体上对功臣说的上很宽厚。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基本解除了北元威胁。外患减小加上觉得太子柔弱要为太子清除威胁,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以十年前的胡惟庸案为借口,大肆杀戮功臣。李善长等人被杀。

功臣们其实大多不如朱元璋高寿,洪武二十三年很大部分功臣已经去世。朱元璋显示出了无必要的残酷一面,很多已去世功臣被追加罪名,子孙被牵连。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立太孙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前面提到朱元璋儿子们大多娶功臣女儿,功臣和朱元璋儿子们通过婚姻建立了亲密关系。朱标在世时,大家都还安分,立太孙有特定功臣们支持的藩王难免起心思。

朱元璋为了给太孙清除障碍,洪武二十六年发动了蓝玉案,蓝玉等人被杀,这是最大规模的一次杀功臣。朱元璋杀功臣的形象基本是洪武二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和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造就的。

胡惟庸本人不算功臣,杀胡惟庸不算杀功臣。

虽然朱元璋杀功臣的一大借口是已经过去了十年的胡惟庸案,但胡惟庸本人不是功臣。

胡惟庸资历浅薄,也没有军功,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没资格获得任何爵位。胡惟庸是明朝建国后发迹的火箭干部,和功臣们完全是两路人。提拔胡惟庸可能也有压制功臣成分。

胡惟庸被杀时,功臣们是拍手称快的。胡被杀后功臣们的势力也有所扩张,是受益者。当时谁也想不到十年后朱元璋以胡惟庸案为借口杀了一批功臣。


仁勇校尉


朱元璋杀功臣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为子孙铲除后顾之忧,二是怕功臣居功自傲胡作非为,三,加强集权。这三种原因致使朱元璋不断地赵各种借口杀戮功臣。被朱元璋杀掉的大臣都有哪些呢?

在1370年,朱元璋论功行赏,封6人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他们是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精英中的精华、英雄中的勇士!

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

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郭子兴(已去世)等。

在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中,公和侯是最高的两级,地位十分尊崇。陆游的梦想——“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而这些人比陆游幸运得多,封公封侯,总可以光宗耀祖、名垂青史了。

正是他们出生入死,东征西讨,才换来朱元璋的大明天下。

只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常识:伴君如伴虎,功高则震主。功臣太强,让朱元璋感到害怕,梦里都担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会做别人的阶下囚。

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无情地清洗。尤其对其子孙构成威胁的人,必须除之而后快。

只有杀,才能确保他以及嗣君控制住军队,不丢宝座。

最后,开国功臣能得善终的,只有郭英一个人。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后,尽取天下之人杀之,其残忍千古未有


观史阅人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它的开创者便是传奇皇帝朱元璋,他的一生非常的坎坷,曾经沦为乞丐的他最后居然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并且击败了其他的军阀自己做了皇帝,这样的经历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也没有几个人能够比得上他。朱元璋是一个非常严酷的人,在他统一全国稳定了政局之后,便开始大肆屠杀那些开国的功臣们。

那为何杀掉这么多开国功臣呢?

以我愚见:

朱元璋这么做或许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毕竟是从最底层爬上来的人,他知道做乞丐的艰苦,自己好不容易爬到这个位置上,非常担心自己的皇位被别人抢走。在天下太平之后他开始大肆杀害当年为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像徐达、常遇春这些人算是非常幸运的,他们是病死的,其他功臣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纵观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



8090经典影音


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都被吹成了神一样的存在。然而,朱元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类,这个开国皇帝总是被黑,而且被黑得忒惨了。那么,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如传说中的写的那样,几乎把他的开国功臣都咔嚓了呢?他都杀了哪些开国功臣呢?他杀这些开国功臣的目的何在呢?今天,我们来探讨探讨这个问题。

