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复盘,“有意义的失败”胜过“无意义的成功”

加拿大的Vaclav Smil教授是一位“神奇”的能源学家,他曾经在1975年完美预测了中国在1985-1990年的能源消费,又在1983年预测了2000年的全球能源需求。但令人诧异的是,事后Smil教授曾详细分析了自己的预测过程,他发现,自己所做的预测的很多理论基础并不准确,但综合之后反而能很巧合地产生一个准确的最终结果。

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充满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时代,Smil教授的情况并不少见,有时我们的运气就是这么好,一击即中,即使过程中充满了瑕疵和谬误。但这就是我们所追究的结果了吗?


沃顿商学院的菲利普·泰洛克教授曾在《超预测:预见未来的艺术和科学》一书中提醒我们:

人们经常认为,当一个决定换来的是好结果时,这个决定就是好的决定。这种观点并非总是正确,甚至可能带来风险,因为它会让我们看不到思想中的缺陷。

泰洛克教授还在书中总结了那些超级预测家们共同具备的特点:

他们通常谨慎、谦虚、知识渊博、对数字敏感、面对不确定性保持主动开放的思维,而且,他们善于自我反省与批评,乐于吸收各种反馈和意见。

正如Smil教授这样,不沉迷于预测成功的喜悦,而敢于剖开过程看本质,这种复盘的思维和习惯才是真正的制胜法宝。


复盘是什么?复盘就是事后总结吗?复盘要如何具体操作?

邱昭良博士在《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一书中给出了详细的答案。这本书是一本非常详尽的实操手册,不仅通过企业和军队的案例阐释了复盘的概念和优势,而且提供了具体步骤和实践工具供读者操作练习。


做好复盘,“有意义的失败”胜过“无意义的成功”


作者邱昭良是南开大学的博士,曾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业务助理、万达学院副院长。邱昭良从硕士期间便开始关注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等领域,在加入联想之后更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完善其理论,至今以为中石化、中国银行、中国移动、中国航天、华为、伊利等上百家企业提供了关于提升组织能力和优化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咨询与培训服务。也正是得益于这些经历,在《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一书中,邱昭良细致指出了很多实践中容易被忽视和误操作的要点,对于刚接触复盘的人而言很有启发性。

邱昭良在联想的时候曾经负责过人力资源规划,他总结联想在考察和提拔干部的时候,不仅看重干部是否能做成事,而且要看其能否从过往的经验中学习和成长,所谓“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在学习与绩效的矩阵中,相比于“无意义的成功”,更看重的是“有意义的失败”。

做好复盘,“有意义的失败”胜过“无意义的成功”

何为“无意义的成功”?虽然事情做成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做成的,搞不清楚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与原理。这种成功是无法复制和持续的,因此是没有意义的。

何为“有意义的失败”? 虽然事情失败了,但经过事后分析,当事人都从中学习了经验教训,搞清楚了造成失败的关键原因,也明确了改进的措施,这为下一次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是有意义的。

这样以来,区分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便不在于单次的完成情况,而在于基于此所产生的长效机制。这便是复盘的力量。

一、什么是复盘?

复盘源自于围棋,指的是在对弈之后重新在棋盘上将对弈的过程重现一遍,总结下得好的地方和下得不好的地方,思考有没有其他的、更好的下法。

拓展开来,这种复原并研讨和分析的过程就是复盘,可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工作中,可以将工作与项目的过程重新复盘,从中总结经验,达到提升能力、促进绩效和改善质量的效果;在生活中也可以针对某一事件进行复盘,例如旅行甚至做家务,都有可思考、可提升、可改善的空间。

复盘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论语·学而》中就有提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种每日反省就是个人的复盘,而且是逻辑非常清晰、问题非常明确的复盘。

在美国军队中也有类似复盘的操作是AAR(事后审查,After Action Review)。AAR对于军队而言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军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熟悉的情况,很多任务无法提前预期和排练,每一名士兵都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即时决策和反应。为了提高决策的效率和质量,所有人都需要遵循标准操作程序的指引,而另一方面,标准操作程序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和更新,这就需要AAR发挥作用。

