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時刻,財政資源!是保民生就業,還是搞大基建保GDP增速?

危機來的時候,連個招呼都不打,就來了。

更為奇妙的是,危機總是悄無聲息,讓你根本察覺不到,何時已經來到自己的身邊,因為總覺得這個危機跟我沒有關係,總不那麼在意。

比如說,新冠肺炎疫情剛爆發之際,很多城市都沒有疫情,其它國家也沒有,於是很多媒體覺得這沒那麼嚴重,高枕無憂,該開心開心,紛紛表示這只是個別現象,不用緊張,不用恐慌。

危急時刻,財政資源!是保民生就業,還是搞大基建保GDP增速?


可是,結果呢?現在已經持續蔓延了3個月,儘管新冠肺炎病例數量得到一些控制,可是離徹底結束,還很遙遠,沒有人輕易邁出大門,不戴口罩,隨便溜達。中國算是先人一步,在疫情防控上取得了進步,在全國範圍內,不斷推進復工復產,不過目前來看效果並不明顯。

對於很多企業來說,復工復產容易,關鍵是產品銷路不順。現實中,真正復工復產不錯的企業都是大企業,比較好的企業,而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至今都停留在半工半產的局面,甚至很多都已經倒閉破產。

企業是生態,不能僅有大企業,更需要大量的中小企業,否則這個生態就會失衡;對於很多人來說,如今工作沒有著落,最焦慮,更不願意消費,短暫的消費刺激容易,長期持續的消費需要大量工作機會,才能保持。

有意思的是,在過去的2個月當中,我國央行和財政部,將大量的資金注入到大企業和股市當中,地方政府推出25萬億大基建項目,這些寶貴的財政資源就被一次性給消耗掉。

這一次疫情帶來的經濟危機,又一次讓大企業和有關係的企業獲得了大量寶貴資金,重啟鋼筋水泥老路,搞活房地產,為的是就穩住全國經濟增速。而如今,中國早已過了保GDP的階段,我們目前因這一場疫情,遭遇最慘的不是大企業或國有企業,而是大量的中小企業。

危急時刻,財政資源!是保民生就業,還是搞大基建保GDP增速?


筆者認為,我國更應該對大量中小企業進行財政支持,可是目前來看,很難真正落實到這個層面,儘管高層一再強調重視中小企業,可是財政資源大多都留給了大型國企等,比如,大基建這種工程,基本都是大型國企承包,普通中小企業根本無緣。

最近,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說,“許多人把注意力放在討論大規模新基建投資上,而我認為決策層的關注點應該更多放在就業和中小企業方面”。

他在3月10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小企業是幾億員工的僱主,今年上半年許多中小企業面臨由於資金鍊斷裂被迫關閉的壓力,而中小企業如果大規模裁員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基建可能要花許多錢,但基本都是投在資本密集型的項目,在創造就業方面的效果並不好。馬駿還強調,今年夏季將有800多萬大學生面臨就業問題,而很多往年招聘新人的企業現在都在削減招聘計劃。

危急時刻,財政資源!是保民生就業,還是搞大基建保GDP增速?


我們都知道,目前我國財政資源很緊張,一方面為了支持經濟發展,大幅減稅降費,稅源銳減;另一方面各種剛性支付大幅攀升,民生,公務員工資等等都剛需支出。對於搞大基建,這種做法早已過時,所謂的新基建,也只是讓極少數大企業得利,比如,5G技術也就那麼一家,況且人家對人員的需求極少,解決不了就業和民生問題。如今4G技術普及這麼多年,連山區小孩上課都要跑到大山上接收信號,就更別提5G網絡在短期內有多大實際意義,把4G網絡搞好再說。

財政資源很緊張,應該把錢和資源用在刀刃上,不能為了保證完成全年的經濟目標,而放棄保民生,保就業。否則又是GDP數據很靚麗,人民生活壓力山大,感受不到經濟增長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