一,传说中,明朝的34个开国功臣,朱元璋杀了30个,这个数据严重失实。

从公元1369年鄂国公常遇春病死以后算起,到公元1389年南安侯俞通源病死结束,整整二十年时间里,大明朝死了二十六位开国元勋,这二十六位开国元勋中,竟然有二十二位功臣都是病死的!今天,我不妨把这二十二位大明朝的开国功臣的名字一一列举出来,以便诸君查阅和对照。如有遗漏或者失误的地方,请老师们斧正。这二十二位功臣的名字分别是:鄂国公常遇春,广德侯华高,宜宁侯曹良臣(战死),淮安侯华云龙,卫国公邓愈,临江侯陈德,东平侯韩政,济宁侯顾时,靖海侯吴祯,江阴侯吴良,营阳侯杨景,汝南侯梅思祖,宣德侯金朝兴,安陆侯吴复,曹国公李文忠,巩昌侯郭兴,魏国公徐达,六安侯王志,永城侯薛显,安庆侯仇成,海西侯纳哈出,南安侯俞通源。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魏国公徐达的死因,这位大将军为大明朝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指挥着数十万的部队,一路从南方的鱼米之乡一直打到北国的大漠草原。然而,这位大将军的确是病死的,根本没有小说里面说的那么夸张!徐达死于背疽之症,可是,朱元璋还真的没有那么笨,会把一只毒烤鹅送给只剩下一口气的徐达!换了你,你会那样做吗?徐达病死后,朱元璋感到非常悲伤,亲自参加了徐达的葬礼,对于徐达来说,这是多么高的荣耀啊!朱元璋把徐达列为大明王朝开国功臣之首,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袭爵三世,并赐葬钟山之阴!盛赞徐达道:“约束甚谨”。看来,徐达将军虽然功高,但是他知道自己姓甚名谁,所以一直谨小慎微,深得朱元璋的信任!

二,被朱元璋咔嚓了的开国功臣,想一想,还真的不少呢,如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总的来说,这部分人的死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贪污腐败,居功自傲;,二是政治原因,如结党营私,尾大不掉等!

话说,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要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那就是怎样安排好手下这帮“骄兵悍将”的问题!毕竟,开国皇帝最懂得一个道理:马上打天下,打打杀杀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治天下要靠规矩!可是,总有那么一群头脑发热的人,忘乎所以,胡作非为,怎么办?其实,杀鸡给猴看,这就是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

我们不妨从蓝玉一案说起。

蓝玉是鄂国公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岳父,所以说,蓝玉属于太子的党卫军,事实上,蓝玉还真的是太子的坚定支持者。按理说,蓝玉不应该被朱元璋按下清理键的。不过,这个人的功劳和他的毛病一样多,用现在的话来说,一个字:作!所以,用咎由自取来形容他一点都不冤枉!

蓝玉北伐大获全胜,领兵归来的时候,路过喜峰口,适逢夜里。守城官兵没有及时地把门打开,这一下就捅了马蜂窝喽!蓝玉不论分说,命令手下人等立马破门而入,临走之时又放了一把火,把喜峰口烧了!诸君试想,这种行为非造反者何?老朱听到了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然而,朱元璋还是忍了,毕竟蓝玉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帅才。朱元璋原本想封蓝玉为“

梁国公”,后来想了想,就把“梁”字改为“凉”字,并让人把他的过失刻在世袭的执照上!这不是明白地告诉蓝玉,你老实点,否则老朱我就不客气了!可是,蓝玉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所以,朱元璋忍无可忍,他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屠刀!这一刀,干净利索,不留后患,也给自己留下了千古骂名!

我们不妨看一看中是怎么评价蓝玉案的。书中这样说:治天下不可以无法,草昧之时法尚疏,承平之日法渐密。论者每致概于鸟尽弓藏,殊非通达治体之言也。……人主不能废法而曲全之,亦出于不得已,而非以剪除为私计也!……蓝玉亦其自取焉耳!

对蓝玉的评价是非常客观的。也可以这样说,蓝玉是明太祖诛杀居功自傲的这一类人中的一个代表,他的死只能说是不作不死!有一点需要指出,因为蓝玉的过错,朱元璋连带杀了一万五千人,这种手法我不敢苟同,朱元璋的恶名恐怕由此而来!

所以,我想说,是时候了,我们应该给朱元璋平反了!