关于FBI行动分析小组的美剧《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在最终季最后一集中就使用了AAR工作方法。在之前的案件中FBI遭遇了爆炸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现场的状况与指挥官的判断有较大的出入,小组成员在进行AAR的时候突然意识到现场没有发现的问题,并重新推演和还原了事件的另一种可能性,猜测到犯罪嫌疑人可能提前准备了暗道逃生。正因为小组成员没有忽视AAR这一程序,使得他们尚有时间做好心理准备和战略应对。

做好复盘,“有意义的失败”胜过“无意义的成功”

美剧Criminal Minds在最终季最终集里一开始便进行了AAR(after-action review)


回到工作中,我们在职场上经常会面临新的挑战,当然更常经历与之前类似的任务。如果没有复盘,无论是新挑战还是旧任务,都有可能沦为“无意义的成功”。

下述经历不知道你是否曾经遭遇过:有时与团队成员合作的时候,遇到与之前类似的状况,对方仍采用之前证明行不通的方式,令人感到崩溃与暴躁:为何总是要重复同样的错误?!

为了不重复同样的错误,不妨试试团队一起复盘吧!


二、怎样做复盘?

(一) 复盘四步走

复盘一般分为四步:回顾、评估,分析、反思,萃取、提炼,转化、应用。

  • 第一步:回顾、评估

在第一步回顾与评估中,最重要的是回顾目标、策略与计划,回顾整个过程,重新核实并评估结果。最初的计划和初衷是什么?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和打法是什么?实际结果怎么样?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做了哪些决策?相比于目标,哪些地方是亮点、哪些地方是不足?

这一步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经常被忽视,尤其当项目效果很不错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陷入成功的自得之中,而忽视对照最初的目标重新确认是否逐一达成了原始计划。

心理学中有一个

“后视偏差”的概念,讲的是如果我们知道了某一件事的结果,那么我们对自己知道结果之前的想法就会产生扭曲的认知。因此,在回顾与评估中,关键在于客观呈现事件,而不是将其合理化。效果不错并不意味着计划不折不扣地落实了,更不意味着过程完美无瑕,而这正是复盘第一步的目的所在:再现曾经发生的事情,先不要解释。

  • 第二步:分析、反思

在第二步分析与反思中,最关键的是要全面分析整个过程中所有亮点与不足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既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主观因素,尤其要深入挖掘根本原因。

这一步容易错误操作的是忽视了对亮点的分析。团队复盘不是批判大会,重点不在于追究责任或推卸错失,因此,在进行复盘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操作技巧在于,不仅要分析做得好的地方,而且要首先分析做得好的地方,对于那些失败的项目尤其应如此,这样的操作在于向所有人传递一个信号:这次的复盘不是批斗大会,大家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为了总结经验和学习,冲向下一次的成功。

做好复盘,“有意义的失败”胜过“无意义的成功”


  • 第三步:萃取、提炼

在第三步萃取与提炼中,需要做的是举一反三,根据过往的经验找出可推广或待改进的地方。我们可以从这个事件中学到什么?有哪些做法可以坚持下去?有哪些做法不奏效需要改进?

这个过程非常考验水平,是影响效果的关键环节,如果无法提炼到真正有用的经验,那么复盘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而很多经验和知识的提炼与参与的人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复盘的氛围有关,这些场域因素会直接影响最终的结果。

  • 第四步:转化、应用
  • 在最后一步转化与应用中,需要做的是将之前提炼的经验用于后续的工作中,提出创新性的建议用于整个组织流程和制度的改进。

    这一步是最终让复盘真正起作用的措施。要真正达到复盘的效果,就需要制定具体的行动措施,切实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和明确的改进时间表中,否则只能流于形式。


    (二)引导师的三阶九步法

    仔细分析上面四步会发现,整个复盘过程环环相扣,非常看重客观和逻辑,尤其在团队复盘的时候,必须有一位“主持人”引导大家一起往下进行才有可能顺利推进。

    的确,在团队复盘的时候,一般都需要一位“引导师”。引导师的工作是什么呢?

    引导师的工作可以用《复盘+》书中提出的“三阶九步法”来概括。

    做好复盘,“有意义的失败”胜过“无意义的成功”


    所谓的“三阶”,指的是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际操作阶段和复盘后的整理推进阶段。

    在每个阶段,引导师都需要完成三步工作:

    在准备阶段,首先要策划团队复盘的方案,包括设定主题、参与人员、操作方式、时间安排等等;要组织团队参加复盘会议,一般来说复盘的时间点应在项目完成后尽快进行,参与的人员可视情况需要邀请多方人员参与其中;此外,引导者还需要准备相应的材料,提前发给与会者,如果引导师是外部成员,需要提前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这里有些读者可能有疑问,引导师可以是外部成员吗?

    答案是肯定的。

    引导师最重要的工作是管理整个复盘的流程,推进讨论的继续,他不需要是内容领域的专家,但需要是沟通和控场方面的专家。有时候邀请外部人士会凸显一定的优势,因为引导师需要时刻保持中立的态度。对于团队成员来说,由于经历过整个项目,难免会有自身的观点和立场,在讨论过程中需要有极强的自制力来克制自己不要参与到具体的讨论中,而外部人员则具有天然的中立优势。但引导师需要事先了解项目背景,以免错失了深入挖掘的机会。


    在第二阶段,也就是实际操作复盘的阶段,引导师需要按照既定的问题提纲引导整个团队复原项目并总结分析原因。其中最初的“开场”和最终的“结尾”非常重要。

    在开场中,引导师应该澄清复盘的目的所在,介绍整体程序与规则,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在过程中,引导师的作用类似于主持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并完成整个复盘的流程。

    在结束前,引导师不可缺少的是收尾环节,这时需要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对大家所付出的时间和投入的热情表示感谢,并明确后续要跟进的措施。


    现场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引导师工作的结束。在复盘会议之后,引导师还需要完成三步工作:

    首先引导师需要整理并分析复盘结果,并发送给所有会议参与人请他们确认,如果有必要,还需要发送给相关的其他成员,这份资料也应进行存档管理,便于事后调阅。

    其次,对于复盘最终确认的改进措施和行动计划,引导师需要定期跟进进展,确保复盘没有流于形式。

    最后,在一段时间之后,引导师可以对整个复盘的效果进行评估,并进一步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方向,真正形成良性的学习环路。


    在多人参与的团队复盘中,引导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个人的复盘中,我们需要自己作为引导师来逐步执行操作,此时我们需要牢记的是:保持中立的态度,严格遵守复盘的流程。

    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言,重要的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如何看待过去发生的事情。对我们个人所言,复盘就是重新看待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过程。你如何解读过去,决定了你如何面对未来。


    三、复盘的三个关键点

    (一)复盘≠工作总结,与PDCA结合实现双环学习!

    听完复盘的关键点,感觉好像也是一种事后反思,那么复盘跟工作总结有什么区别吗?

    职场上离不开工作总结,但多数时候,我们写工作总结是为了应付上级,在很多公司里,工作总结会作为评定工作表现和绩效的依据,因此在撰写工作总结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倾向于突出个人表现,把亮眼的数据摆出来。而且,工作总结往往是个人进行的,模板多不固定,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风格自由发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情况很多。

    相比而言,复盘强调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逻辑,无论是个人进行复盘,还是团队共同进行,都需要按照四步逐一推进,以防止有遗漏的问题和未考虑到的方面。更重要的一点是,复盘是以学习和成长为目的,而不是为了评定优劣、论功行赏,无论是成功的项目还是失败的项目、也无论是亮点还是不足,都应该在复盘中有所思考。此外,复盘对于团队项目来说会发挥更大的效果,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到别人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借由别人的观点反观个人的做法,是一种互相促进的社会学习过程。


    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复盘与PDCA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如果可以结合使用,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工作。

    PDCA指的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调整)这一整个工作循环,其中也包含了反思和纠偏的环节。

    PDCA与复盘相结合之后,对于执行的具体效果会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进而指导后续的行动计划,而且在深入分析原因之后,有可能会提出新的预期目标,从而修正最初的计划,达到双环学习的效果。

    做好复盘,“有意义的失败”胜过“无意义的成功”