青梅煮酒LYX



朱元璋大杀功臣太子朱标看不下去于是就劝谏朱元璋不要再杀了,朱元璋就直接扔给朱标一块布满荆棘的木头,告诉朱标我在为你拔掉上面的刺,也就是为朱标清理登基以后的势力,朱元璋怕被儒家文化浸润的朱标治不住这些手眼通天的人物,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这些人个顶个的厉害,谋士刘基、后勤李善长、大将徐达、常遇春、傅友德、后来崛起的蓝玉等等,哪一个也都不是好控制的,朱元璋奉行的政策就一个字“杀”。


当然了朱标也提出质疑,朱元璋说功臣是木头上面的刺,而朱标就说:“有什么样子的君王就有什么样子的臣子”,朱元璋听了怒不可遏,但是朱标依然是朱元璋最宠爱的儿子,只可惜朱标死的太早了,朱元璋把对儿子的爱转嫁到了朱允炆身上,看着比儿子还更加仁义的孙子,朱元璋更加坚定了清除异己的心,为孙子铺路,朱元璋这心也算是操碎了。


不仅杀功臣也废了丞相制度,朱元璋也算的上是劳模,丞相是可以分权但是丞相也真是帮皇帝干事啊,可是这回好了这回所有的事全都是朱元璋一个人处理,要知道一个帝国的事那可就太多了,可是朱元璋精力旺盛啊这是自己家的事啊,自己越处理就越有精神,可是朱元璋子孙后代可没这么勤劳所以才会有内阁制度出现。


朱元璋不仅杀功臣还杀贪官,朱元璋可是恨透了贪官,当初元朝统治的时候,对百姓搜刮各种苛捐杂税,那花样之多简直令人发指,朱元璋杀了这么多贪官可是却成了百姓心中的神仙,这个从古至今未见的好皇帝啊,真是为百姓着想啊,朱元璋规定贪污六十两银子的贪官就死刑,也可以相见朱元璋有多痛恨贪官,而且惩治贪官的方式也多,剥皮萱草放在后任官员办公桌旁震慑,可为什么朱元璋这么杀,贪官还是前仆后继的上呢?可以说明朝的贪官也是最多的?


主要是因为官员的待遇太低了,吃喝勉强够但是请客或者做官服的钱都没有,当官是了什么啊?不过就是要人前显贵罢了,这下活的还不如个老百姓呢?当官的怎么甘心?所以待遇低贪官多,在如此严峻刑法之下贪官还是多,朱元璋前后共杀了十五万人左右,这算是创了先河了。


当然了朱元璋为后世子孙操碎了心,也没阻拦得了朱棣造反夺了侄子朱允炆的位子,可见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算算的过天吗?


婉兮历史


古代杀功臣的皇帝不止他一个,历史上还有很多杀功臣的皇帝。

  • 越王勾践复国后杀了文种,逼走了范蠡。
  • 秦惠文王上位了杀实行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的商鞅。
  • 刘邦建立汉朝后杀了韩信。
  •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上位后,徐羡之被逼自杀,傅亮被处死。
  • 南朝齐国萧宝卷诛杀了六位辅政大臣,其中一位是平定叛乱功劳最大的尚书仆射萧懿。

其实这些帝王杀功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功高震主,威胁到了帝王的地位,让皇帝有了危机感!


历史大解迷


历代帝王都一样,自古“狡兔死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朱元墇也不例外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国都。应天就是今天的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朱元璋当了皇帝,最关心的事就是我这个政权可不能丢啊。千辛万苦抢过来不容易,不能让老朱家的后代再去乞讨了,得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传下去。所以,他在宋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首先权力不能旁落他人之手

朱元璋在登上大位后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清君侧”活动。这大明的江山是他在乱世里打下来的,不是通过正统的方式继承的,所以身边必有很多劳苦功高的开国功臣。这些臣子在打江山的时候是“微臣”,但在治理江山的时候便是“危臣”了

历代皇帝对“功高震主”这四个字很是敏感,刘邦杀韩信用心如此,宋太祖是用“杯酒释兵权

”其目的也是一样。

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这更是无法忍受的。他要一步步削弱了这些臣子的力量,以加强自己的统治。

先是刘伯温正是这种政策下的牺牲品。他几次被朱元璋撤官,又几次被召回,经历了希望的产生到幻灭的过程, 最后吃了胡惟庸开的药的慢慢死去。

最后,胡惟庸、李善长、徐达。太祖皇帝起兵可是文靠李善长,武靠徐达。李善长当时七十多岁了,风烛残年,封韩国公,开国功臣之首,太子朱标的老师。而徐达被朱元璋称为:“来兹定鼎于江南,遂做擎天之柱。”徐达是擎天柱。

俩人都难逃被杀的下场。

民间传说,徐达背上长疮,不能吃发物。朱元璋偏偏送蒸鹅让徐达吃。徐达含着眼泪吃这蒸鹅,吃完之后,疮崩而死。

而李善长被以谋反罪,一家七十多口全被杀掉。十余年过后,又借口大将军蓝玉谋反,掀起一场屠杀,杀掉了一万五千多人。这一下,开国的武将也被杀光了。

基本上就没几个能人了。

据明代一本《名山藏》,里面曾记载一件事,朱元璋杀功臣,让太子朱标很担心,于是劝谏朱元璋。朱元璋把一根棘杖放在地上,让朱标拿。上面全是刺,朱标自然不敢拿。朱元璋就说,我为什么杀功臣?我在帮你拔刺呢。我把上面那些刺都给你拔了,你自然就敢拿了嘛。

后来朱标不幸早亡,孙子朱允文更加孱弱。朱元璋更加需要帮孙子拔掉刺。只能朱允文留下三个顾命大臣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

明太祖屠戮功臣,只相信自己家人,化家为国,分封儿孙做藩王。他一共二十五个儿子,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他如果能继承大业倒是一代仁君,但是他英年早逝,洪武二十五年就死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才驾崩,白发人送了黑发人。 太子朱标一死,朱元璋还剩下二十四个儿子,除了三个年幼的,二十一个分封到各地做藩王。

藩王手握重兵,其中最厉害的是宁王朱权。宁王镇守东北,麾下八万六千精锐部队。另外,燕王朱棣也有三四万军队。这些亲王手握重兵,朱元璋认为,江山可保长治久安。

也就是说,他跟刘邦的想法一样,都是小农思维。也不想想,自己的儿子不会反你,但是再往下可就难说了,还终于反了。

一次,朱元璋带着朱标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检阅藩王的部队。老皇帝得意地跟孙子说,瞧你这些叔叔,兵强马壮,万一哪里造反,就让你叔叔们镇压!朱允炆小伙儿当时也二十多了,有点儿想法,就反问了一句:我叔叔造反,谁镇压?一下把皇上问晕了,没考虑过这问题。那就靠天吃饭呗,哪儿这那么巧?结果老朱一死,朱允炆即位,就是明惠帝,马上下诏削藩。

他这一下诏,燕王朱棣就反了,起兵发动“靖难之役”

可惜这三个在顾命大臣没经过战争,能力实在有限。因为有能力一点的文臣、武将都被杀了。所以,朱允文基本上抵挡不住朱棣的进攻,皇位丢了。成就了朱棣,也就明成祖。


国内ERP专题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相信大家对这句话也很熟悉,历代帝王在开国之后,为防止功高盖主,都对一些功臣采取了一些措施,很少有能够全身而退的。但在朱元璋的时代,还居然能有人激流勇退,实属罕见。

朱元璋,出身布衣,深知权力的重要性,所以在开国之后,对各个方面都进行改革,其核心思想是加强中央集权。不过起初也是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后来大兴文字狱,就显得过于暴政了。

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他吸取了元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中央集权。虽然在开国之后,封赏了三十多位有功之臣,但是在朱元璋看来,长久下去这必定是一个隐患。

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后来又追究其党羽,前后一共杀了3万多人,震惊朝野。

后来的空印案,因为户部以及各地的财政报表都要求极为严格,所以地方官员都会携带一些空印的备用,后来朱元璋就因此而处死了百余人,整治了许多官员。

洪武十八年,发生了郭桓案。郭桓与官吏作弊,贪污。朱元璋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以蓝玉想要谋反之名,诛杀其及党羽1.5万余人。

但是,有一位开国功臣在朱元璋的眼皮子下,得到了善终。除了他和朱元璋是发小之外,汤和对其也是毕恭毕敬,他可以算得上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元朝灭亡后,他是第一个主动向她交出兵权的人。后来在倭寇战争中,自己也是亲临战场,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回到家中,也是低调做事,对待子孙严加管教,遵守法律。朱元璋的耳目对他的监视一直都有,只是他从来没有出格的事情,所以让朱元璋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