    (二)比起回答,问对问题更重要!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引导师的关键作用。对于引导师而言,他们在复盘实操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不断问问题的主持人,因此,问什么样的问题、怎么样问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一般而言,有效提问需要遵循如下五个原则:

    • 清晰简洁:一次只问一个主题的问题,不要混杂提问;问题的表述要清晰准确,避免模糊或模棱两可。
    • 连贯顺畅:所提问问题之间应该保持关联性,切忌随机提问,不要考验对方的智商,而应该引导对方从逻辑上层层推进地思考问题。
    • 中立诚恳:提问时应保持中立态度,不要使用诱导性问题,不要提问会让对方难堪或尴尬的问题,不要使用嘲讽或暗含偏向性的语气。
    • 心态开放:在提问开放式问题的时候,不要预设答案和立场,无论对方回答什么都应保持开放的心态。预设了立场的提问者,在听到对方的回答时有可能会下意识流露出惊讶、诧异的表情,甚至会干扰到后续提问。
    • 激发思考:提问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引导对方思考,因此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尤其是对方之前未思考过的问题或角度。
    做好复盘,“有意义的失败”胜过“无意义的成功”


    除了上述五个原则之后,引导师还要灵活使用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来达到不同的目的。

    • 开放式问题指的是没有确定的选项或对错,鼓励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发言。当引导师需要激发畅所欲言的氛围时,应抛出开放式问题,例如对于这一点大家有什么想法?大家认为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 封闭式问题一般适用于确定特定信息,答案在有限的选项之中或者是确定的信息。例如大家是否同意第一项是最重要的?当时花费了多长时间完成这一任务?

    实际上,上述提问技巧不仅可以应用于复盘,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做一个擅长沟通的人最关键的是要学会提问和倾听,提问的问题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思维方式,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格局和心态。


    (三)过程还原还是结果导向?选准流派才能事半功倍!

    关于复盘的最后一个关键问题是,复盘是否一定要按照时间顺序逐一进行。

    有些项目本身持续的时间较长,在复盘的时候,甚至要花费一两天的时间进行。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复盘不是只能在项目结束的时候进行,而应该在项目执行的各个关键阶段都进行,以复盘促进项目更顺畅地推进。


    项目完成后的复盘无论如何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够完成,此时是否一定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是取决于团队需求的。这里有两个流派的做法可供参考:

    • 过程还原派会按照时间顺序和职能分工从头将关键事件复现一遍,这有利于不太熟悉情况的团队成员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并且操作简便,符合一般人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团队成员尽快针对事实过程达成共识。
    • 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谷歌和联想的做法:结果导向。这一流派的做法是直接对照目标分析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关键要素,只在必要的时候复现相应的过程。这一方法的好处是简单、高效,在团队成员都很清楚事实过程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缩短复盘的时间,有利于聚焦问题,避免陷入冗长的细节陈述中。

    通过两种流派的优劣势分析可以看出,决定采用哪一种复盘方法取决于参与复盘的人员对过程的了解程度,以及复盘时的实际限制和想要达到的目的等因素。

    做好复盘,“有意义的失败”胜过“无意义的成功”


    四、结语

    《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一书,从标题即可看出,落脚点在于提升能力,这是一种典型的成长型的思维。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威克(Carol Dweck)曾提出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思维模式,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有自己的努力决定,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不断提升自己;而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则相信基因决定了一切,自己的智商、特长都在出生的时候已经确定了,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并不是自己所能改变的。后来有学者使用脑成像技术研究这两类个体的差异,结果很令人震惊:那些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的大脑只对”对与错“的信息感兴趣,而对如何改进答题技巧等信息漠不关心。

    我们都知道,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长期的思维方式会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神经回路,并帮我们在以后的行为中自动做决策。那么,你想做一个”被固定“的人,还是”不断成长“的人?学会复盘这种方式,帮助大脑养成不断反思、总结并改进的习惯,从每一次的失败中汲取意义,让每一次的成功都更有价值!


    <code>作者简介:晓心读写社,爱读书,爱手帐,爱生活,爱职场。陪你读书聊生活,手帐话职场。/<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